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

本文已影響1.86K人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羲和號”全稱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運行於高度爲51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1

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0月14日18時5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該星將實現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填補太陽爆發源區高質量觀測數據的空白,提高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研究能力,對我國空間科學探測及衛星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

攝影:鄭逃逃

“羲和號”全稱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運行於高度爲51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主要科學載荷爲太陽空間望遠鏡。Hα是研究太陽活動在光球和色球響應時最好的譜線之一,通過對該譜線的數據分析,可獲得太陽爆發時的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有助於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和物理機制。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將觀測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光球及色球表現,探究太陽爆發的源區動態特性和觸發機制,同時探測太陽暗條形成和演化過程的色球表現,揭示其與太陽爆發的內在聯繫,還將獲取全日面Hα波段多普勒速度分佈,研究太陽低層大氣動力學過程,爲解決“太陽爆發由裏及表能量傳輸全過程物理模型”等科學問題提供重要支撐。

該衛星採用了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的“雙超”衛星平臺設計。平臺將在軌應用磁浮技術,採用“動靜隔離非接觸”總體設計新方法,將平臺艙與載荷艙物理隔離,阻斷平臺艙微振動對載荷工作的影響,大幅提高載荷姿態指向精度和姿態穩定度。未來,雙超平臺技術還將在高分辨率對地詳查、大比例尺立體測繪、太陽立體探測、系外行星發現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開展廣泛應用,助推我國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跨越式發展。

本次任務成功搭載了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的2顆政府間合作微小衛星:大學生小衛星-1、大學生小衛星-2A,主要開展盤繞式伸展臂展開、星基廣播式監視及星間通信等技術驗證。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是我國發起成立的第一個高技術領域國際組織,此次任務是該組織成立以來首次發射衛星。此外,本次發射還搭載了8顆商業微小衛星。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 第2張

衛星模擬高清圖

爲進一步鼓勵公衆特別是青少年關注航天,傳播航天精神,激發探索熱情,在國家航天局指導下,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辦公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南京大學聯合組織發起了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徵名活動,收到萬餘份命名方案,經過徵集、遴選和專家推介三個環節,最終定名“羲和號”。羲和爲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歷的.女神,並以太陽母親的形象爲人們所認知。此名取義“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羣星”,象徵中國對太陽探索的緣起與拓展。

國家航天局負責衛星工程組織管理、重大事項組織協調和發射許可審批,南京大學作爲用戶部門負責科學與應用系統建設與運行,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組成單位按分工負責地面系統建設和運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和運載火箭系統抓總研製,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發射場及測控系統組織實施。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91次發射。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2

我國首次探測太陽的重大意義

一是實現我國太陽探測零的突破,標誌着我國正式步入“探日”時代。

“羲和”號衛星的主要科學載荷——Hα成像光譜儀。太陽Hα譜線是光子與氫原子相互作用後電子能級躍遷產生的譜線之一,其線心位於可見光波段(波長爲6562.85, 1等於10-10m),是太陽爆發時響應最強的色球譜線,能夠直接反映爆發的源區特徵。此前,只能在地球上進行探測,因受大氣干擾,探測數據不連續不穩定,現在通過“羲和”號探測太陽Hα譜線,對其進行高分辨率成像,在46秒內獲得全日面1600萬個點上的光譜,在300餘個波長點上同時獲得色球和光球的二維圖像,可以更加準確的獲得太陽爆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進而建立太陽爆發從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積累、釋放、傳輸的完整物理模型,對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制提供關鍵依據,對太陽底層大氣和太陽爆發的觀測具有重要意義。“羲和”號衛星在軌開展的相關試驗,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進行Hα譜線研究,有望獲得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產出,將顯著提高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 第3張

二是在軌試驗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的新型衛星平臺技術,推動我國高精度衛星平臺技術革命性、跨越性發展。

隨着我國航天產業的不斷髮展,對地觀測、空間科學探測等各類航天任務對高性能衛星平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尤其急需發展具有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指標的衛星平臺。“羲和”號衛星平臺從總體設計理念上打破傳統固連設計思想,採用非接觸磁浮作動器實現載荷艙與平臺艙的動靜隔離,通過主從協同設計,實現載荷艙超精超穩及兩艙協同控制,解決了傳統衛星載荷與平臺固連設計導致的微振動難測、難控的技術瓶頸問題,與傳統衛星平臺相比,“羲和”號衛星平臺的指向精度、姿態穩定度均提高了2個數量級。同時,“羲和”號衛星還將在軌驗證無線能源傳輸、艙間無線通信、艙間激光通信、重複連接釋放、艙間電纜脫落與收納、原子鑑頻太陽導航儀等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羲和”號高性能技術衛星平臺在軌試驗成功後,是世界上首次將磁懸浮技術在航天器上進行工程應用,將大幅提升我國空間觀測技術水平,有望在將來的對地觀測、空間科學探測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得到廣泛應用,應用前景廣闊。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今日成功發射 第4張

三是開拓我國太陽探測國際合作和交流的新局面,大幅提高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研究的國際地位。

國際太陽探測發展變化很快,我國在太陽觀測領域發表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使用的數據均來自於國外衛星數據。該衛星發射成功後,將打破我國在此領域的被動局面,我國將成立衛星數據科學委員會,制定數據政策,供國內外科學家研究、使用、共享衛星探測數據,力爭產生原創性科學成果,爲人類科學事業做出中國貢獻。

四是激發探索空間科學的熱情,培養創新高端人才。

通過首次太陽探測計劃,可大量培養我國在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的高端創新人才,通過對所獲數據的分析,並與世界其他國家開展太陽探測數據共享、結合和互補,更好地開展太陽活動機理研究,探索太陽系起源及演變規律,及對地球大氣及生物圈的影響,提高我國空間科學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進一步提高人民羣衆的科學素養,激發青少年探索空間科學的熱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