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

本文已影響6.27K人 

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對於祠堂大家都不陌生,幾乎每一個大家族都是有一個祠堂的,祠堂是後代祭祀先輩,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傳承優良精神的場所。下面來看看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

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1

思鄉之情,緬懷先人是南方熱衷於建設祠堂的第一個主要原因。

祠堂是宗族聯繫的紐帶,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家族都有一份榮譽感,這是不容置疑的。

祠堂是宗族之間一種對比的方式,從前,因爲土地,水等資源的爭奪,宗族之間會抱團取暖,有時候甚至會發生械鬥。

最後就是葉落歸根的思想,其實這也是很多人的一種本能,而祠堂,恰恰就是這種鄉情的延續。有信仰總比沒有信仰好吧,對於故鄉的一種懷念,對於家族的一種認可,何嘗不是一種信仰。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漂泊多遠,遊子們最是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都是這樣的一句話——“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我的根在何處。。。。”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宗祠是是一個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儀、會議聯誼、一切活動的中心所在、我們的精神信仰所在。宗祠文化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裏一向被視爲宗族的象徵。

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

最近流行一種說法: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外國人,一切不友好的外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短命的。我認爲我們中華民族是不缺信仰的,是有堅定信仰的民族。

我們的信仰不是神、不是鬼、不是耶穌、不是釋迦摩尼,是實實在在的人,是我們的祖先,正因爲這種信仰,使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延續數千年從來都沒有間斷,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可以和我們的國家相比,和我們的民族相比。5000年香火不斷,5000年蔓延生息,5000年自立於世界之林。

宗祠成爲一個家族傳承的'核心集聚地,代表一種信仰、一種傳承、一種文化。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聯宗與收宗、推廣文教以及文化職能(公益性)等功能。在祠堂宗親聚會議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於佳釀,崇祖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過去祠堂多爲辦學、學校之用途。如解放前和建國初期,安徽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趙家祠堂就是一個從小學到中學的完全學校。

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志現狀。

正如孫中山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纔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係,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後纔是國家。”

如今,我們從祠堂內的堂匾、對聯以及歷代宗親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譜等,可以瞭解到該族姓人和後人,瞭解族姓的產生、發展,以及篳路藍縷的艱苦歷程。

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2

對於農村建祠堂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我認爲祠堂於我來說是相當於一個根的所在,雖然現在早已經不在村裏像以前那樣以一個姓氏聚居,但是有一個祠堂的存在,在一些節日相聚的時候心裏會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裏,祠堂裏還有族譜

從族譜上可以知道自己的祖上是從哪一年來到這片土地上生存的。而且以祠堂的形式可以將氏族裏的人聚集起來,很多的資源更加方便整合,很多時候也相對比較團結一些。下面我們一起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一、祠堂這樣的形式在南方地區比較盛行,特別是在廣東福建海南一帶更是十分的普遍,在海南我所生活的城市,村裏有一個姓氏的祠堂,一個鎮上有一起籌建的廟,在海南里還有一個姓氏的總祠堂。基本上都是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從內陸來到海南定居的始祖

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 第2張

然後第一代始祖的後代們分別定居在海南的各個地方,並以姓氏聚居爲一個村落,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族譜,記錄自己的祖上是哪一年來到這個村落定居。在哪一個村落祠堂有活動,比如建祠堂或者幾十年上百年開一次族譜登記族譜的時候,其他地方的同姓氏的兄弟都會來到觀禮助興。

二、在海南,一些姓氏的祠堂會以祠堂的形式建立一些基金會,在同族的小孩有考上大學等事情的時候,可以從基金會裏撥資金獎勵,還有就是族裏有一些大事的時候可以動用這些資金,這樣在可以幫助族裏其他人的同時,可以讓族裏一些年輕人可以對於族裏的事情更加用心,爲族裏的未來做一些鋪墊。

三、而建立祠堂的意義,我認爲除了可以讓自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裏以外,還可以的就是可以以祠堂的形式聚集祠堂裏的其他人,這樣很多的資源就更加方便整合,可以以一個抱團的形式去做事,這樣的方式讓很多在社會勢單力薄的人受益匪淺,我想這也是南方地區人們一直以來那麼推崇祠堂這樣形式的一個原因。以祠堂的形式聚集族人,團結合作,一起創造更好的生活。

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3

修建祠堂的主要目的是供奉和祭祀祖先,但除了祭祀意外,祠堂也是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

祠堂是一個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議事、聚會、執法的場所,修建祠堂對內可增強族衆的榮譽感、宗族觀念及凝聚力,對外可顯示族威,擡高其宗族的地位。

擴展資料: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裏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着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爲祠堂。

修祠堂的意義在哪裏 第3張

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纔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

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