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

本文已影響2.92W人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1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瞭解蚯蚓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2、能運用多種方式大膽猜想和表達對蚯蚓的認識。

3、初步熟悉科學研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發現、交流的快樂。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帶領幼兒找蚯蚓並攝像:鼓勵幼兒提出問題、猜想並記錄;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課件:放大鏡,白紙,擦手布,記錄紙;展板:我們的猜想、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發現。

活動過程

一、回憶經驗,引出問題和猜想

1、看錄像,回憶經驗。

提問:上次我們到花壇邊幹什麼。

師:你找到蚯蚓了嗎?在哪裏找到的?我們來看看那天的錄像。。。 (邊看錄像邊討論)

2、介紹問題並猜想

師:我們不但找了蚯蚓,還提出了許多問題。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師爲你們準備了三塊展板。分別是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猜想、我們的發現。(分別出示並介紹三塊展板,整個活動中提醒幼兒將問題、猜想及發現分類放到相應展板上。)

師:誰來說說你有什麼問題?(將記錄問題的紙片送到。。 “我們的問題。。 ”展板上。師幼共同猜想。如幼兒甲:蚯蚓和人一樣有手、腳、眼睛嗎?同伴1:我見過蚯蚓,沒看到它有手有腳。同伴2:我認爲蚯蚓有腳,要不然它怎麼走路) (此環節是爲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問的需要。同時通過共同猜想,引導孩子向同伴學習和帶着問題去探究。)

二、自由觀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觀察要求

師:是不是像我們猜的這樣呢?今天。我把蚯蚓請過來了。待會兒我們再仔細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後,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

2、幼兒自由觀察、議論、記錄,驗證猜想。教師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引導。

師:請小朋友把你發現的用圖畫或標記記錄在紙片上。(幼兒有觀察記錄經驗。這裏的記錄方式不做硬性規定。幼兒自主發揮。)

師:蚯蚓的身體長什麼樣的?摸摸它的身體有什麼感覺?身體裏有骨頭嗎?長了腳嗎?

師:仔細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麼?(一圈一圈,一節一節的)它的嘴巴在哪裏?

(科學活動離不開觀察和感知,這一環節我給予孩子充分觀察和探索機會觀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養幼兒對生命的關愛和敬畏之情,同時教給孩子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集體交流分享發現

1、提醒幼兒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師:請你們輕輕地將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鏡和記號筆放回籃子。帶好你的記錄到老師這兒來。

2、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和發現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的發現和你的猜想一樣嗎?請幼兒將記錄紙放到投影儀下介紹展示。

小結:剛纔,我們通過觀察驗證了一些猜想。發現了蚯蚓的身體是細細的、長長的、軟軟的;身上是一節一節的,它是一種環節動物:它沒有骨頭也沒有腳。但是它能在泥土裏鑽來鑽去。它靠剛毛和身體的一伸一縮來蠕動。

幼兒有了充分的觀察感知之後急於想表達自己的發現。教師及時滿足孩子的願望。並引導孩子將自己的發現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較。從中領悟科學研究需要大膽猜想。更離不開實際的操作驗證教師簡明扼要的小結。意在幫助幼兒梳理經驗。。 )

四、肢體模仿。體驗快樂

師:你們喜歡蚯蚓嗎,爲什麼?我們來學學蚯蚓鬆土和蠕動的樣子。

(幼兒模仿蚯蚓鑽土、蠕動、打滾、蜷縮,幼兒用肢體模仿蚯蚓。能加深對蚯蚓的認識同時。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

五、觀看動畫,整理經驗

師:我還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誰呢?(小蚯蚓丁丁)。

看動畫後提問:小蚯蚓丁丁告訴我們什麼了?進一步鞏固對蚯蚓的外形特徵和習性的認識。重點討論奇怪的再生現象

六、鼓勵提問。引發新的猜想和探究

師:蚯蚓的祕密可真多。關於蚯蚓你們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1、相互提問並討論。同時記錄問題放到展板上。

2、提問留白。引發新的探究。

師:老師也有個問題,蚯蚓是怎樣生小寶寶的呢?有人知道嗎?不懂的問題怎麼辦呢?

結語:今天我們驗證了我們的猜想,發現了蚯蚓許多的祕密。又提出了很多問題。進行了新的猜想。那麼。蚯蚓是不是像我們猜想的這樣?我們可以問問有學問的人。可以去查資料,還可以自己觀察、做實驗。繼續研究。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重要得多。此環節設計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能大膽思考和提問。是良好科學素養的具體體現。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培養。)

七、將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動延伸

在活動室一角爲蚯蚓營造一個“家”,進行進一步的猜想、觀察和實驗。

教學反思:

活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幼兒興奮緊張的場面比如:在摸蚯蚓環節時有的孩子膽小不敢摸、或者壯大膽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們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和處理好該事情,讓幼兒處於一種輕鬆、自然地狀態下完成認知。《綱要》提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勵它們大膽探索與表達。整個過程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應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2

