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課後反思

本文已影響1.62W人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班課後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班課後反思

小班課後反思1

鏡頭一:

小班的李教師來我們班有事,她看見了小祥,很喜歡地拍拍他,小祥也有禮貌的喊:“李……教師好。”李教師笑起來,也學小祥的樣貌說:“小……祥好。”小祥的臉刷的紅了起來,滿臉難過的樣貌。

鏡頭二:

大家都在教室裏開心地玩遊戲,同時自然地大聲念兒歌,曉祥也跟着大家齊聲說:“小白兔去插花,路上遇見小青蛙……”

分析和措施:

小祥是我們班有口吃的小朋友,爲了糾正他的這一毛病,我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一些教育措施李教師的模仿給了曉祥一個打擊,我們應當建立尊重幼兒、信任幼兒的信念,杜絕嘲笑、模仿等類似的情景再次發生。

兒歌的節奏較慢,他念起來一點也不打頓,表情很自然,但他發現我在注意他時,立刻顯得十分不安,嘴巴也不動了,等到我轉過頭暗中觀察他時,發現他已恢復了原先的樣貌,正起勁地念兒歌,能夠肯定地說小祥的口吃跟生理因素無關,完全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所以在以後糾正孩子口吃活動中,必須注意到以下幾點:

1.要多給他一些表揚與鼓勵,逐漸增強他的的自信心。幫忙他消防心理上那些不怕說的念頭。

2.孩子說不好的時候不要批評、責備。就當什麼也沒有發生,建立一種自然簡便的心理環境。

3.父母與孩子、教師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

不難發現,現有的探討一般將常規教育看成是班級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較多關注其下頭的進取意義,但在幼兒園中什麼樣的常規纔算合理,什麼樣的常規真正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卻值得幼兒教師深思。

要去過幼兒園的人必須會看到許多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整班幼兒整齊劃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體育遊戲開始之前孩子們總是規規矩矩的站好聽教師講解遊戲玩法。教師總是誇獎××小朋友,在活動中聽指揮、不亂跑;也經常會批評××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點也不安寧。其實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生理上講,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坐着。如果我們“強迫”他們規規矩矩,不跑不跳,他們的動作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容易變得憂鬱、孤僻、缺乏和別人合作的精神和本事。

同時孩子也是在活動中經過和周圍事物的接觸來認識世界,如果我們總要求孩子老老實實地坐着,他們怎能去真正接觸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從而去認識周圍事物呢同時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而有的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幼兒有違反常規的行爲便大聲喝斥,或當着全體幼兒批評、訓斥,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久而久之極易使幼兒構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極爲不利的。另外許多教師將常規視爲幼兒園教育有效的條件,即認爲常規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沒有了這個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證。於是她們將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使教師的工作重心開始傾斜。

一個幼兒違反了常規,教師就在全班幼兒面前花較長的時間來糾正,使別的孩子也不能進行活動;在進行活動區活動中,玩具沒收拾好,教師也要應對全體兒童花很多的時間指錯,並強調常規,最終使幼兒真正活動的時間所剩無幾。活動中常規的確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兒真正的紀律性與自制力來自他(她)對活動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約束,一味強調常規與紀律,把它當作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異於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孩子們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上課要坐好,平時要聽指揮等……孩子們總是在“我說你做”中建立起各項常規,教師的話成了孩子們心中的“聖旨”。孩子們也總是說“如果這樣教師會批評的。”難道我們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規的理由就應當是教師會批評嗎如果孩子們沒有教師的批評就能夠做任意的一件事嗎這顯然是不對的。孩子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同樣有自尊心,如果教師只一味地用自我是“教師”這一主角的優越感去壓倒、管住孩子,從而使孩子構成一切聽從他人的習慣,而沒有主見與缺乏創新意識,這顯然與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素質是極不相稱的。

小班課後反思2

活動目標:

學習區別大小有明顯差異的物體,並能正確表達什麼是大,什麼是小,發展初步的目測本事和比較本事。

活動過程:

首先出示教具,先是兩個娃娃,分別取名大大、小小,讓小朋友一齊來玩,初步學會大、小概念。隨後拿出椅子,比較大小,最終由小朋友自我比較。

反思:

