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

本文已影響8.72K人 

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人的呵護,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起來,看看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1

充滿好奇

心理健康的兒童會隨心隨意觀察四周環境、並做出積極的探索。可能會通過看、聽、嗅、嘗、摸來嘗試和探索。有時候成人以爲他們“多手多腳”、“愛管閒事”、其實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好奇才會主動地去探索、這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他們會對玩具感到好奇、對有興趣的事物投入。到了公園、跑到這邊蕩蕩鞦韆、跑到那邊玩玩蹺蹺板、不一會兒又會蹲在花叢中、仔細地看毛毛蟲從哪裏來、往哪裏去。

與人親近

心理健康的兒童喜歡與人相處。從嬰兒時期、安全感足夠的兒童、會喜歡看人、成人逗他、跟他說話、他會微笑。3歲的孩子、更喜歡與人親近、跟人一起玩。他們比較喜歡跟一些願意遷就他們的大人在一起、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時常逗他們開心的人。對於陌生人、孩子會先觀察、留意他們的表現、是否有一種親切感或跟熟識的人相似、如果是正面的、孩子就較易與他們接觸。跟同齡的孩子、由於與自己相似、就更願意與他們玩在一起了。人是羣體性動物、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親近人、心理健康的孩子不喜歡孤獨、不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當然、喜歡羣體的孩子、也會有享受獨自看書或玩耍的時候。

流露情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自然流露內心真正的感受、不會壓抑情緒。他跌倒弄痛了會哭、被玩伴戲弄會生氣、爬到高處會驚慌、當然、看見喜歡的東西會笑。他完全不保留地流露喜、怒、哀、樂的情緒、高興、討厭、不耐煩、疑惑、等等、把什麼都寫在臉上。我們說孩子純真、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孩子常常是面無表情、或只是表現單一情感、應該是心理不健康的一個表現。而且、流露情感是適度的、不會長哭不止或表達過度、令人覺得難以理解。

與人同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理解別人的感受、會受感染、同感共鳴。他看見別人開心、自己也會開心。在嬰兒時期、看見爸媽在笑、聽見他們的笑聲、也就會咧嘴而笑。3歲的孩子、看卡通片、會在有趣的情節時笑、看小朋友在公園玩得開心、自己臉上也會露出笑容的。當看到別的小朋友哭、孩子會哭嗎?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會的、他感受到別人的難過、自己也會難過、會皺眉、流露同情的神情。孩子最易受到父母的情緒所感染。開心的父母、會有快樂的孩子;抑鬱的父母、會有不開心的孩子。父母經歷人生的悲歡離合、流露出相應情緒、孩子同時就會有豐富的情緒經驗、還會有同感。反之、別人在哭、孩子在旁哈哈大笑、別人在笑、孩子卻悶悶不樂、這個孩子也許心理有點問題。

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

樂於表達

心理健康的孩子喜歡與人溝通、溝通方式包括身體語言與口頭語言。他會喜歡錶達自己、在嬰兒期、想抱的時候、伸出小手;不要喝奶、便把頭轉開、很自然的用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大一些的孩子更喜歡錶達自己、看見喜歡的人、會興高采烈地拉着他的手、或伸出手來讓人拉着;不高興時會走開、發脾氣時會跺腳。高興時會滔滔不絕、想說什麼便說什麼、不高興時會不發一言、甚至號啕大哭。

足夠自信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相信自己的能力、會努力去做想做的事。公園裏的鋼架、他以爲自己可以攀得上、便會去攀爬、不會躊躇不前。看見小狗、覺得有趣、就會伸手去摸。成人或許會驚奇地說:“怎麼這孩子那麼大膽?”其實這是孩子有自信的表現、是一個心理健康的表現。

接受變化

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會過於固執、能夠比較靈活地適應環境變化。例如、媽媽不能送孩子到學校、由爸爸送也可以;下雨天去不了公園、留在家裏與爸媽玩遊戲也行。不會有固執的、不合理的習慣、如每餐一定要吃同一種菜、回家一定要搭同一路的巴士。他們因爲享受與父母的親密關係而具有安全感、而不需要依靠固定的環境和一成不變的生活習慣來獲得安全感。所以他們的生活具有彈性、可以靈活地適應各種變化。

行爲表現與年齡相符

幼兒期的孩子是一個不斷髮育成長的個體、心理健康的孩子在發育水平上一定是正常的、這包括智力、語言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甚至也包括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一個心理上健康的孩子、他的行爲表現應當與同年齡孩子相當。比如注意力明顯比同齡兒童差、控制力明顯低於同齡兒童者、心理上不能算健康。

