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個陪玩家長的自我修養

本文已影響2.1W人 

論一個陪玩家長的自我修養,孩子的壓力可能來源於父母的高要求,掃清成長路上的障礙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要學會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看看論一個陪玩家長的自我修養。

論一個陪玩家長的自我修養1

家長需知:遊戲的好處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寫了本書叫《遊戲力》,告訴家長們遊戲的偉大力量,它不但能夠修復孩子的心靈,提升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還能拉近家長與孩子彼此間的聯繫。

遊戲能幫助孩子發泄情緒

常聽父母抱怨孩子有時表現得“乖僻”,回到家中欺負弟弟,給家裏搗亂,或者對着父母大吼大叫。其實孩子這樣做,他的內心可能感到不愉快或恐懼,也許他在幼兒園與同學們有衝突,或是看到父母寵愛弟弟覺得受傷。但他們不可能直接跟父母說“我們聊一聊”,所以不成熟的他便把脾氣發泄在周遭。

此時,如果父母們意識到孩子的情緒,以玩笑的方式與孩子鬧一會兒,他可能就轉眼忘記了負面情緒。

拉近彼此關係的紐帶

當孩子年紀較小時,由於非常依賴父母,常讓他們以爲自己與孩子的關係還不錯。而當孩子到了叛逆期,父母們才發現自己似乎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彼此間的聯繫並沒有想象中的緊密。陪玩用親密的身體接觸拉近彼此內心的距離,讓孩子真切地感覺到你的陪伴,更願意去跟你分享內心感受。

遊戲激發的想象力與學習能力

我們看到孩子們喜歡玩過家家,例如小女孩喜歡學習媽媽掃地、烹飪、縫衣服等。大人覺得孩子只是好奇。其實他們平時都在認真地觀察着父母們行動,過家家中他們也在盡力地還原自己的觀察,並且通過想象力,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決這些事情。

專注與認真,陪玩家長的自我要求

要當一位能陪孩子游戲的家長,並不取決於時間,而是取決於質量。漫不經心或是通過哄騙孩子偷懶的家長,使陪玩常常達不到效果,還可能讓孩子開始厭煩你們之間的親子游戲。想當一名合格的陪玩家長,要給自己定下標準吧。

陪玩不要心懷抱怨

有難得的陪伴孩子的時間,家長也要放鬆自己的身心。遊戲前即使因工作而家務感到疲勞,但當你全心全意地跟孩子投入遊戲中,你的疲勞感在遊戲中會消失,你也能從遊戲中得到愉快。

陪玩期間請忘記你的形象

孩子們喜歡過家家或是搞怪的遊戲。這些遊戲需要家長拋卻平時的形象,語氣誇張,肢體動作豐富。家長越是顛覆形象,孩子們便更能體會到遊戲的歡樂。

陪玩時間不要一心二用

一些家長喜歡一邊陪孩子一邊玩手機。一但遊戲中有人心不在焉,那麼遊戲就會顯得無趣,遊戲不能帶來彼此的親近,而是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的距離。

陪玩出境界,隨時利用遊戲

當一名合格的陪玩家長,並僅不是在某個時間點,與孩子玩些遊戲。還有懂得在各個生活場景中利用遊戲,幫助到孩子引導情緒與學習。

用遊戲應付那些不愉快的場景

每天,孩子都可能做出讓我們不愉快的事情。例如早上想賴牀而不肯自己把衣服穿好。此時,指責批評可能會發生衝突。對此,有些家長就嘗試了用遊戲形式順利解決問題:她找來了兩個洋娃娃,在女兒面前假裝娃娃說話,第一個說“太可怕了,這個女孩竟然不會穿衣服”,第二個回答“天哪,她已經這麼大了”,此時第一個“咦,不是,她會穿衣服,我好像看到她在穿了”。這個時候女兒真的開始穿起衣服,而且心情似乎還不錯。懂得在生活場景運用遊戲,可以減少我們與孩子間發生正面衝突。

論一個陪玩家長的自我修養

在早教學習中加入遊戲

早教中,父母常會頭疼:孩子們整天總想着玩,對學習卻不感興趣。對於這類孩子,強迫他們學習可能反而激發對學習的厭惡情緒,利用他們喜歡的形式——遊戲,精心爲他們的學習計劃設計遊戲,會讓他們更愉快地學習東西。

例如想教孩子水果的英文。則可以給他設計個“賣水果給外國人的遊戲”,家長假裝外國人念出英文,讓孩子找出你想要買的水果,完成交易,重複數次後,孩子可能變會記住這些單詞。

如果是想教他認識人體構造,則可以讓孩子扮演外科醫生,指着身體部位告訴他“我的胃在疼”,“我的心臟跳得很快”,他很快便會記住這些部位。

論一個陪玩家長的自我修養2

通過角色扮演遊戲,可以瞭解孩子的心理

有時孩子在幼兒園遇見什麼不開心的事兒,自己不知道怎麼表達,而通過角色扮演,家長能夠了解清楚。

比如寶寶回家後悶悶不樂,媽媽拿着玩具小熊,或者男孩子喜歡的恐龍,變換聲音問:“小恐龍,你爲啥不開心呀?”