設計意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歡出去旅遊,每次旅遊回來都希望把自己見到的、好玩的事情說給老師、小夥伴聽。結合孩子的需要和興趣,我班開展了“快樂的旅行”這一主題。隨着活動的不斷延伸,一次孩子們在進餐中竊竊私語,老師蹲下身仔細傾聽孩子的對話,才知道他們有一個新的“發現”:食物在肚子裏會“旅行”嗎?多有趣的問題呀!孩子們都關注着呢。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生活中有多種多樣的食物,孩子們總是吃不夠、說不完。爲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食物的旅行”主題活動由此生成展開。爲體現新課改精神,我們以整合的觀念,目光短淺是讓幼兒在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的同時,重點知道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合作能力。爲使活動真正引發幼兒參與的興趣,我注意靈活採用教法: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從孩子們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東西哪去了?”)觀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發現——食物在人體裏的消化過程)操作法(以孩子喜愛的操作形式展開——動手動腦拼圖、“構建”消化系統圖)等等。爲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作用,親手製作課件,使學習活動更爲具體生動且有趣味性。

活動目的:

1、認識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重點知道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2、加深幼兒對身體的瞭解,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3、培養幼兒觀察力及合作能力。

4、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人體消化系統卡片數套,小兔布偶一個,食品、白板紙、油畫棒、大小塑料軟管等材料若干。

2、課前與爸爸媽媽討論及查找有關資料。

3、主題環境創設(人體模型、人體各結構圖等)

活動過程;

一、教師與幼兒每人吃一塊蘿蔔片,談話關提出問題讓幼兒猜測,引出課題“食物的旅行”。

1、講述故事“蘿蔔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點提問:蘿蔔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二、幼兒自選食品(糖、餅、果等),再次體驗食物在身體裏的感受。

三、認識主要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1、教師演示課件,幫助幼兒認識消化器官的名稱。

2、重點講解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讓幼兒明白不良飲食習慣對胃的傷害。

3、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引導幼兒討論:辨別哪些是健康的飲食行爲?哪些是不健康的飲食行爲?教育幼兒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四、分組操作活動:加深對人體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組玩拼圖遊戲。幼兒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體消化系統圖。

2、部分幼兒躺下將人體外形輪廓勾畫出後,自主選擇大小、長短不一的塑料軟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腸、大腸等)。

3、分享交流:教師與幼兒共同將做好的人體消化器官圖佈置在室內主題欄目中。

附故事:《蘿蔔的旅行》

小兔最喜歡吃蘿蔔了,小兔把我放到嘴裏,嚼呀嚼,把我弄得癢癢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會兒,我到了一條長長的管子裏,就像坐滑梯一樣,真好玩!還沒等我玩夠,就滑到了一個大袋子裏,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會一邊分泌出一些液體,還一邊慢慢地蠕動,把我磨得呀越來越碎,越來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小管子裏,像迷宮一樣,好不容易出了迷宮,我就到了一條皺巴巴的大管子裏,在這我的營養都被吸收掉了,最後我就被排出了體外。

活動反思: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體內的主要消化過程,並知道如何保護人體的消化器官。探究新課之前,我先引領學生回顧了食物中有哪些營養物質,然後引入食物消化的討論話題。學生很容易說出食物消化的過程: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並且能馬上理解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但是,學生對於肝是消化器官卻不是消化道這點不理解,因此,我又加入了消化器官、消化道概念的對比,以及肝的功能的擴充。在瞭解如何保護消化器官時,學生也能結合生活實際舉一反三,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吃飯要定時定量、細嚼慢嚥、不吃不乾淨過了保質期的食物、飯後不劇烈運動等。

學生在這節課中提了很多與生活有關的問題,課堂反應很積極,他們對於平時看不見的肚子裏面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心,跟隨食物一起在消化道內旅行時有很多次“原來是這樣的”反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的好奇得到滿足心的同時,這些知識也能深深的映在學生的腦海裏,並且能積極主動的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這樣才達到了科學課的目的。希望能激發更多學生的興趣,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探索科學的奧祕。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3

小船漂呀漂

【活動目標】

1、在遊戲中感知、發現紙的不同性質。

2、會記錄實驗結果,體會探索的樂趣。

【環境創設】

和幼兒一起收集各種紙:皺紋紙、電光紙、牛皮紙、卡紙;彩筆、記錄表、水盆

【重點與難點】

重點:瞭解紙的不同性質。

難點:聯繫紙的質地不同,發現吸水性能不同。

【活動過程】

一、折小船

——出示皺紋紙、電光紙、牛皮紙和卡紙,辨認這些紙,引起摺紙船的興趣。

——幼兒用紙折小船,體驗各種紙的特性:電光紙脆容易破;皺紋紙軟容易爛;卡紙厚,不容易折;牛皮紙很結實。

二、猜一猜

——出示水盆,引導幼兒猜測:這幾種紙船在水裏漂,哪種紙船漂得時間長?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分組討論,每組一個記錄表,幼兒將猜測記錄在表格上。

三、小船漂呀漂

——各組進行實驗,將4種紙船放在水盆裏漂呀漂。觀察紙船在水裏有什麼不同情況?

