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本文已影響6.91K人 

【導讀】:孩子病了,當媽媽的心急如焚,帶上婆婆,打電話給老公,一家人浩浩蕩蕩往醫院跑,找大醫院,排隊等最好的醫生,吃藥打針一天沒見效換醫生?寶寶看到醫生哭鬧弄得雞飛狗跳......看到這樣的場景,媽媽們是不是覺得...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孩子病了,先了解這些

1.病急亂投醫要不得

你有沒有這樣?

寶寶病了,媽媽着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媽媽需要注意的是,藥物治療也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用藥只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疾病立即治癒。有些疾病如病毒性感冒、腹瀉等,只經過適當處理,一般3~4天,最多不超過一週就能自然痊癒。但有些媽媽見孩子不退燒,就四處求醫,希望“一針見效”。

醫生說

其實每換一個大夫,大夫就要從頭再瞭解一下病情,重新進行檢查,無形中耽誤了治療時間。而且,生病的寶寶需要好好休息,過多的奔波有害無益。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第2張

2.不要迷信大醫院

你有沒有這樣?

有的媽媽爲了讓寶寶得到更徹底地治療,往往選擇比較大型的醫院。其實,越大型的醫院,患者就越集中,室內的就診環境就越容易受到污染。孩子“傷風感冒”、“拉肚子”等常見病,一般醫院都能診治,就近治療會更便捷。據統計,去專業兒童醫院看病的孩子中,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多的。醫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醫院越大,患兒越集中,室內環境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孩子不舒服時,本身抵抗力就很差,在這樣的環境中逗留時間過長,很容易通過呼吸道或直接接觸等渠道,感染其他病原體,造成交叉感染。

醫生

由於人多,無形中會延長孩子等待的時間,甚至延誤了最佳就診時機。有些寶寶甚至就在候診時發生抽搐驚厥,對寶寶造成進一步損傷。因此,常見病一般最好就近治療,這些病的治療方案基本上相同,在社區就可以解決,完全沒有必要捨近求遠去大醫院。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第3張

3.敘述病情簡單明瞭

你有沒有這樣?

很多媽媽敘述病情時,總是怕遺漏下和寶寶本次生病的相關信息,所以每每都敘述得很詳細,甚至都要從兩年前或者更早說起。其實,有些病是需要從第一次發病介紹的,比如腎病、紫癜等慢性、疑難病;而諸如感冒、咳嗽這類常見疾病應主要告訴醫生寶寶本次發病時的症狀即可。

醫生說

跟醫生訴說病情時,主要包括何時發病,有什麼症狀,在家用過什麼藥或如何處理過,效果如何,有沒有其他的異常等。如果看中醫,還要告訴醫生孩子飲食、睡眠以及大小便等方面的信息,以便醫生判斷病證。病情儘量避免重複,以免浪費時間,對診療並沒有幫助。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第4張

4.服藥劑量別隨意

你有沒有這樣?

由於寶寶年齡小,各臟器功能尚不健全,與成人不同的是服藥劑量隨年齡不同而不同,一般是按年齡標準體重計算,兒科大夫都會在病歷上詳細記錄服用方法和劑量。很多粗心的家長沒有看病歷的習慣,聽大夫說完用藥方法,前腳剛走,後腳就忘了。回到家直接按藥品說明書給寶寶服藥,結果造成孩子過服藥物,有些寶寶造成不可逆損傷甚至死亡。

醫生說

一定要注意,除極少數兒童專用藥物外,大部分藥物說明書都是按成人標準制定的,並不符合寶寶的適用量。也有部分藥物例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物,雖然是按年齡或體重進行計算的,但是因爲服藥量有一定彈性,媽媽們爲了安全往往都是取最低值,有時會有因藥量不足達不到治療目的等,導致很多家長反映寶寶吃了藥不見效,這些常常與家長不仔細讀病歷不遵醫囑有關。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第5張

5.別給寶寶補太多

你有沒有這樣?

寶寶本身脾胃功能就比較虛弱,尤其是在生病期間,特別需要注意飲食宜忌。比如患有哮喘的寶寶和反覆咳嗽的寶寶,發病時不能吃牛肉、羊肉、魚蝦、海鮮之類的高蛋白飲食。這是因爲寶寶生病期間脾胃是較虛弱的,高蛋白的食物存於胃中,難以消化,生溼化熱,可能會引起病情復發或加重,這就是中醫講的“食遺、食復”。此時家長最常見的疑問是:本來寶寶就體弱多病,若是這些都不能吃,那寶寶不就營養缺乏體質更弱了?尤其是爺爺奶奶們,心疼孫子孫女,經常“違背”醫生的囑咐,偷偷給寶寶吃這些所謂“營養品”,反而導致寶寶的病情遷延難愈。

醫生說

其實現在的物質條件一般不會讓寶寶缺營養的,對寶寶們一天一個雞蛋,炒菜放點瘦肉就已經滿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了。因此,家長最好聽從醫生叮囑的飲食注意事項,不然孩子病情反覆,苦了寶寶也累了自己。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第6張

讓孩子對醫生不再“怕怕”

除了媽媽們要注意的事情,看見注射器和聽診器就大哭大叫的孩子不在少數。醫院不可避免地成爲孩子們最討厭的場所。媽媽總帶自己去這樣的地方,孩子自然覺得委屈。寶寶生病時,最需要家長的呵護來忘記身體的不舒服和焦慮情緒,但這時候帶他到一個陌生的醫院環境及陌生的醫師,便很容易產生排斥的情緒。怎樣才能讓孩子不那麼牴觸去醫院看病呢?

