茯苓功效作用與主治

本文已影響1.66W人 

茯苓功效作用與主治,我們之所以非常瞭解它的功效與作用,這種藥材不敢說包治百病,想要充分發揮它的功效與作用,才能夠充分發揮他的功效和作用,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功效作用與主治。

茯苓功效作用與主治

茯苓功效作用與主治1

脾虛泄瀉帶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保健效果比較理想,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就是拉肚子的話, 帶下,脾虛運化失常的.症狀,這些小毛病都是常見的, 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效果比較理想,常與黨參(一種常見的中藥 )、白朮、山藥等配伍,相互配合來使用。有可用爲補肺脾,對肺脾進行補充,治氣虛之輔佐藥。

痰飲咳嗽

痰溼入絡,肩背痠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溼,利水滲溼效果好,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如果不能運化水溼的話,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治療 效果理想。可用半夏、陳皮同用,半夏陳皮一起使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滲入經絡了,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蔘、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滲溼,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爲利水滲溼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合應 用。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中藥茯苓的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

茯苓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溼,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淋濁,健忘等症。 《藥徵》:"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 《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醫學啓源》:"除溼,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爲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祕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茯苓功效作用與主治2

別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鬆腴、絳晨伏胎、雲苓、茯兔、鬆薯、松木薯、鬆苓。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

功效:利水藥;滲溼利尿藥。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腫。

2、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溼熱。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溼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鬆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寧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於去溼。

6、雲苓皮:是去溼大於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白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茯苓的作用

茯苓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溼,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爲利水滲溼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蔘、遠志、酸棗仁等配伍。用於脾虛泄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爲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用於痰飲咳嗽,痰溼入絡,肩背痠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溼,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1、茯苓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2、茯苓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爲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3、茯苓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4、茯苓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爲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5、茯苓治水腫: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6、茯苓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7、茯苓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8、茯苓治溼瀉:白朮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原病式》茯苓湯)

9、茯苓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10、茯苓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11、茯苓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證治要訣》)

12、茯苓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餘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溼,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爲末,熔黃蠟爲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爲度。(《局方》威喜丸)

茯苓用藥禁忌

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馬藺爲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