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二級殘疾證

本文已影響2.74W人 

農村二級殘疾證,有些人生下來就是殘疾,他們的生活是很難自理的,對於殘疾人在農村的話是有補助的,接下來小編爲大家收集了一些關於農村二級殘疾證的相關資料,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農村二級殘疾證1

一、農村二級殘疾證每月可領多少錢

補貼標準沒有全國統一的規定,按照各省市根據當地生活水平制定補貼標準。

爲解決殘疾人特殊生活困難和長期照護困難,國務院決定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兩項補貼制度。

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殘疾人生活保障需求、長期照護需求統籌確定,並適時調整。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殘疾人的不同困難程度制定分檔補貼標準,提高制度精準性,加大補貼力度。

農村二級殘疾證

二、法律依據

《殘疾人保障法全文》第四十六條 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各項社會保障的'權利。

政府和社會採取措施,完善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保障和改善殘疾人的生活。

第四十七條 殘疾人及其所在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參加社會保險。

殘疾人所在城鄉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殘疾人家庭,應當鼓勵、幫助殘疾人蔘加社會保險。

對生活確有困難的殘疾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第四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生活確有困難的殘疾人,通過多種渠道給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會救助。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後生活仍有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家庭,應當採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各級人民政府對貧困殘疾人的基本醫療、康復服務、必要的輔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換,應當按照規定給予救助。

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情況給予護理補貼。

第四十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無勞動能力、無扶養人或者扶養人不具有扶養能力、無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按照規定予以供養。

國家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舉辦殘疾人供養、託養機構。

殘疾人供養、託養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得侮辱、虐待、遺棄殘疾人。

三、殘疾人兩項補貼申領程序

一、自願申請。

殘疾人兩項補貼由殘疾人向戶籍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鄉鎮政府受理窗口提交書面申請。

殘疾人的法定監護人,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所在村民居民、委員會或其他委託人可以代爲辦理申請事宜。

申請殘疾人兩項補貼應持有第二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並提交相關證明材料。

二、逐級審覈。

街道辦事處或鄉鎮政府依託社會救助、社會服務“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受理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並進行初審。

初審合格材料報送縣級殘聯進行相關審覈。

審覈合格材料轉送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定,殘疾人家庭經濟狀況依託居民家庭經濟狀況覈對機制審覈。

審定合格材料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會同縣級殘聯報同級財政部門申請撥付資金。

三、補貼發放。

補貼資格審定合格的殘疾人自遞交申請當月計發補貼。

殘疾人兩項補貼採取社會化形式發放,通過金融機構轉賬存入殘疾人賬戶。

特殊情況下需要直接發放現金的,要制定專門的監管辦法,防止和杜絕冒領、重複領取、剋扣現象。

四、定期複覈。

採取殘疾人主動申報和發放部門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定期複覈制度,實行殘疾人兩項補貼應補盡補、應退則退的動態管理。

定期複覈內容包括申請人資格條件是否發生變化、補貼是否及時足額發放到位等。

農村二級殘疾證2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家庭及時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經個人申請,可按照單人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2、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

爲低保家庭中的殘疾人提供生活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可逐步擴大到低收入殘疾人及其他困難殘疾人。

爲一級、二級且需要長期照護的各類重度殘疾人提供護理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可擴大到非重度智力、精神殘疾人或其他殘疾人。

3、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

逐步實現0—6歲視力、聽力、言語、智力、肢體殘疾兒童和孤獨症兒童免費得到手術、輔助器具適配和康復訓練等服務。

4、殘疾人基本型輔助器具補貼

有條件的地方對殘疾人適配基本型輔助器具給予補貼。

5、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補貼

有條件的地方對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給予補貼。

6、困難殘疾人社會保險個人繳費資助

對符合條件的貧困和重度殘疾人蔘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予以資助。

7、重度殘疾人醫療報銷制度

積極做好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醫療救助工作,鼓勵地方探索提高重度殘疾人大病保障水平,完善殘疾人醫保結算、救助流程。

8、盲人、聾人特定信息消費支持

對盲人、聾人有線(數字)電視費用、寬帶和手機上網流量費用等給予優惠照顧。

9、陽光家園計劃

支持日間照料機構和專業託養服務機構爲100萬人次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重度肢體殘疾人提供護理照料、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職業康復、勞動技能培訓、輔助性就業等服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