1. 究其因,查其果

和喂藥類似,媽媽首先要知道孩子不願去醫院的原因。大部分孩子是討厭聽診器接觸身體的冰涼感覺。可以要求醫生在使用聽診器前先將其捂熱,同時把孩子的視線吸引到聽診器之外的其他地方。

2. 由熟悉的人帶去醫院

一般來說,剛出生的寶寶對於上醫院並不會感到恐懼。會感到恐懼害怕的,多半是九個月大的寶寶。因爲這階段的寶寶開始會認人,對於陌生的環境及人會產生恐懼感,如果又剛好碰到寶寶生病時,更是缺乏安全感。所以,這個時候,帶寶寶上醫院的責任,最好由熟悉的人來做,讓孩子感覺熟悉及有安全感,自然能降低不少害怕的感覺。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第7張

3. 不要用去醫院嚇唬孩子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些媽媽用去醫院打針嚇唬孩子,這會讓孩子更害怕去醫院。很多低幼讀物裏面有教孩子們要勇敢不怕打針,不怕看醫生,不怕吃藥的故事以及遊戲,平時要注意給孩子講一些這方面的故事,慢慢地孩子就會克服怕看醫生的心態。

4. 去醫院的時候不要騙孩子

不要因爲孩子討厭去醫院就哄孩子說去別的地方,這樣做會失去孩子的信任,甚至造成孩子對其他人的普遍懷疑。

5. 找服務較好的醫院

以前就醫時發生不愉快的經驗,造成孩子揮之不去的惡夢,所以只要一想到要看醫生,就會很害怕。如醫師檢查時,將硬硬的壓舌板,直接放入寶寶的嘴巴里,因而造成喉嚨不舒服、嘔吐等情形;護士阿姨很兇,打針時很用力,寶寶因此受到驚嚇。爲了改變孩子對醫院的看法,可以找一些有娛樂設施或醫生態度比較好的醫院。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第8張

6. 做一些和醫院有關的遊戲

孩子並不知道爲什麼要去醫院,因爲害怕打針而不願意去的情況比較普遍。可以通過讀書或者遊戲告訴孩子去醫院的目的是爲了身體健康。通過遊戲或角色扮演,讓孩子能得知即將面對的醫療處置,以及在醫療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人物與治療,減少就醫時產生的恐懼。例如,寶寶是小兒科醫師、小兔子是護士、小熊是小Baby。小熊生病了,所以寶寶現在要幫小熊量體溫、檢查身體,然後還要請小兔子護士幫小熊打針……

7. 調節情緒,轉移孩子注意力

帶上孩子喜歡的玩具,在掛號等待的時候,可以讓他暫時忘記對醫院的排斥。或者承諾孩子,等看完病帶他出去吃好吃的或回家給他放動畫片,讓孩子除了單純的害怕,還有自己的希望,希望能快點結束。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可以儘量配合醫生診治,免得只是消極地牴觸和哭鬧。

8. 注意減弱孩子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感

每次孩子跟醫生親密接觸的時候,指着醫生桌上的東西給他介紹:“寶寶看,這是鍵盤,這是鼠標。你看這個叔叔手上的筆好漂亮,你看這個阿姨戴着眼鏡呢,你看這還有一張小牀……”因爲孩子小,比較好哄,從這些他原本熟悉的東西去引導他,讓他倍感親切,消除他對環境的陌生感,以減少害怕。

帶寶寶看醫生 瞭解這些看病更輕鬆 第9張

9. 看醫生時哄字當先

所謂的哄就是要關心寶寶的感受,他已經病了,身體上已經很辛苦了,我們就應該在精神上更多的關心他們,而每次去看病之前就應該給能聽懂話的寶寶講清楚爲什麼去看病,寶寶應該怎樣做纔是乖孩子。當他不配合,甚至哭鬧的時候,作爲媽媽更不能因爲自己的面子而訓斥他,而是要輕聲地安慰他,哪怕他不聽,也要耐心地給他講,誇他勇敢。

有位媽媽介紹自己帶女兒打針時,當女兒面對打針恐懼的時候,她沒有騙孩子而是和她講,打針會疼,但是是我們可以忍受的,就像從小板凳上摔下來那樣。後來女兒打針都不哭了,因爲她懂得了打針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10. 事先溝通

父母可以在上醫院前與孩子先溝通解釋,例如:“等下去醫院不一定會打針,不要緊張。寶寶可以跟醫師說哪裏不舒服,然後請醫師叔叔幫寶寶找出細菌。”或是請有經驗的哥哥姐姐做經驗分享,都可以減少小朋友不肯上醫院及哭鬧的可能。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去了醫院應該給乖乖就診的孩子一點小獎勵。雖說獎勵不是一個太好的習慣,但對生病的孩子卻是個例外,這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激發配合治療的勇氣。同樣,給結束治療的孩子一點獎勵,也有助於消除他們對醫院的牴觸情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