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如何誕生的

本文已影響1.45W人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

七夕節是如何誕生的1

在國人的心目中雖然“七夕節”的地位,無法與我國四大傳統節日相媲美。但對於年輕人來說,“七夕節”也是他們相互表達愛意的重要節日之一。每當這一天情侶之間就會相互贈送禮品、送花或者共進晚餐。

七夕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七夕節又稱作“七巧節”或者“女兒節”。每年這一天很多少女都會參加七夕節活動。

相傳牛郎織女在農曆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相互傾訴相思之情。七夕節流傳至今其實也帶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表現對伴侶的忠貞和至死不渝的感情。

七夕節是很多姑娘們比較重視的一個節日。女孩子們在這一天都會盛裝打扮參加集體活動,其中拜七姐神就是一項比較隆重的七夕習俗之一。然而並不是每一對相愛的男女都能夠長相廝守。

秦觀在《鵲橋仙》詩中寫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七夕節也表達出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深厚感情。

2006年七夕節被列爲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七夕節已經成爲中國年輕男女追捧的“情人節”。筆者認爲只要兩個相愛的人心意相通,對感情至死不渝,即使聚少離多最後也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七夕節誕生與封建禮教的關係

七夕節又稱爲七巧節,這個節日最先起源於我國的漢朝時期。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證明在當時已經有七巧節這一傳統節日。

七夕節的產生隨着當時經濟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而逐漸演變。由於紡織技術有進一步發展和成熟,古代淳樸的勞動人民,就爲紡織技術的起源增添了一定的神話色彩。通過悽美的愛情故事,來訴說紡織技術的淵源,這其實就是牛郎和織女傳說的源頭之一。

七夕節是如何誕生的
  

相傳古代天帝的孫女現擅長織布,每天爲天空紡織七色彩霞,由於不喜歡這種枯燥的生活,所以織女偷偷下到凡間嬉戲,並遇到了河西的牛郎。

織女因爲貪戀人間情感,和牛郎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還把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教會人們養蠶和紡織技術。

但是好景不長這件事情很快被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到凡間把織女強行帶回天宮。牛郎由於上天無路每天痛不欲生,後來他放牧的老牛告訴他,將老牛的'皮做成鞋子就可以上天去找織女。

於是等老牛死後牛郎就用牛皮,做了鞋子帶着自己的兒女踏上雲霄,王母娘娘得知之後用金簪劃出一道銀河,將牛郎和織女隔在銀河兩岸,只有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相見。

牛郎和織女的忠貞愛情打動了喜鵲,每年七月初七成千上萬的喜鵲就會飛過來爲牛郎和織女搭乘鵲橋,長久分離的相思之情。

使如此短暫的相會就像夢幻一樣,彷彿“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沒有分別便不知相聚的不易。牛郎和織女的故事逐漸流傳,後人在七夕節這一天都會舉行各種活動和慶典,既對牛郎織女相會的祝福,也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段美好的愛情經歷。

七夕節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拜,最早人們對天文的認知很有限,最早對於牛郎星和織女星的認識來源於紡織業的產生,由於民間傳說加上紡織業日趨發展對織女星的認知和了解越來越多,除了牛郎織女星之外還有北斗星。

北斗星第一顆星叫做魁星又稱爲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之後,也將七夕叫做“魁星節”或者“曬書節”。筆者認爲人們崇拜星宿或者對七夕節早期認知,都來源於自己的美好理想和願望,女孩子希望自己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希望自己像織女一樣擁有高超的紡織技術,男孩子的希望自己將來能夠高中狀元建功立業。

七夕節是如何誕生的2

七夕節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

“折桃枝”是七夕節比較常見的民間風俗之一,桃木具有祛邪氣的功效。所以有的地方在七夕節就會用新鮮的桃汁來洗頭髮,可以去除污穢油膩讓人感覺神清氣爽。

在七夕節這一天,很多婦女都會在水中將木槿葉揉碎,用木槿葉兒的汁液洗頭髮。據傳通過這種方法來清理頭髮,能夠讓頭髮烏黑亮麗,長時間健康而有光澤。

在古代婦女都會在七夕節這一天做“女紅”,也就是穿針引線的意思。在每年農曆七月七初七這一天晚上,如果能順利穿針引線就得“巧”字,輸了的人就會願賭服輸給獲勝者禮品。

江城、膠東地區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日,年輕婦女就會齊聚一堂拜七姐神,少女們就會帶着自己製作的食物或者菜餚來祭祀之女,也有的人會祭祀牛郎和織女雙星,祈求吉祥幸福。

七夕節與古代中國愛情觀

七夕節的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也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兩個星宿演化而來。長時間分離的牛郎織女,在七夕這一天晚上相會,後來就誕生了七夕節或者七巧節,併成爲華人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活動主要參與者,是一些已婚或者未婚的女性,。每到過節的時候女性就會向着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擁有靈巧的雙手和美好的姻緣。

筆者認爲七巧節的由來,和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淳樸分不開。雖然很多人追名逐利,但是一家人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更重要,正所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七夕節是如何誕生的 第2張
  

七夕節以民間傳說爲載體,表現了已婚男女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古代女子的地位非常低,但是每一個女子都希望能夠和自己的丈夫長相廝守,擁有簡單快樂的愛情。然而心中嚮往的美好情愛,卻永遠比不上現實的殘酷。

由於生活所迫真正攜手到白頭的夫妻並不多,由於女性地位低下所以並不受重視,即使恩愛夫妻隨着時間的消磨會變得貌合神離,所以大多數女性都希望擁有堅貞和長久的情感,在七夕節這一天會向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

七夕的起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關於七夕的記載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爲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爲喜歡的節日之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