隨着新《綱要》要求的“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趣味”,“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等觀念的提出。幼兒園數學教育正發生着從“注重靜態知識到注重動態知識,從注重表徵性知識到注重行動性知識,從注重‘掌握’知識到注重‘構建’知識”的重大變革。

數學排序活動的組織首先要明確其概念及其特點,在這個教學活動中並沒有很好明確這一點,導致幼兒只是在教師的固定模式下進行必須的按順序排列,而沒能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找出排序規律。活動資料設計上較趣味,但對於小班來講有點簡單。雖然活動中的組織較好,但在對幼兒的引導上有待加強。孩子在活動中自主探索性不夠強。慾望。

我們在進行主題活動《春天來了》的過程中,很多孩子表現出對春天發生的自然現象很感興趣,可是圖片和教師的講解已經不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和興趣了,於是在設計這個教案時,我就注意到這幾天的天氣,一向是以晴好的天爲主,所以我就設想了在室外上這個活動。開始上課時,我就很神祕地對孩子們說:“今日教師要帶你們去外面上課,你們想不想去?”安排孩子在草坪陰涼的地方坐好以後,我就引導孩子說“你們擡頭看看,春天的天氣好嗎?”孩子們都說“好”,我套用歌曲的歌詞第一句話“春天天氣真好”引導孩子說話,我說“公園真好看,你看到公園裏哪裏好看?”引導幼兒說出“花兒都開了,楊柳樹枝對着我們彎彎腰”。同樣的方法我又引導孩子們說出第二段的歌詞“蝴蝶姑娘飛來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兒一跳一跳又一跳”。之後我就對孩子們說“春天真好,教師把剛纔你們說的話,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我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後,問“孩子們歌曲裏你聽到了有什麼?”當唱第二遍時就請孩子們跟着教師輕輕的唱,這時我用很慢的速度再請孩子一齊輕輕的唱,同時請孩子們跟我做簡單的動作,邊唱邊做。最終我就請配班教師放歌曲《春天》的錄音磁帶,我就領着孩子們一邊圍着草坪學蝴蝶飛,一邊唱。不知不覺中一節課就在我和孩子說說唱唱做做中結束了。由此次活動後我發現:

(1)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發揮其進取性、主動性。活動開始,就請幼兒去戶外有陽光有樹蔭的地方,使得孩子對這個活動很期待。經過教師的提問和引導,孩子們會很欣喜的看到,原先歌曲中的資料竟然是平常看到的東西,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並且活動進取性也提高了,不是一節普通的音樂課所能到達的效果。而教師的作用也不再是簡單的教授知識的人,而是孩子們的玩伴,就在旁邊適當引導,把孩子說的話整理一下,然後編成完整的歌曲。

(2)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幼兒邊玩邊學。藍天白雲,紅花綠草,暖暖的陽光使孩子沉靜在大自然的和諧中,身心能夠放鬆。教師改變以往的教育者的身份以同伴出此刻孩子面前。時而用神祕的聲音,時而用歡快的聲音吸引着孩子。給孩子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沒有顧慮的邊做邊唱,不怕說錯,不怕唱錯,能開心地跟着教師唱起來做起來就已經到達教學目的了。

(3)選擇適宜的環境很重要。

到戶外上音樂課對於我們託班的孩子來說還是存在必須的困難的,雖然大部分的孩子能夠做到有始有終上完課,可是一小部分的孩子容易出現自由走動渙散的現象,所以除了要請配班教師做好配班工作外,場地的選擇也很重要,要避免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人和物出現,這樣才能到達教學目標。

小班課後反思3

手在人的個體發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才多藝的手”這一主題中,我們創設了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瞭解自己的手,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手。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讓幼兒發現自己的手是多麼靈巧,多麼獨特,多麼多才多藝,這樣的發現使幼兒對自己的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自豪感。“打開來嘗一嘗”這一科學活動,則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很好地感受到了手的用途及成功帶來的喜悅之情。