——各組分別記錄實驗情況,在記錄表上記錄4種紙船下沉的先後順序。

四、交流討論

——展示各組記錄表,各組介紹本組的實驗情況與記錄表。看看情況是不是大致相同。

——針對最先下沉的船和最後下沉的船進行探討:爲什麼這種船下沉快?爲什麼哪種船下沉慢?聯繫紙的質地不同,發現吸水性能不同。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4

課程來源:

幼兒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哪怕是在地上揀到一小條紙也能在手中玩上半天,然而,大量的廢紙每天都會出現垃圾箱中,有墊桌子用的報紙、畫報,有手工紙的邊角料,有被幼兒撕下來的圖書,有美工區活動後用的畫紙等,每天這些廢紙都被到掉。老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需要,與其把這些廢紙仍到,還不如再次利用,讓幼兒與這些廢紙相互作用,產生更大的教育價值,從而教育幼兒節約紙張,從小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因此,“怎樣讓紙發出聲音”的課程就生成了。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初步探索讓紙發出聲音的方法。

2、能夠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

3、初步瞭解其特性。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畫報、草稿紙、報紙、繪畫紙等。

2、記錄紙和筆。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嘗試操作的興趣。

老師拿着一筐廢紙告訴幼兒:這是老師和幼兒一起收集的各種廢紙。這些廢紙可以幹什麼用呢?老師拿一張紙,讓紙發出聲響,吸引幼兒注意力。

老師提出問題:怎樣讓紙發出聲音?

2、幼兒嘗試操作和紙做遊戲

每四名幼兒一組,各組進行比賽,在同一時間完成,看看哪個組做的方法多而且和別的組不一樣。

讓幼兒自己動手來實驗,嘗試用各種方法讓自己手中的紙發出聲音。每組請一名老師幫助記錄幼兒實驗的結果。

幼兒自己取紙實驗開始,要求記錄老師必須是幼兒做出來的才能記錄。

3、分享實驗結果

聽音樂收記錄紙,在記錄紙上寫上小組名字。提醒幼兒用過的廢紙怎麼辦?

展示每組的記錄紙,請每組幼兒上來一兩個演示實驗過程,大家進行驗證。

4、老師小結幼兒驗證的方法。

5、結束: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會發聲,小朋友們可以去發現。帶幼兒在班上或到戶外尋找可以發聲的東西。

活動反思:

教育活動的綜合性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發展的一個趨勢,本次活動融合了科學教育與音樂教學,它們之間的結合有效互補。生動活潑的音樂遊戲爲幼兒探索提供了一個愉悅的氛圍和安全的心理環境,使幼兒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獲得美的享受。感受音樂——節奏訓練——樂器製作,這三個環節促進了幼兒不同能力的發展,並把活動引向課堂之外的區域活動,讓孩子能夠真正地得到個別化學習的發展,將區域活動和教育活動進行互補,從而達到幼兒自主學習的目的。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5

活動名稱:

躲在哪裏?

活動目標:

1、體驗味覺,增加味覺經驗。

2、品嚐、分辨酸、甜、苦、辣、鹹的味道。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1、分別裝在5個杯子裏味道不同的水。

2、“酸、添、苦、辣”表情圖片。

活動過程:

1、向幼兒講述“酸、甜、苦、辣、鹹”的故事。

2、提問:小朋友們聽過了故事之後,那現在也請小朋友們來當一下大廚師,找一找酸、甜、苦、辣、鹹五個朋友躲在哪裏。

3、請幼兒上前來品嚐味道,並講述自己所品嚐的味道。

4、展示圖片《酸、甜、苦、辣》。告訴幼兒:“小朋友們看看掛圖上的表情,然後想一想自己品嚐之後的表情。”

5、將幼兒分組後,請每個幼兒都自己品品嚐一下五種不同的味道。

6、提問:“小朋友們現在都嘗過了這幾種味道,那現在就請小朋友想想自己嚐到的味道的感覺,在掛圖上把味道和相應的表情連線。”

7、提問:“小朋友們今天都嚐到了哪些味道?爲喜歡的是哪種?”

8、在幼兒閱讀“愛吃甜的動物”後,提問:“小朋友知不知道有哪些動物喜歡吃甜食?它們都喜歡吃什麼樣的甜食。”

9、活動總結,請幼兒互相交流自己品嚐不同的味道時候的感覺。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6

活動目標

1、體驗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樂趣。

2、願意動手泡發食品。

3、能夠按順序泡發食品並認真觀察。

活動準備

1、ppt圖片。

2、幼兒每人人手一份木耳、銀耳、茶葉,溫水,透明玻璃杯,攪拌棒。

活動重點

願意動手泡發食品。

活動難點

能夠按順序泡發食品並認真觀察。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發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幾種特殊的食物,它們會在我們眼皮底下長大,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麼吧!(出示圖片)有木耳、銀耳、茶葉。

2、師:那小朋友們知道它們被水泡過與現在沒被水泡過有什麼不一樣嗎?等會我們就來做個小實驗。

3師:我們來對比一下泡過的木耳與沒泡過的木耳有什麼不一樣?(泡過的大、新鮮)

二、生活經驗聯想

師:小朋友們還知道哪些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幼兒自由表達)

教師小結:有面條、大米、方便麪等。

三、幼兒動手泡發食品

1、幼兒分組嘗試泡發食品,選擇木耳、銀耳、茶葉等。

2、引導幼兒觀察食品泡發過程中的變化,可以進行攪拌,幫助其泡發。

四、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說一說自己發現了什麼?食品有什麼變化呢?(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教師小結:食品經過泡發變大了,更新鮮了。把杯子裏面的水分吸收了,水變少了。

活動延伸:

