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

本文已影響2.23W人 

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相信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家長最不想面對的情況就是孩子又犯錯了,但是往往有些孩子故意犯錯,以此刺激家長的情緒,以下分享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

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1

尋求關注型

孩子故意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故意製造噪音、干擾,可能只是想引起在書房伏案工作的父母注意。

“我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媽媽會不會就來管管我,和我玩一會”。

一個想要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無論你教導他多少行爲規範,他都不能理解。他想要的是父母的關注和陪同。

而家長卻未能抓住孩子犯錯背後的真正原因,誤解了孩子的意圖,認爲孩子“不懂事。於是長此以往,親子關係變得逐漸僵化。

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前,思想上對於父母的依賴性強。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以證明自己是被父母愛着的、寵着的、重視的。

可當自己被父母遺忘在角落裏時,他們會用故意犯錯、惹麻煩的方式尋求父母的關注。這種行爲就是“尋求關注式”的故意犯錯。

挑戰權威型

這一類型普遍存在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中。這些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期望自己被看作“大人”,而不是幼稚的孩童。於是,家長的嘮叨只會換來孩子更多的頂撞。

面對這一類型的故意犯錯,家長本着“過來人”的經驗幫孩子做出選擇,刺痛孩子的自尊心。這種苦心勸導反而會讓孩子愈發想挑戰父母的權威,進而繼續故意犯錯。

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
  

而如果家長表現出了憤怒,並試圖用強權令孩子屈服。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會厭惡家長,甚至產生“報復”心理。

比如,孩子在放學後會故意在外逗留,令父母擔心;拒絕和父母溝通,以表示內心的不滿;或者故意搞砸考試,用糟糕的成績“報復”父母。

如果家長本着息事寧人的態度向孩子妥協,他們則會誤以爲自己的反抗奏效了,隨後會變本加厲地用“故意犯錯”威脅家長。

可以看出,無論是哪種方法都只會導致一種結果——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越走越遠。

自暴自棄型

自暴自棄型故意犯錯的孩子,可能內心曾遭遇過某種打擊。於是,他開始變得不自信、缺乏勇氣。

當孩子自暴自棄地故意犯錯時,他們會把自己的意圖深深藏起來,不希望被關注,不希望被發現內心的怯懦。

如果發現孩子開始自我放棄式的犯錯,家長需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幫助他們跨出內心的陰影。在幫助的過程中,家長要本着適度的原則,否則過度關注反而會讓孩子更加氣餒,認爲自己真的沒能力。

面對孩子因不同心理產生的`故意犯錯,家長們需要找對應對方式

面對渴望關注的孩子,家長要主動關心他們

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員,也渴望融入父母的生活,感受家庭其他成員的關懷。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思考一下,這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你看着孩子委屈又倔強的面龐,內心會不會有一點內疚?

此時正確的方式應是停止手上的事情,也不必對孩子說教,而是帶着孩子一起去做些他喜歡的事情。在孩子情緒穩定後給他一個擁抱,表達對孩子的愛與關懷。

在和孩子和解之後再告訴孩子,這種故意犯錯以尋求關注的行爲並不是正確的。想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可以大膽地說出來。

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2

自我意識的競爭

孩子有時候喜歡明知故犯,其實是源於內心一種自我意識的競爭,隨着孩子年齡的成長,內心的自我逐漸開始展現,他們希望能夠自己來掌控自己的生活,不願意去聽從父母的管教。

即便父母告訴他們不要做的事情,他們也希望自己去嘗試一下,反而會產生了更大的好奇。

尋求父母關注

有些孩子故意明知故犯,是爲了去尋求父母的關注,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很多父母的`工作都非常繁忙,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

爲了能夠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孩子就故意去犯錯誤,哪怕是讓父母批評自己兩句,他們也會覺得很開心,希望父母能夠多看看自己,多在意自己,感受被父母重視的感覺。

孩子不理解家長的管教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爲他們並不理解家長所說的大道理,家長經常對孩子嘮嘮叨叨,告訴孩子這不許做,那也不許碰,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卻不明白不允許的原因,正是因爲不理解,所以纔會做出一些明知故犯的錯事。

故意和父母對抗

還有一些小朋友他們之所以會明知故犯,是出於內心叛逆的心理,完全是在故意和父母對抗,這些孩子平時就對父母的管教非常不滿,經常有一些叛逆的想法,喜歡和父母去對着幹,希望能夠戰勝父母,證明自己是對的。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明知故犯?

