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孩子其實是在補償童年的自己

本文已影響3.97K人 

溺愛孩子其實是在補償童年的自己,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有些人溺愛孩子,培養寶寶的這種意識是要從小抓起的,寶寶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培養孩子是非常關鍵的,爲大家分享溺愛孩子其實是在補償童年的自己。

溺愛孩子其實是在補償童年的自己1

家庭不和、父母吵鬧、母親歇斯底里,的確會給心靈帶來一些傷害,但是更大的傷害是母親對他放縱的愛。

父親提出離婚的要求和他的拳頭嚴重打擊了母親的自信,使得她即使在兒子面前也顯得卑微:兒子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兒子儼然成爲她的領導者和指揮官。

而此時的兒子正值青春期,從小埋下“迷失自我”隱患的他,隨心所欲地發號施令:我要去學武術,我要轉學,我要轉專業,我要休學,我要打工,我要當兵,我要“退伍”……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當他突然萌發一種想法的時候就會提出來,而父母總會幫他解決;

當他遇到一點點困難的時候就會退縮,而父母總會想辦法成全他。這就是放縱性的溺愛,是最懶惰的愛,因爲父母居然放棄了思考,而讓沒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最後的結果是父母完全被兒子所控制!

這位“好”母親看似是在愛兒子,其實是在補償自己的愧疚

她使出渾身解數去滿足兒子的要求,其實是在努力讓自己心裏感到舒服。

面對兒子提出的要求,她只是想我要做一個好母親,而根本不想這個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他的成長。

回想自己爲兒子所做的一件件事,她充滿了欣慰和自豪感,因爲那些操勞抵消了她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彌補了她這個母親“沒錢、沒地位”的缺憾。然而,這樣的愛其實是自私的,她愛的只是她自己。

爲兒子“拉繮繩”

案例中的兒子很享受這種狀態,因爲他不必努力去爭取什麼,也不必負什麼責任,自有人幫他解決一切問題,他可以爲所欲爲,自由行事,無視紀律、法規和倫理道德;

母親也很享受這個狀態,因爲她可以偷懶,不必勞神爲兒子去謀劃未來,只是聽兒子的指揮就行了,還可以以“好母親”自居。

在熊雄成長過程中,母親懶得負責任,兒子沒有能力負責任,那誰來負責任呢?

熊雄就像脫繮的野馬,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母親現在要做的就是“拉住繮繩”,讓他回到正常的軌道,而絕不是滿足他撒歡兒跑的要求。

“在兒子提出非分要求時,你們做父母的態度要堅決,要告訴他:你已經是成人了,你應該爲自己的'選擇負責,每走一步都要想一想: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

而不是讓別人去收拾爛攤子。還要告訴他:一個人的信心、勇氣和能力是靠自己修煉得來的,是不斷戰勝自己、克服困難的結果……”

溺愛孩子其實是在補償童年的自己2

溺愛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危害呢?

1、自我中心化傾向

有的父母認爲自己已把所有的愛給了孩子,孩子已得到愛的滿足,無需與同伴交往;有的父母愛子心切,當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紅皁白,馬上上前保護而不去了解原因。長期以往,所教育出來的兒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代人缺乏真誠,極少考慮他人感受,不會明辨是非、缺乏責任感。

溺愛孩子其實是在補償童年的自己

2、失去獨立自主能力

有調查指出,溺愛型家庭的幼兒比嚴厲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兒更易發生感統失調。因爲照顧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過分溺愛保護,總是怕孩子受傷、受欺負長期摟抱式保護,剝奪所有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的機會,長期下來孩子就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3、耐挫能力差

無論孩子有何要求,家長就馬上滿足孩子,這樣會令孩子覺得任何事物都是很易容就可以得到,缺乏爲生活奮鬥的體驗。加上有的家長誤以爲只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花數萬元進好學校,就能成才。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點你知道點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動較大的波動,稍有點挫折便喪失生活的勇氣和完善發展自己的願望。

4、形成不良習慣

有些家長過分寵愛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慣着孩子。只了孩子喜歡的都隨他去。例如:吃飯時候,孩子不吃飯,利用零食當代餐,家長也不多加阻止,總是慣着他。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

5、不利學校教育的正常進行

因爲溺愛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由於不能像在家裏那樣任性和爲所欲爲,要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於是轉向尋求父母幫助。溺愛型家長一般很反感別人的批評,並不斷爲自己的溺愛行爲尋找更多的藉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師的說服教育工作很難奏效。長此以往,對寶寶的成長,性格形成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