在活動前對本次活動作了充分的準備,事先讓幼兒自帶了各類食品來園,有袋裝的、盒裝的、散裝糖、堅果等,各類不同的外包裝都一應俱全,好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學習不同食物外包裝的開啓方法。活動在幼兒感興趣的零食的驅動下順利展開。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與學習不同食物外包裝的不同開啓方法,活動分了兩部分而進行。第一部分是學習如何開啓袋裝、盒裝的食物。活動由我一一出示袋裝、盒裝的代表性食物導入,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幼兒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一環節中,幼兒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踊躍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難能可貴的是,幼兒都想出了很多與他人不一樣的想法。之後,讓幼兒付諸於實踐中,從親身實踐中驗證自己想法的可用性。

當幼兒順利打開各種外包裝時,都顯得十分興奮,他們在實踐中充分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之情。活動第二部分,學習剝花生、瓜子等有殼的食物,相對於第一部分而言較難,因此這一部分重點示範講解。由於瓜子、花生的體積較小,不易於幼兒觀察,因此藉助於展示屏,通過展示屏示範、講解剝的技巧,幼兒們學的很投入,還不時地提一些自己的小意見。在之後的操作過程中,絕大數幼兒都能順利完成,除個別幼兒忍不住要用嘴巴咬,在我的提醒下,也都能試着用正確的方法剝殼。很快,幼兒們用自己靈巧的小手完成了剝殼的任務,最後我們一起享用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吃的過程中,還滲透了“和同伴分享食物”的品德教育,讓幼兒改掉獨佔的壞習慣,體會共同分享的喜悅。

活動目標基本是達到的,小朋友們在吃中學到食品打開的不同方法,並理解了撕、擰、剝等詞。尤其是在活動中感受到了手的能幹,激發了幼兒動手的'慾望,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要學着自己做的簡單道理,還充分感受到了與同伴分享食物的喜悅之情。

小班課後反思3

活動目標:

1、嘗試與同伴玩類似雙胞胎的遊戲,提高一起走、跑、等活動。

2、培養幼兒合作意識,體驗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就能獲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音樂(找朋友)

活動過程:

一、創設遊戲情境,激發活動興趣。

老師:“小朋友今天天氣真好,我們一起聽着音樂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以後,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唱歌《找朋友》(音樂:找朋友)。”

二、老師:“你們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嗎?”

幼兒:“找到了。”

老師說:“你把好朋友介紹給老師好嗎?”

老師:“小朋友看到老師的大皮球了嗎,這個大皮球是把兩個好朋友連在一起,變成雙胞胎玩遊戲的,誰想來試試?”

三、老師講解遊戲規則示範動作。

第一種玩法:

兩個好朋友面對面抱在一起,把大皮球放在兩人中間,雙胞胎之間要朝同樣的方向運動、大家的速度要相同,而且老師的大皮球不是很結實,小朋友之間要像雙胞胎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皮球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大皮球弄破。

第二種玩法:

兩個小朋友背靠背,胳膊互相挎在一起,把大皮球放在兩人中間,雙胞胎之間要朝同樣的方向運動、大家的速度要相同,而且老師的大皮球不是很結實,小朋友之間要像雙胞胎一樣緊緊挎在一起,皮球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大皮球弄破。

三、創新玩法。

1、探索各種不同的玩法:齊步走、橫着走、跳、跑、爬等。

2、教師可聽取幼兒講述的不同玩法,並讓幼兒進行示範,師生一起進行觀察討論。

四、課堂總結:

小朋友做得很好,這就要求小朋友在遊戲的過程中齊心合力、相互配合,在邁步時小朋友可以喊着口號,這樣就能做到同時邁步,同時停止。

活動反思:

經過本次活動,發現幼兒對合作活動很感興趣,他們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與好朋友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活動目標。但由於體育活動本身區別於語言類活動,與幼兒的引導及探索不能在相對安靜的狀態下進行,使部分幼兒的創新活動沒有得到及時的指導,對活動的種類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此類活動的引導與面向全體幼兒的探索,還需要教師的多加思考與實踐。