進行遊戲——變了變了,請幼兒假扮木耳、銀耳、茶葉,教師講述泡發食品的過程,幼兒變換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進行“攪拌”,幼兒翩翩起舞。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7

活動目標:

1、對現代通訊工具感興趣,有創造、發明的慾望。

2、發展觀察、比較的能力和語言表演能力。

3、瞭解現代通訊工具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它能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方便。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電話機、手機、子母電話機、教師名片。

電視機、攝像機、實物投影儀、大屏幕、射屏儀。

活動過程:

⒈通過觀察比較,瞭解電話機、手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⑴引出課題:

(大家坐定後,電話鈴聲響起)教師去接電話,然後告訴小朋友,新馨花園幼兒園的小朋友請你們去做客。

(手機鈴聲響起)誰願意接着個電話?電話裏告訴你什麼?

提問:第一個電話是用什麼接聽的?第二個電話又是用什麼接聽的?

⑵比較電話機和手機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請幼兒仔細觀察,電話機和手機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小朋友可以把你的發現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教師小結:電話機和手機都有數字按鍵和其他功能鍵,都能打電話和接聽電話,但手機是一種移動電話,它沒有電話線,它是靠天線發射和接受聲音和各種信息的,可以隨身攜帶,比一般電話機更方便。

⒉根據已有經驗,讓幼兒回憶、講述電話機、手機的使用方法,瞭解其用途。

⑴你們打過電話嗎?你是怎樣打電話的?(打電話或手機時都要先撥對方號碼。)

⑵你給誰打過電話?爲什麼事情打電話?(親人問候、聯繫朋友、請假、遇急事通知別人等)

⑶還有什麼特殊情況也需要打電話?(報警110、火警119、查電話114、查時間117、天氣預報121等)

⑷象這些緊急電話能隨便打嗎?爲什麼?

⒊瞭解其他通訊工具,擴大幼兒知識面。

⑴你們還見過或打過哪些電話?(幼兒講述後看錄像)

⑵除了用電話和別人聯繫外還有什麼工具也能使我們相互聯繫,把消息告訴其他人?(幼兒講述後看錄像)

⑶這些東西都是幹什麼用的?

⑷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什麼好處?(方便、傳遞消息速度快)

⒋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發明的慾望。

科學家們可真聰明,發明了這麼多的通訊工具,我們小朋友也來做個小小發明家,你想設計什麼通訊工具?

時間不早了,你可以把你的發明用各種通訊工具告訴我們。這是我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傳真號和e-mail地址,我等着你們的發明哦!

活動反思:

交通工具是四年級上冊第17課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交通工具的認識、對交通工具的分類、對交通工具的選擇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知道常見交通工具的名稱以及使用簡單的交通工具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學活動要有意識地學生的探索情況,並幫助學生完成探索結果的表達。

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參與活動的興趣。

活動一:通過觀察和分析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各種現代交通工具,並指導學生自定標準,對交通工具進行分類,讓學生通過比較、分類、以及交流討論等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動的交通工具有多種類型,而且用途不同,特點也不同。因爲學生對交通工具比較熟悉,所以學起來很感興趣,再利用多媒體加以輔助,學生學起來生動有趣。

活動二:重在問題解決的情景活動,引導學生從所需時間、價格、舒適、和便利程度等方面來考慮自己對交通工具的選擇,幫助學生比較幾種交通工具的優缺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訓練尤爲重要,所以,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進行小組討論,全班交流,開展學生互評活動,制定旅行方案。並且讓學生說明理由。通過練習,使學生懂得了要從多角度分析各種因素,綜合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優化課堂的出發點,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落腳點。教師應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通過個體活動、小組活動、全班活動的交替和補充,使學生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過程。

本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以學生實際上學方式導入交通工具,讓學生體會交通工具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提高了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興趣。

2、 較注重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爲每位學生創造了參與的機會。

3、教師在設計環節中遵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層層遞進,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8

活動目的:

1、知道兩種顏色混合起來會變成另一種顏色。

2、激發幼兒動手操作和對顏色的興趣。

3、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薄手工紙、裝有紅、黃、藍、綠、紫等眼力的盤子。

活動一:

1、出示紅、黃、藍的玻璃紙,讓幼兒說出顏色的名稱,在說一說活動室裏及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哪些東西的顏色和這些相同。

2、幼兒自由擺弄、重疊色紙相互交談自己的發現。

3、師以變魔術形式把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出另一種顏色,激發幼兒興趣和好奇心。

4、組織幼兒自己動手將兩種顏色混合,倒在一起,引導幼兒發現兩種顏色混合起來會變成另一種顏色。

活動二:噴焰火

1、出示範例,引導幼兒觀察。

2、教師介紹玩法。

3、請幼兒與教師合作噴焰火讓幼兒說一說噴的焰火有什麼顏色?顏色混在一起是有什麼變化?