給孩子選擇機會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明知故犯時,可以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這樣能夠有助於他們自我認識的提高,所以也就不會再去和父母對着幹了。

比如平時穿衣服,還是日常生活當中的興趣班,或者是遊戲活動等等,都可以提供一些選項,來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和安排,也可以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

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 第2張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需求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去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坦蕩的和父母說出來,這樣父母就能夠幫助孩子去完成,而不是通過去故意犯錯誤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家長可以把這件事情認真的解釋給孩子聽,在生活中如果孩子提出了要求,家長就應該給予重視,這樣就能夠讓他們溝通的好習慣。

適度讓孩子感受後果

對於孩子明知故犯做出的不當行爲,家長可以適當去讓他們感受一下後果,讓孩子知道了後果,自然就會意識到這種行爲是錯誤的,所以也就不會再做了。

比如家長不想讓孩子去觸碰熱水,害怕孩子被燙到,其實不如拿着孩子的小手輕輕的去碰一下熱的水杯,他們感覺到熱和燙手,自然就會覺得恐懼,所以就會自己控制自己不要靠近了。

給予孩子更多理解

在孩子表現出明知故犯的錯誤行爲時,家長不要急着生氣,而是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理解。

孩子的每一個行爲都映射出他們內心的真實需求,家長應該冷靜地去進行分辨,看看孩子究竟是因爲哪些原因而做出了錯事,一味的批評和指責,並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3

一,孩子故意做錯事是因爲沒有形成正確的反饋

其實,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需要安全感,孩子也只有擁有了安全感才能夠更加自信,形成優良的品質,如果孩子長期缺乏安全感就會有分離焦慮症。

這個症狀就是說,如果孩子看不見自己的父母,就會情緒激動,平常的時候也不喜歡接觸陌生人,想要解決的話,就需要讓孩子心中感受到安全感,而安全感建立的核心就是讓孩子心中有歸屬感。

家長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他在小的時候,還不會說話,只能通過哭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提醒父母應該餵奶。

其實這就是人最爲原始引起他人注意的方式,但是如果粗心的父母在孩子呼叫了很久之後,還是沒有餵奶孩子就會放棄這種方式,因爲這種方式得不到父母的注意,並且心中會產生孤獨感。

同樣,如果一個孩子在不開心的時候想要得到父母的注意,他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呢?其實每個孩子都會察言觀色,這也是人的天性。

如果說孩子第一次不開心的時候通過摔東西得到了父母的關注,或者孩子有一次通過說髒話的方式得到了父母的注意,那麼他們就會在下一次的情緒波動中繼續使用這種方法。

家長應該怎樣應對呢?其實很簡單,只需要破壞孩子形成的反饋認知就可以了,在孩子下一次摔東西或者說髒話的時候不予理會,我相信用不了幾次,孩子就會改正這種錯誤的認知。

所以說,家長要通過現象看到本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思考和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爲,給予孩子正確的反饋。

孩子爲什麼要故意做錯事 第3張
  

二,雙親家庭中孩子更容易起丟失安全感

隨着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都迎來了新的一員,家長需要同時注意兩個孩子的`心理狀況,其實在家庭中也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總是會在一些事情上有所疏忽,特別是在老大心智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最容易讓老大起嫉妒之心。

例如老二剛出生時候非常苦鬧,但是父母總是會開開心心的哄孩子,但是已經能夠自己活動的老二,只要一苦鬧爸爸媽媽總是會板着臉訓斥:“多大點人了,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嗎?”

老大心裏就會非常委屈,心裏想着:“我也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爲什麼爸爸媽媽對我那麼嚴苛呢?都怪這個小傢伙的到來,分去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甚至有些孩子在這種期間嫉妒心暴漲。

所以說家長要學會換個思路,明白孩子現在心裏的所思所想,他不過是想讓家長多多關注他罷了,家長可以嘗試告訴老大,弟弟如今還小,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長多多照顧,你小時候也是這樣的,爸爸媽媽依舊愛你。

也可以順勢培養兄弟之間的感情,可以讓老大參與到照顧老二的過程,並形成正向反饋,多多讚揚老大的行爲,讓老大有成就感,

邀請哥哥一起來照顧弟弟,然後及時對哥哥進行誇讚,讓哥哥有成就感和歸屬感。總的來說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正確把握和解讀,爭取形成正向的反饋,形成良性循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