小班課後反思7

這是一首語言樸實、非常具有韻律美的兒歌,從這首兒歌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源於生活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句子簡短、語言樸實又非常具有韻律美,這樣的兒歌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也符合小班語言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讓幼兒理解簡短的文學作品內容,初步感受其語言美,發展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因此適合小班教學,根據新綱要的精神,我制定了兩個教學目標:1.認識各種瓜類,喜歡念兒歌,感受兒歌的韻律美。2.能有節奏地朗誦兒歌,正確發音guā。

活動開始我先出示小娃娃的圖片,讓他們和她打招呼,之後再用小娃娃的口氣和他們說小娃娃要去菜市場賣瓜,讓幼兒猜猜小娃娃會買什麼瓜,啓發幼兒說出自己吃過的、或在菜場、或在水果店裏看到過的瓜。幼兒積極的回答問題,說出了很多的瓜。之後我完整的念兒歌,提出問題:小娃娃買了些什麼瓜?幼兒每說出一個,我便在我的百寶箱裏找出這瓜的照片貼在黑板上。我出示百寶箱時,幼兒顯得很興奮,注意力也很集中。每出示一張照片時,我便讓幼兒念幾遍這個瓜的名字,在念的時候我也注意糾正他們guā。我發現我不用每個瓜都讓他們念,他們不常見的瓜多念幾遍就可以了,不然時間久拖得有點長。在之前我也教給幼兒幾種瓜,有前期的經驗鋪墊。因此,在課上我沒有多的瞭解瓜的樣子、形態。有些瓜幼兒沒有聽出來,我就又唸了第二遍,讓他們聽聽還缺了那些瓜,幼兒回答問題,我把這些瓜的照片有秩序的擺好。

活動的第二部分,我跟幼兒介紹這首兒歌的名字叫《瓜娃娃》,我完整的講訴這首兒歌,在念的時候把缺的圖片給貼上去,讓幼兒跟念兩遍。這裏整體念過於少了,應該再讓他們多念1遍,再分角色念會更好,幼兒唸的時候基礎也會更深一點。之後我就讓幼兒分角色念,男孩子先站起來念兒歌,我發現小班的幼兒對於性別還是不是很瞭解,再叫男(女)孩子站起來時,有些男(女)孩子都沒有站起來,這裏的時間有些空。在念的時候,幼兒對於常見的瓜還是能念出來的,對於苦瓜、菜瓜時,幼兒的聲音就有些輕,我需要提醒一下,才能念下去。我還設計了讓幼兒有節奏的的念兒歌就是讓他們一邊拍手一邊念兒歌,多數的幼兒顧了念兒歌就不拍手了,拍手的聲音也是稀稀落落的,節奏感並不是很強。在念第二遍之前我又提醒了一遍讓他們把小手拍起來,但拍的還不是很有節奏感。

最後,我提問,你買了這麼多的瓜會給誰呀?幼兒就說給爸爸、媽媽、爺爺等,然後讓他們自己拿着小籃子去送給我們的好媽媽,以此結束整節課。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那些幼兒不常見的水果,我可以在前期準備更多一點,這樣學習兒歌時也會更容易一點。

小班課後反思4

在教師的教態以及語言方面:

1、教態比較拘謹,當做到小樹葉飄飄或者各種動詞,如躺、坐、藏等,教師的動作放不開,起不到很好的演示作用。

2、教師語速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有點快,需要放慢一點,以迎合小班幼兒的發展需要。

3、教師的口頭語較多,如:是不是,好不好等。這種口頭語是最好不能出現在課堂上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問題一般都是“假問題”,不存在回答的必要性,因爲一般情況下,幼兒都是會給予肯定回答的。教師的提問應有一定深度,符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同時也應富有藝術性,並不如小學教師甚至中學教師那樣,幼兒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從一定程度上用符合幼兒理解的話去與幼兒交流是必要的。

在材料的選擇,課件的製作方面:

1、我首先出示的是一幅秋景圖,加上三片樹葉和三個小動物,當流程上到什麼時便出示什麼。但是發現,如果葉子首先就在樹上,當隨着文意慢慢飄落下來時樹葉也可以跟着飄落下來,而不是從旁邊再去拿一片樹葉,這樣會更好,這樣的一幅秋景圖便具有了動態的效果,小班幼兒對於動態的圖會更有興趣。