4、指導幼兒自由選擇顏色噴焰火,提醒幼兒不弄髒衣服、桌面。

自由觀賞、評價同伴的作品。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9

設計意圖:

磁鐵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和經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對大班孩子來說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動的選擇是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又高於幼兒的生活。爲了幫助孩子們理解這一抽象的概念,我根據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設計了此活動。讓孩子們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發現並揭示磁鐵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關磁性原理的粗淺概念。

活動目標:

1、鞏固認識磁鐵吸鐵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鐵兩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

2、激發幼兒的探究欲,發展幼兒探索的能力。

3、鞏固學習操作的記錄方式,通過記錄提煉認知經驗。

活動準備:

磁鐵、紙船、兩份記錄紙、紅綠水彩筆、回形針、紙、雪花片、線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引發活動課題。

1、"拖紙船"遊戲。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引出問題。

(2)教師:這裏有一艘紙船,還有一些其他的材料,如回形針、磁鐵,誰能不用手推,讓紙船開動起來?

(3)幼兒自由嘗試讓紙船開動起來的方法。

(4)請幼兒展示自己如何讓紙船開動起來,感受成功的快樂。(用回形針別住紙船,用磁鐵吸住回形針,拖住紙船移動)

小結:磁鐵和回形針是好朋友。

2、出示記錄紙。磁鐵還想找朋友呢,猜一猜哪些東西會是它的朋友呢?到底這些東西是不是磁鐵的好朋友呢?我們一起試一試並且把它記錄下來。

3、你發現活動室裏哪裏還有磁鐵的朋友?(總結出磁鐵能吸住鐵做的東西)

二、引導幼兒發現磁鐵的兩極。

1、彩色磁鐵能和鐵做的東西做好朋友,那它能和紅藍磁鐵做好朋友嗎?是不是紅藍磁鐵的兩個面都是彩色磁鐵的好朋友呢?我們來試一試 。交流幼兒的發現。

2、我們發現紅藍磁鐵有一面是磁鐵的好朋友,一面不是。那我們怎麼記錄下這個發現,告訴大家哪一面是彩色磁鐵的朋友,哪一面不是呢?

三、引導幼兒發現磁鐵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1、剛纔我們發現紅藍磁鐵都有一個面是磁鐵的好朋友,一個面不是。那紅藍磁鐵和紅藍磁鐵是不是朋友呢?是不是每個面都能做朋友呢?

2、出示第二張記錄紙,藍色和藍色的一面會是好朋友嗎?紅色和紅色的一面會是好朋友嗎?紅色和藍色的一面會是好朋友嗎?幼兒猜想並把猜想記錄下來。

3、到底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一起來實驗,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4、你發現了什麼現象?引導幼兒總結"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四、磁鐵的用途。

五、結束部分。

今天我們用磁鐵玩了找朋友的遊戲。你還會用磁鐵怎麼玩呢?幼兒自由玩磁鐵。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10

活動目標

1.知道溫度計是測量溫度的工具,初步感知溫度計熱脹冷縮的科學原理。

2.初步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記錄溫度的簡單技能。

3.培養測量的興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氣溫計、體溫計若干,幼兒人手一份水溫計,記錄卡,筆,每組提供冷水、熱水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請幼兒通過觀察、觸摸,比較兩杯水的溫度

1.第一次比較: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

看一看、摸一摸,從而發現熱水杯和冷水杯摸上去能明顯感覺到冷熱溫度不同,且熱水杯口冒有熱氣。

2.第二次比較:兩杯溫水。

發現:兩杯溫水無法通過觀察和觸摸等直觀測量的方法比較溫度的不同。

(二)認識水溫計,觀察它的結構,並學習認讀、記錄溫度

1.思考: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測量出兩杯水的確切溫度?

出示水溫計,並知道它可以測量水的溫度。

2.仔細觀察水溫計,說出它的結構特徵:玻璃管子、紅柱子、數字。

學習認讀、記錄溫度。

提問:“溫度計裏的紅柱子和數字有什麼用?”

講解:玻璃管子上的數字是刻度,紅柱子叫液柱,液柱指示的數字就是溫度,我們可以用溫度單位“℃”來記錄,讀作攝氏幾度(教師出示標有℃的卡片)。

(三)幼兒操作活動:測量並記錄水溫

1.教師用水溫計示範測量,並記錄水溫。

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把水溫表紅色的一端放進水中,觀察紅色液柱的變化,當液柱停止上升時,纔可以讀出溫度數。注意,讀數時眼睛的視線要與液柱持平,也不可以把水溫計從測量的液體中取出再讀數,這會使測量結果不準確。

2.指導幼兒第一次操作,測量泠水溫度並記錄。

(1)在測量前教師提醒幼兒注意:溫度計是用玻璃製作的,特別容易碎,請小心使用。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瞭解孩子碰到了什麼困難?是否想到解決辦法?

(3)組織幼兒交流:你是怎麼使用溫度計的?怎樣觀察的?怎樣記錄的?碰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麼解決的?

3.指導幼兒第二次操作,測量熱水溫度並記錄。

4.比較兩次測量結果,感知水溫計熱脹冷縮的工作原理。

提問:“剛纔我們分別測量了冷水和熱水的溫度,你發現了什麼?”

幼兒交流:溫度計中的紅柱子的長度會發生變化。

進一步討論:液柱是怎麼變化的呢?從冷水到熱水怎麼變?從熱水到冷水又會怎麼變呢?

