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

本文已影響2.44W人 

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很重要,畢竟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但是生活中還有不少孩子對本該自己處理的事情毫無主張,以下了解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

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1

1、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和執行的能力(健康生活—常規習慣)

進了幼兒園,孩子學會了把玩具放回原處,學會了離開教室的時候,聽老師的口令,學會了自控,知道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隨便在教室裏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老師說話。常規教育對幼兒來說實在太重要了,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自我約束及適應環境的能力。在不同的環境裏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養成的好習慣會受益終身。

2、培養孩子社交能力(語言能力—社會交往)

其實,許多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社交經驗,幼兒園又爲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教師和爸爸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夥伴之間的衝突。在幼兒園裏孩子學會交朋友後,不僅會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對於孩子長大融入社會均有好處。

3、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生活)

在家裏,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寶貝略微吃力地幹一件事,總是會忍不住上去幫一把。但是在幼兒園裏,老師不可能像爸爸媽媽一樣對這麼多小朋友做同樣的關照

教師會耐心的教孩子怎樣做事、怎樣照顧自己、怎樣克服困難,這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了孩子相當的自信,這個觀念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總有一天孩子會走出家庭,走向社會。

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

4、培養孩子的綜合學習能力(多元智能)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涉及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過分注重識字、算術等方面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學的,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並開發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及創造力。

其中語言領域的能力有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非文字閱讀能力;自然領域的能力有感覺、觀察能力;藝術領域的能力有音樂、美術等方面的表現與創造力。幼兒園教育的內容及目的就是爲了讓幼兒在各個領域中學習並有所掌握。在對孩子智力開發的同時還要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從整體上提高孩子自身素質。

5、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行爲、習慣(素質教育)

有位革命家曾說過:要想學習好,先要學習做人。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的原則是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因此不能忽視幼兒的社會屬性。即他們的社會能力、品德行爲方式和對情感、情緒的把握。如讓他們學會與他人合作、能解決活動中同伴間的糾紛,懂得愛周圍的人,理解別人,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品德。

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2

孩子黏人、愛發脾氣、不會和別人玩?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引導

1-2歲

1、隨着自我意識的萌發,獨立性開始增強,對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相比1歲前的順從,表現得越來越叛逆。

2、以自我爲中心,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

3、受語言能力、自控能力等的限制,遇事容易發脾氣,習慣用行動來表達不滿、沮喪等情緒,如尖叫、打人、扔東西、躺在地上打滾。

4、喜歡模仿別人,尤其是成年人或比自己大的孩子。

5、表現出對其他孩子的興趣,但玩耍時除了爭搶玩具,較少與其他孩子互動。

6、會用動作或語言簡單表達自己的需求。

引導建議:

1、給孩子創造規律的生活。

每天按固定的順序,在大致相同的時間段吃飯、玩耍、洗漱、休息,不僅有利於孩子的生長髮育,對於情緒的穩定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情況。

2、給孩子制定簡單的規則。

孩子年齡尚小,對自身的能力缺乏判斷,自我意識又強,什麼事都想自己來,這就造成了親子之間矛盾的增加。

相比事事限制孩子,頻繁地對孩子說“不”,用簡單、易懂的規則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效果會更好。

比如你不希望孩子打人,可以對他說,“手是用來抱抱的,不是用來打人的”,然後張開雙臂,和孩子擁抱。不斷地演示、重複這條規則,孩子會慢慢記住它。

假如能把規則用圖片、照片的形式貼在家裏醒目的位置,孩子會學得更快。

3、不要打罵、懲罰孩子

愛發脾氣,以自我爲中心是這個年齡情緒發展的正常表現。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爲孩子的情緒降溫,也可以安靜地待在他的身邊,等待他發泄完情緒,自己冷靜下來。

但千萬不要大聲地吼孩子,甚至打罵、體罰孩子。否則,孩子會通過模仿學到這些不恰當的行爲模式,將來要改變就很難了。

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 第2張

4、多關注孩子好的表現

當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爲時,不要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用微笑、鼓掌、擁抱、誇獎等方式給孩子正面的反饋,有助於他學習什麼是正確的行爲。

2-3歲

1、情感變得更加豐富。

能夠在沒有大人提示的情況下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和喜愛;當生活、作息出現較大變化時,會感到不安;沮喪、生氣時,仍然會用發脾氣、尖叫、打人、咬人等方式表達。

