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

本文已影響1.24W人 

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祠堂”又稱爲“宗祠”,是供奉祖先神靈牌位、進行祭祀、實施家規、婚葬嫁娶壽喜、辦理子孫後代、商議族內重要事務等一切族內重要大事的地方。那麼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

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1

宗祠代表着一個家族。活着的時候在宗祠裏。說明是在這個家族裏有你的位置。死以後進入宗祠也是相當於把你列入家族讓後人知道你這個人。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對這個問題也是相當的重視,只是那個時候的教育不像現在這麼普及,讓每一個國民都能有受教育的權利。相比之下,古人更加註重家族,他們設祠堂、行家規,所以,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

祠堂建築中的風水知識

祠堂是一姓宗族的家廟,用來供奉祖先之靈,祈求賜丁降福,延續一脈香火,繁衍子孫後代。也是宗親中有相關大事盛事的時候用來聚會議事的場所。近幾年有許多地方重修了祠堂。現在看來,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對宗族文化的傳承,有其正面積極的社會意義。祠堂風水如何,關係到一地、一族的興衰榮枯,絕不可等閒視之。

風水追求的根本目標是和諧,陰陽平衡。在上世紀20年代西方的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建築學等一套理論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的哪一座城市,哪一個鄉村,哪一個有名的建築不是在風水思想指導下建造的呢?“風水”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爲上,藏風次之。”

這是有關風水的最早的定義。可見風水之術也即相地之術,核心即是人們對居住或者埋葬環境進行的選擇和宇宙變化規律的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學又有陽宅和陰宅之分。

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

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通俗的講,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象徵人事興旺,盼望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即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風水,在古代又稱爲“堪輿”。在中國古代的文義裏,“堪”是天道、高處,“輿”是地道、低處。“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特別是地形高下之間的學問。

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許多與風水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還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祠堂功能作用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聯宗與收宗、推廣文教以及文化職能(公益性)等功能。

1、在祠堂宗親聚會議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於佳釀,崇祖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2、祠堂辦學。舊時,多數祠堂就是學校。如解放初期,我鎮子塘錢塘包氏祠堂就曾辦學校,其傍屋也稱“房書下”。

3、舊時,祠堂都有祠產,有祭田、義田、儒資田等,也叫作“衆公田”。 義田的收入用於救濟族中的鰥、寡、孤、獨等貧疾者及賑荒和修祠建廟、造橋鋪路等公益事業的攤派或捐贈。儒資田則專用於興學和資助族人蔘加科舉,族內子弟外出參加考試的,提供路費,考取的,祠堂(衆公)出資助學。祭田用來舉辦祭祖儀式的費用等、

4、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志現狀。

正如孫中山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纔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係,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後纔是國家。”

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2

祠堂:祭祀、溝通亡故祖先的物質載體

古代時,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與家庭、宗族關係最緊密的類似起到宗教性質的建築就是“祠堂”。“祠”原本指的是一種在春季祭祀祖先的活動,春天既是萬物復甦的季節。

同時也是動物開始交】配、繁衍後代的對季節,所以在春季舉行“祠”的.活動就不難理解了:一方面爲死去的祖先送上食品,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傳宗接代。所以一般在祠祭時使用的祭品並是不很多,但祭詞非常長。

祭祀的地方可以是一塊空曠的對地方,也可以是在一處建築物的內部。由於缺少了一個象徵性的祭祀的對象,因此就必須人爲地造出一個祭祀的對象,這也就是孔穎達疏講的“祠則有主有屍”。在祭祀中,“主”就是祠的主人,古代的“主”通常用木製作,所以又會被稱之爲“神主”、“木主”等等,現在來講就是“牌位”。

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 第2張

祠的種類可以分爲幾大類型:

1、祭祀真神:漢《越絕書·德序外傳記》中記載了一則越王勾踐的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終於一舉打敗了吳國,洗刷了國辱,但是他不敢忘記歷史,爲了感謝上蒼的保佑,他在許多地方建造了神祠,定期祭祀。

2、“紀念堂”——爲先賢建造的祠:《漢書·循吏傳·文翁》中記載到,文翁是一位讀書人,精通儒學,在漢景帝末期出任蜀郡太守,創辦了諸多學校,到了漢武帝時蜀郡各地辦校成風,當地的風氣大爲改觀。爲了紀念文翁的功德,於是官員和民衆都爲文翁設立了祠堂,以此來紀念他。

3、最後一種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宗祠。祠堂是由家長制演變而來的,相當於古代的“廟”。

現在人們常說的“祠堂”往往指的都是最後一種“宗祠”,而這其實是宗法制度在民間擴展、普及後的產物。

中國有祠堂的歷史很早,漢代時便已出現,但是真正大規模的發展、使用還是在明代後期、清朝初期。 祠堂的出現意味着傳統禮制逐漸崩潰、新的宗法制形成。祠堂相當於古代的宗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後之人尚其念之哉!尚其念之哉!”

如此,祠堂的作用也非常明朗了:識別親疏關係、尊敬祖輩、聯絡同宗感情、團結族內親人,事實上這也是一直以來中國宗法制的對特徵與宗旨,且這種特徵與宗旨在現代仍舊廣泛流傳着,只是規模比起古時要小了許多。

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3

祠堂有何作用?

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有些些這樣的場景,一幫衆多長輩聚集在祖祠大堂前,商量重大的事情,而他們所在的地方一般是祠堂,那祠堂有何作用?本期視頻就來介紹一下祠堂的作用。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趕上各房子孫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務時,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爲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常在祠堂進行。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着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不僅在國內,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

祠堂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漢代,一般把家廟,稱作祠堂。祠堂又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南宋傑出理學家朱熹作《家禮》,始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爲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 — 1566年),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過侯的姓氏,纔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甚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爲家族的社交場所。

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裏上學。正因爲如此,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爲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

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 第3張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

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解放後,特別是60年代的運動,北方地區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於其中的家譜等,基本被焚燒破壞。如今北方地區,已難見祠堂,不知祠堂爲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而南方,如福建、廣東、安徽、浙江、江西、廣西、湖南等,較爲重視傳統的地區,則有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