老師小結:這就是熱脹冷縮現象,溫度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設計發明的。

(四)遊戲——熱脹冷縮,進一步感知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學習的快樂。

師:我們來玩個“熱脹冷縮”的遊戲,好嗎?師幼一起設計“熱脹”“冷縮”的有趣動作,做一做、玩一玩。

(五)活動延伸

在日常活動中,練習測量室溫、體溫和記錄天氣溫度,開展“我是小醫生”等遊戲活動,進一步激發幼兒測量溫度的興趣。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爲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11

一、授課題目:小動物怎樣過冬?

二、授課學時:一學時

三、課型:中班科學課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瞭解過冬的方式,重點了解冬眠和換毛這兩種過冬方式,並知道這兩種過冬方式的代表性動物;

2、技能目標: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的原因,並自主探索、討論,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過冬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通過操作和觀察,並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得出結論;

3、情感目標:激發和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度,讓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從中感受到極大的興趣。

4、鍛鍊幼兒的反應能力,提高他們動作的協調性

5、體驗遊戲的快樂。

五、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①教學主要內容:本課首先由一個手指遊戲作爲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再由一個故事作爲過渡,引出動物兩種過冬的方式,重點了解動物冬眠的原因,再延伸內容,讓幼兒瞭解動物過冬的方式除了冬眠和換毛,還有遷徙和儲存糧食等。

②教學重、難點: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啓蒙性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讓幼兒瞭解過冬的不同方式,通過觀察,激發他們的求知和探索慾望。難點就是讓幼兒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通過操作讓幼兒實際的參與了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2、學生分析:中班幼兒的想象水平提高,可以在課堂討論中回想,答出很多延伸的問題及自主想象。理解能力也增強,喜歡有遊戲,有互動的課堂氣氛,中班兒童有一定生活經驗,可以理解成人的很多語言。

六、教學用具:

自制過冬、換毛過冬小動物的房子、ppt課件、多種小動物的圖片。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教師通過帶領小朋友做手指遊戲《悄悄話》,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悄悄話

小鳥小鳥住在大樹上

田鼠田鼠住在大樹下

喇叭花喇叭花爬呀爬

喇叭花喇叭花變成小電話

喳喳喳,吱吱吱......

小鳥和田鼠說着悄悄話......

手指遊戲結束後,教師緊接着詢問小朋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小鳥田鼠在說什麼悄悄話嗎?那你們想知道小鳥和田鼠在說什麼悄悄話嗎?"緊接着教師講小鳥和田鼠說的悄悄話故事,作爲導入。

(二)、基本部分:

1、重點掌握冬眠和換毛的過冬方式:

①、下雪了,找動物寶寶出去玩兒,並且出示下雪天的PPT。

"哇,下雪啦!動物寶寶們,我們可以出去堆雪人啦!我們到小刺蝟家叫小刺蝟出來玩吧!"

教師做敲門動作。

"咚咚咚,請問小刺蝟在家嗎?我們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刺蝟睡覺的PPT,"噓,別吵,小刺蝟在睡覺呢,他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出來玩兒呢!"

"哎,算了,小刺蝟在睡覺呢,我們還是去小青蛙的家找小青蛙玩兒吧!"

教師敲小青蛙的門:"咚咚咚,請問小青蛙在家嗎?我們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青蛙的PPT:"誰啊,別吵,我在睡覺呢,我要睡到春天才出來玩呢!"。

②、教師拋出問題,請幼兒發表自己的看法。

"哎呀,怎麼回事啊?怎麼都要睡覺啊?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③、"哦,原來他們是在冬眠啊!那他們爲什麼要冬眠呢?"請孩子說一說。

④、出示PPT,解釋什麼是冬眠。

老師:"那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冬眠?"並且出示PPT。

博士爺爺:"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博士爺爺,你們知道嗎?小刺蝟和青蛙都是冷血動物,天氣越冷,他們的體溫也就不斷地下降。有的動物體溫只有幾度,甚至0度。爲了自己不被凍死,像青蛙、刺蝟這樣的冷血動物就鑽進泥土裏、洞裏,不吃也不喝,整整睡上一個冬天。這就叫冬眠,等到第二年春天才出來活動。你們明白了嗎?"

⑤、小青蛙有話讓老師轉告小朋友們,小青蛙說:"真冷啊!我不像小兔子一樣有溫暖的皮毛,如果不冬眠,我就會凍死的!"

⑥、出示小兔子的PPT,小兔子:"大家好,我是一隻可愛又美麗的小白兔,冬天到了,爲了使自己更加暖和,我要換上厚厚的毛,就像給自己蓋上了一層厚厚的被子,這樣冬天就不冷了。小朋友,你知道了嗎?"

提問:兔子是怎麼過冬的呢?(兔子身上短短的毛慢慢脫落長成了長長的、厚厚的毛)

⑦、提問:還有哪些動物要像兔子那樣需要在冬天換毛呢?