2、和之前相比,更容易面對和父母或熟悉照顧者的短暫分離。

3、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漸漸懂得輪流、等待這些社交規則,也開始願意和別人分享物品。

4、喜歡模仿成年人和玩伴的行爲,喜歡玩假裝遊戲。

5、能夠理解“我的”和“他/她的”的概念。

引導建議:

1、發脾氣、尖叫、打人、咬人等行爲依然是孩子表達、發泄情緒的`正常方式,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對此置之不理。

通過建立簡單、易懂的規則,耐心地向孩子重複這些規則,當孩子違反規則時,平靜但堅決地制止、教育他,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雖然孩子開始出現分享、等待、輪流等行爲,但此時的他們依然是以自我爲中心的,換位思考能力、情緒控制能力都還很薄弱。

因此,要對孩子的行爲有合理的期待,不可以強迫他們分享,也不要因爲孩子表現得不夠友好、懂事而嚴厲地斥責他們。

3、多讓孩子和其他成年人、兒童接觸和玩耍。孩子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學習如何與人交往。

4、經常陪伴孩子,尤其是陪他玩假裝遊戲(過家家遊戲)。

我們可以把希望他學習的規則和行爲融入到遊戲中,用表演的方式教他如何表達情緒,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如何遵守家裏和公共場合的規則。

3-4歲

1、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玩耍中會和別人合作,能夠更好地遵守等待、輪流等規則,遇到衝突時會嘗試着解決,打人、爭搶玩具等行爲會慢慢減少。

2、開始理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一定和自己相同。

3、想象力非常豐富,認爲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還無法區分幻想和現實,會把陌生、害怕的東西想象成是“怪獸”。

4、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通常更喜歡和同性別的孩子玩耍。

5、還無法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仍然會有發脾氣的情況發生。

引導建議:

1、教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雖然孩子的語言能力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但關於感受的詞彙還是很匱乏的。

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當孩子體驗到某種情緒時,告訴他這種情緒叫什麼名字(開心、生氣、難過等),應該如何去應對。

比如開心的時候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生氣的時候可以深呼吸、數數、畫畫,難過的時候可以哭泣、傾訴等,以此來提高孩子的情緒表達與控制能力。

2、陪孩子讀和情緒、人際交往有關的繪本。

閱讀過程中,可以和孩子討論主人公的感受,啓發他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共情和社交能力。

3、經常陪孩子玩假裝遊戲,並讓孩子主導遊戲的進程。

4、不要嚇唬孩子,也不要說謊騙他。孩子很難區分幻想和現實,很容易把你的話當真,以爲你不要他了,或者會有怪物來抓走他。

5、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吃飯、脫衣服,幫你拿東西等。給孩子做有限選擇的機會(選項控制在3個以內)。這樣可以提升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價值感。

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3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給孩子空間,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最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裏,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必須讓他自己不斷地往前走,在生活實踐中培養他的獨立自主性。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都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代勞,這是一個教育原則。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好,恨不得包辦孩子的一切,但包辦一切的結果極可能是孩子什麼都不會。

給孩子時間,放手讓他做自己願意做的事

不少家長以爲,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在孩子年齡還小時,家長應該適當強制性地安排孩子的時間,如學習時間,中午休息、晚上睡覺、早上起牀時間,這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但和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應擁有自己的時間,如果時間的安排完全由家長包辦,孩子只是執行,那麼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就永遠也培養不出來了。

給孩子問題,培養孩子初步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會無休止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但是如何讓他找到問題的答案呢?常常看到有些家長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並利用一切時間來豐富孩子的知識。

這並非不行,只是在豐富孩子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獲取知識的能力,應該逐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愛不愛提問題,是關係到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得到答案,則是關係到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爲明顯。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有的家長說孩子太有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着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孩子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方面 第3張

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創造

創新、創造是獨立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造性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同樣需要家長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排斥孩子對“玩具”的“破壞”,對各種家庭用品的“探索”和“分解”。不少孩子都喜歡分解並組裝玩具,喜歡拆裝各種家用小電器,喜歡玩泥巴,喜歡砌“房子”、做“傢俱”。

如果家長把這類行爲都歸類爲“破壞”而一律加以禁止,就會阻礙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對一些結構簡單、易於拼裝的用品,家長可適當指導孩子拆裝,並逐步讓他獨自拆裝,允許孩子適當的破壞。應儘可能提供孩子“創造”需要的原料,讓孩子發揮想象,製造自己的“產品”。當然,一切都必須適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