這時把頭轉向孩子,問:“寶貝,小恐龍爲啥不開心呀?”

孩子可能就會回答出自己不開心的原因,比如:“樂樂說不讓瑤瑤跟我做好朋友,結果瑤瑤就不跟我玩了。”

瞭解了原因,我們自然就知道該如何下手去引導了,也不用過度擔心了。

可以解除孩子的心理焦慮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玩打針遊戲,特別是從醫院回來後,因爲自己也終於可以不受控制地給別人扎針啦。這其實是孩子自我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

論一個陪玩家長的自我修養 第2張

那我們在帶孩子去醫院看病前,不妨也玩一玩,讓寶寶裝作醫生,我們是需要打針抽血的病人,然後將治療過程演示一遍,並且說:“咦,原來扎針只有一點點疼哦,就扎的時候疼一下下,跟被蚊子叮了一樣。”

孩子之所以怕扎針,是源於對未知的恐懼,我們通過遊戲,讓孩子對這個過程有了瞭解,並且對打針的疼痛程度有了概念,那到時候就不那麼害怕了。

涵涵每次生病去打針都不怕,也許就源於我們經常做此類遊戲。

從1歲多到現在4歲多,涵同學的理想一直是當醫生,還要求我給她買了醫藥箱等玩具。

那天她用拼插積木搭建了一個醫院,裏面有兩張牀,牀之間有個輸液杆和點滴瓶,說是倆寶寶在醫院打點滴,而她自己是醫生,還給我編了治療過程什麼的,我聽了第一感覺是“真會玩”,竟然把兩種玩具結合在一起搞出這麼個東西。

讓孩子學會人際交往,提高規則意識

孩子總是打人,搶玩具,或者被打不敢還手,想要跟別人玩不知該如何做,這些都可以通過跟爸爸媽媽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找到答案。

還有過馬路的規則,醫生要遵守什麼,消防員的職責等,都能在遊戲中瞭解到。

通過角色扮演遊戲,學習相關知識

涵涵3歲多時可以從1數到100,現在會做20以內的加減法,很多人問我怎麼教的,其實我真沒怎麼教。

她自己在玩積木的時候,經常數那個點點,來做加減法。

當然,跟我們一起玩“超市買東西”遊戲的時候,我也經常有意識地加入找錢、算賬等環節。

在一起搭建積木的時候,我會科普正方體、菱形、圓錐等概念。並順便掌握這些的英文單詞。

也可以用玩偶排隊來鍛鍊數理邏輯,比如男孩女孩男孩女孩,或者男孩男孩女孩女孩,這樣的'排隊方式,讓孩子明白ABAB,AABB的排列規律,這些都對以後學習數學有幫助。

另外也可以扮演科學家做一些試驗,扮演海底探險者瞭解海底動物的生活習性等。

繪本也可以用“演”的方式來讀

繪本可不是隻能由媽媽來念,寶寶來聽,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印象,還能提高孩子語言表達力。

比如《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等繪本,就特別適合拿來演。在演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繪本本身的內容,完全可以任想象力馳騁,隨意發揮。

這個過程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想象力,還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遊戲,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黑猩猩喜歡在同伴的手掌上撓癢癢,還喜歡假裝發現好玩的東西,讓同伴趕緊來看,特別是他們剛吵完架的時候。

涵涵就經常喜歡跟我玩,她是媽媽,我是寶寶的遊戲,以此來告訴我,她內心想要媽媽做什麼或者怎樣跟她相處的期盼。

現在很多家庭,孩子和父母就像同一個房間裏的陌生人,各自忙着各自的,不產生交集,很多孩子因爲不能被關注到,而啃指甲,甚至把指甲啃禿,都是因爲父母陪伴質量不高,他們僅僅是在身邊陪着孩子,而不是陪伴着。

角色扮演遊戲,真的很有必要跟孩子一起玩,在遊戲中,孩子一邊探索世界,一邊掌握在這個世界中需要的各種能力,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緩解內心的焦慮,從而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

所以,不妨抽出時間陪孩子玩玩這個遊戲吧,引導孩子時也可以通過這種途徑,它可是比說教和嘮叨更有用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