⑧、做遊戲。

教師出示多種換毛過冬的小動物與冬眠過冬的小動物的圖片,並請小朋友們一一認識,接着請兩位小朋友上臺來把動物分別送到冬眠過冬和換毛過冬的小房子裏面去。

2、小動物過冬方式的延伸:

請幼兒思考除了冬眠、換毛,動物還有什麼過冬的方式?(鼓勵幼兒大膽表述)

觀看PPT:簡單瞭解另外兩種過冬的方式:遷徙、儲存糧食。

(三)、結束部分

播放音樂課件《小動物怎樣過冬》做爲結束,並總結小動物們過冬的方式,並且提醒小朋友們,天氣寒冷,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附:《小動物怎樣過冬》的歌詞:

冬季裏刮呀刮北風

冰天雪地天呀天氣冷

我們穿上厚棉衣

小動物怎樣過冬

小動物怎樣過冬

小羊毛兒長得長

小兔毛兒厚絨絨

燕子飛到南方去

小青蛙睡在泥土中

小青蛙睡在泥土中

八、課外學習引導,課後作業:請小朋友回家詢問爸爸媽媽,瞭解在我們生活中的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九、授課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十、課後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注重兒童的主體性的發揮,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活動的趣味性,並且本次活動給予幼兒充分自由討論時間,以鼓勵幼兒大膽交流。

但是本次活動中也有不足之處,在遊戲中,如果在教室內創設幾個動物過冬的場景,請小朋友分別扮演一種小動物,然後帶上相應的動物頭飾,去找到自己過冬的地方,會使課堂的氛圍更加的活躍,更能加強幼兒的參與性。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12

活動目標:

1、探索將長條形紙製作成麥比烏斯圈,並等分不同的次數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2、大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發現,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三張長條形的蠟光紙,剪刀一把,固體膠,每組若干個麥比烏斯圈供幼兒觀察。

2、PPT課件(過山車圖片、立交橋圖片)。

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集體制作圓圈,發現圓圈等分後變成了兩個一樣的圈。

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什麼?請你想想紙條怎樣變成一個圈?猜猜從中間剪開它會變成什麼?

集體制作紙圈,再將紙圈沿中線剪開。

二、探索麥比烏斯圈。

1、觀察麥比烏斯圈是怎樣製作成的,猜測沿中線剪開會是怎樣的。老師記錄。

2、幼兒嘗試製作麥比烏斯圈。

3、觀察二等分麥比烏斯圈後的變化,大膽交流自己的發現。老師記錄操作結果:一個象八字的大圈。

4、猜測三等分麥比烏斯圈的結果,並嘗試探索發現圈的變化,激發對麥比烏斯圈現象的興趣。

5、觀察和交流探索結果並作記錄。一個大圈連着一個小圈。

三、拓展並瞭解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運用。

PPT出示過山車的圖片和城市立交橋的圖片,感受麥比烏斯圈帶給人類的方便和快樂。

四、延伸:展示畫有三條等分線和四條等分線的麥比烏斯圈,引發幼兒再次探索的慾望,發現等分不同次數後麥比烏斯圈變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動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題《彎彎繞繞》中的一節生成的美術活動。緣於孩子們對彎彎繞繞物體的認識和感受。語言《什麼東西彎又彎》、科學《植物的彎曲運動》等活動的開展爲這個活動做了一個前期鋪墊,所以基於幼兒的認知能力,生成了這個美術活動。

如何開展這個活動呢?我把活動目標定位在:

1、積極主動參加繪畫活動,體驗表現圓形變化過程中產生的快樂情緒。

2、結合生活經驗,大膽想象,自主創作圖形的變化。

3、用不同的繪畫方式在圈圈上添畫,使其變成不同的物體。

大班的孩子對於想象畫還接觸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經驗不足,還有就是繪畫技能的缺乏。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展開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語言風格定位在簡潔、直接。其次在教師出示的範例上進行分析、考量,爭取盡多的吸引幼兒。活動中我改變以往美術活動先出示一幅成品範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畫紙粘貼成一本畫冊,每頁畫紙上按圈數的數量遞增畫好。開始出示時,幼兒看見的是白紙上只有一個圈,這個圈對於幼兒的概念來說只是一個單一的圓,幼兒的興趣並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給了他們一個經驗—————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來,我給了幼兒一個變式,在幼兒閉眼數到三的時候一個圈圈變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於是在幼兒的驚奇和感嘆中,又翻出了第二頁。第二頁上,還是一個圈,由於第一個圈圈的直觀引導,所以幼兒的興趣大增,一下子想出來好多可以變化的圈圈圖案,如太陽、手鐲、棒棒糖————有了這個想象的基礎,在出示兩個圈、三個圈、四個圈時幼兒的想象較快,幼兒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把這些圈圈融入自己認識的物體中。

這樣一路下來,孩子的想象思路打開了,在觀看老師添畫的過程中感知了添畫的技巧,爲親身操作提供了基礎。

在幼兒操作中,我也領略到了孩子們想象能力之豐富,一串飄動的風鈴、電話機上一個個數字按鈕,一條條蠕動的毛毛蟲、一隻只飄舞的蝴蝶都躍然紙上,一個簡單的圈圈在孩子的筆下演繹成了一幅幅優美的畫作。在活動最後環節中,一般都是以評價孩子的作品後結束活動。這次活動中,我還安排了一個小環節,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紹了作品中的圈圈畫後,出示了兩幅老師的範例。在這兩幅精心準備的範例中,老師把不同的圈圈畫物體進行了合理佈置,成了兩幅畫面完整、結構合理的繪畫作品。我想通過這兩幅作品不僅讓幼兒欣賞圈圈畫的各種變化,重要的是傳遞給幼兒一個"美"的概念,讓幼兒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同時,促使幼兒畫面佈局和建構能力的提升。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13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能夠動手操作實驗,記錄結果,並大膽講述出自己操作的過程與結果。

3.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喜歡參與到實驗中,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2.活動難點:能夠動手操作實驗,並大膽講述出自己操作的過程與結果。

三、活動準備

1.盛水的大玻璃缸、各種能沉浮的物品(小木塊,勺子,橡皮,小石頭,泡沫板,海洋球等)

2.記錄物體沉與浮的圖標。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實驗導入老師分別將兩樣東西放入玻璃缸中,請幼兒觀察。

師:這兩樣東西放入水中會怎樣?引入活動,激發興趣。

(二)基本部分

1.觀察材料,猜測物體沉浮想象,師:這裏都有什麼啊?如果把這些東西放進水裏面它們會怎麼樣呢?