2、在遊戲環節的時候,可以少製作一些道具,請一組幼兒先上來表演給大家看,而不是?白槎擠ⅲ?牧鹹?嘟淌Χ雜謖?隹翁玫目刂蘋岜淶暮艿汀?/p>

在整堂課的流程方面:

我選用的課的流程是分—總的形式,但對於文學欣賞這類的課應該選用一些總—分—總的形式,並且將優美的配上音樂的散文作爲貫穿始終的一個重點來交給幼兒,散文欣賞注重的是完整欣賞,而我上的課的形式有點像是在上故事課,或者是兒歌課。

先來說說我上的課,我先是由談話引出秋葉飄落,接着都是通過問題的形式一一引出“樹葉落在哪,樹葉碰到了誰,說了些什麼,”三個場景如出一撤,當有動詞出現時,便叫幼兒一起來做一做。到三個場景都結束時,再完整欣賞散文(製作的ppt),這樣一來,就如同看圖說話,沒有了散文欣賞原有的藝術性。

通過聽課,以及講評,我瞭解到散文欣賞應是完整欣賞爲先,接着再分段欣賞,最後可以再完整欣賞,但分段欣賞的時候也要注意應該是將散文優美的背景音樂始終環繞在整堂課之中,而不是將其截然分開,這樣一來,幼兒對於散文這種特有的文體可以加深認識,在最後的遊戲環節時可以先請一部分幼兒起來跟着音樂遊戲起來,再集體一起來遊戲,避免了幼兒的無目的性。

小班課後反思5

一、目標中指出要積累長短的經驗

長和短是相對而言的,是通過相互比較得出的,所以“比”這個能力和方法,一定要教給幼兒。但是整個活動中我都沒有很重視這個能力,在活動一開始,大家找自己位置這個環節,我將椅子拿起來把彩條進行了對比,粗略地讓幼兒感知了“比”這一方法。而後的動物(大象、兔子、長頸鹿)比較中,沒有具體的維度,只是用眼睛觀察發現,應該確定一個維度來比較,比如用尺或者繩子等,讓幼兒有一個量的感知,否則就沒有科學可言(現實中大象的耳朵比兔子還長呢)

二、材料準備上:

1.教師操作材料

(1)我事先準備的在魔術箱裏放了兩條長短不一的繩子,但是活動中發現短的那條繩子沒有放進去,只有一條長繩,當時有點無法收場。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改爲變出一根繩子問問幼兒它是長是短,說長,再變出一根更長的繩子,再將兩根繩子進行比較,讓幼兒明白要通過“比”才能知道長短。在分長短食物的環節,我準備了兩個長短不一的盒子分別給長頸鹿爸爸和長頸鹿寶寶。可是也由於疏忽大意落在了教室裏,只能用兩個椅子代替,失去了原先的遊戲性和情境性

(2)比較長短這一技能上,還需要一個參照物(中間物),尺或者繩都可以替代,作爲衡量長短的標準,而不能只是肉眼觀察

(3)對於小班幼兒,遊戲性、情境性要求很高,溫暖活躍的氣氛也很重要,教師可在開始環節加點音樂,“今天動物園要進行比賽,內容是比長短,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先請小朋友們入場,按照我剛剛說的要求找到你們的位置啊”

2.幼兒操作材料

(1)長短不一的紙條在找好位置後,就顯得很多餘,無法再利用上,我覺得在找的時候就可以用貼的,撕下不乾膠,將自己的彩條貼在椅子上的彩條下面,這樣一來長短一目瞭然,就免去了後面有些幼兒拿着彩條不知道放哪兒時就一直拿在手上玩

(2)長短不一的食物,其分辨率也不是很高,我沒有拎出來先認識一下,而是讓大家直接就開始去分。我發現大多數幼兒都是隨便在放食物,根本沒有顧及它的長短。此環節教師應該要先將這些操作材料與幼兒認識清楚,讓幼兒弄懂了長短的食物,搞清了任務纔去行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