2.動手操作,驗證物體的沉浮現象並記錄結果。

(1)出示觀察記錄紙,教師指導記錄的方法;

(2)教師示範操作並做好記錄;

(3)分小組讓幼兒們自己操作,自己探索物體的沉浮,並對沉浮作好記錄。

3.交流討論結果各組展示並講出自己的操作結果,教師與幼兒們一起進行驗證。

(三)結束部分總結:根據物體的沉浮現象,教師與幼兒們一起進行分類,哪些是沉下的的,哪些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

五、活動延伸

與藝術領域美術相結合,折一些紙的小船和幼兒一起探索讓沉下去的物體浮在水面上。

活動反思: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教師時刻要爲幼兒的探索認知創設一個寬鬆、和諧、自由的環境氛圍,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認識物質的性質。本次教學活動通過看一看、嘗一嘗、動一動,幼兒從親身體驗中,對水的概念從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讓幼兒在活動中自始至終都是“實驗者”,知識在孩子們的實踐中自然就形成了。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14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畫面,進一步瞭解青蛙的生長變化。

2、理解故事內容,感知小蝌蚪得到的鼓勵和成功的喜悅。

3、學說句子:你會的,用不了多久,你就會了。

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小圖書人手一冊教師準備:頭飾(青蛙、兔子、松鼠、大塊頭魚)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出示蝌蚪圖片:

今天我們班來了一隻可愛的小動物,請小朋友看看它是誰?

2、進一步瞭解蝌蚪的生長變化,出示蝌蚪蛻變的過程。

二、自由閱讀

1、出示大圖書,引導幼兒觀察畫面。

“小蝌蚪和青蛙媽媽,它們們在幹什麼呢?

2、幼兒有序取書,自由閱讀。

幼兒安靜地看書,從前往後一頁一頁地閱讀。

三、大圖書閱讀

1、閱讀大圖書,理解故事內容。

小蝌蚪會跳到荷葉上面嗎?小蝌蚪不會跳很難過,兔子和小松鼠對小蝌蚪說了什麼話?(引導幼兒學說:你會的,用不了多久,你就會了)小蝌蚪最後變成了一隻會跳的青蛙,它的心情怎麼樣?

2、教師完整講述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四、交流討論

小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爲什麼呢?

幼兒園科學公開課教案15

活動目標:

1、瞭解夏季的特徵。

2、學習如何適應夏季的天氣,過一個健康、快樂的夏天。

活動重點:

瞭解夏季的特徵。活動難點:學習如何適應夏季的天氣,過一個健康、快樂的夏天。

活動準備:

夏天的圖片若干。

在幼兒園選擇合適的地方觀察夏天場景。

活動過程:

一、體驗夏季特徵。

1、教師帶領幼兒的幼兒園裏活動,感受夏天的陽光,尋找合適的地方避暑。

小朋友們,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夏天到了,請小朋友在幼兒園裏尋找夏天吧!

2、幼兒在幼兒園裏尋找夏天

3、鼓勵幼兒說己尋找時的感受。

教師:你在尋找時感覺到陽光照在身上怎麼樣啊?有沒有出汗,爲什麼會這麼熱呢?陽光照在我們身上,那我們怎麼避暑呢?

4、幼兒在樹蔭下避暑,感受陰涼。

二、討論、表述夏季特徵。

1、鼓勵幼兒討論剛剛自己尋找、發現的夏天的特徵。

你剛剛找到夏天了嗎?請你說說夏天在哪裏?

2、幼兒相互交流

3、教師播放夏天的圖片介紹夏天。

教師:夏天的太陽曬在身上火辣辣的,地上的草長高了,樹長的很茂盛,樹葉綠綠的、許多花都開了,聽到了知了的聲音,蚊子、蒼蠅多了起來,因爲天氣熱,人們穿了短袖、短褲、涼鞋,這樣會涼爽舒服一些。

三、討論如何健康度過夏天。

1、夏天天氣這麼熱,我們該怎麼度過呢?

2、夏天到了,商店裏有許多的冷飲,小朋友能吃很多嗎?衛什麼呢?

3、夏天到了小朋友出門時要注意什麼呢?

教師:夏天我們要保護好自己,多喝溫開水,適當吃冷飲;注意衛生、不吃變質或不乾淨的食物;吃水果時要清洗乾淨。因爲夏天熱,容易出汗,我們要天天洗澡,換衣服、要常洗頭;少在太陽下玩耍,可以扇扇子或將空調打開到適當的溫度,讓自己涼快些,如果要出去,需要戴上太陽鏡、或打傘等。效果分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