行爲表現與所處文化相符

人是社會的人、行爲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並接受其制約、所以人的行爲應該與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適應。例如、經常做出有害他人的攻擊性行爲、那麼心理上肯定不能算健康。

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2

幼兒期保健要點

1、促進幼兒語言發育與運動能力的發展

重視與幼兒的語言交流、幼兒通過遊戲、講故事、唱歌等活動學習語言;選擇適當玩具促進精細動作和想象、思維能力的發育。幼兒期個性的發展是學齡期兒童的自信/依賴、勤奮/退縮心理狀態的基礎。語言發育遲緩應到專科診治。

2、培養自我生活能力

2~3歲大腦皮質的控制功能發育較完善、幼兒可逐漸自己控制排便。安排規律生活、培養幼兒獨立生活能力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定期健康檢查

每3~6個月應進行體格檢查一次、預防營養不良、單純性肥胖等營養性疾病;教育家長配合醫生繼續用生長曲線監測兒童生長速度。注意保護兒童隱私、如檢查外生殖器需得到家長許可。

4、預防事故和疾病

監護人應避免幼兒吸入異物引起窒息、也不宜讓幼兒獨自外出或留在家中、應注意避免環境中致燙傷、跌傷、溺水、觸電的各種不安全因素。1、5~2歲進行白百破疫苗強化接種;根據傳染病流行病學、衛生資源、經濟水平、家長的自我保健需求接種乙腦、流腦、風疹、腮腺炎、水痘、肺炎、B型流感等疫苗。

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 第2張

5、合理營養

供給豐富的平衡營養素、食物種類、質地接近成人、每日5~6餐適合幼兒生長需要和消化道功能水平。發展獨立進食行爲、防止強迫進食;避免過多液體或零食攝入。堅持每日戶外活動1小時、進行空氣浴、日光浴。

6、口腔保健

家長用指套牙刷或小牙刷幫助幼兒刷牙、每晚一次、預防齲齒;1歲後應斷離奶瓶、預防錯頜畸形和“奶瓶齲齒”。

7、疾病篩查

(1)缺鐵性貧血:每年1~2次Hb篩查。Hb<110mg/L、應治療。

(2)視力:每年一次視力篩查、可常規用“點狀視力檢測儀”篩查幼兒視力。異常者轉專科診治。

(3)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蟲感染:每年一次小便、大便常規檢查、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蟲感染。結果異常者、尋找原因、或轉專科診治。

(4)外生殖器:檢查男童有無小陰 莖、鞘膜積液、異常者轉專科診治。

(5)遺傳代謝性骨病:幼兒如出現進行性骨骼畸形、似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臨牀表現、需通過骨X線與血生化檢查與低血磷抗維生素D佝僂病及其他原因的骨骼畸形鑑別。

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3

一、 幼兒期依戀的表現

一歲到兩歲的時候、寶寶處於依戀關係明確期。在此階段、寶寶對特殊人的偏愛變得更強烈。由於寶寶運動能力的發展、他們可以去主動接近親近的人和主動探索環境、同時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從此點出發、去探索周圍世界。當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看護人身邊、然後再進一步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離開照看者時感到不安、對陌生人的採取謹慎與迴避的態度、與親人分離時常表現反抗、緊張、恐懼。

兩歲以後、寶寶的依戀則表現爲目的協調的夥伴關係。寶寶能較好地理解父母的願望、情感和觀點等、同時能調節自己的行爲。比如他能夠忍耐父母遲遲不給予注意、也能夠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離、他相信父母會回到他身邊。

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 第3張

二、依戀的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M.艾恩斯沃斯通過對寶寶的依戀行爲進行實驗研究、指出寶寶的依戀行爲可以分爲三種類型:

(1)A型(迴避型):約佔20%、這個類型的寶寶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環境、在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不過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裏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

(2)B型(安全型):約佔70%、當最初和母親在一起時、這個類型的寶寶很愉快地玩、當陌生人進入時、他們有點警惕、但繼續玩、無煩燥不安表現。當把他們留給陌生人時、他們停止了玩、並試圖找到母親、有時甚至哭。當母親回來時、他們顯得比以前同母親更親熱。當再次把他們留給陌生人、寶寶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約佔10%、這個類型的寶寶顯出很高的分離焦慮。同母親分離後、他們感到強烈的不安。當再次同母親團聚時、他們一方面試圖主動接近母親、一方面又對來自母親的安慰進行反抗。

不同的依戀類型影響着寶寶在其它方面的行爲。例如:B型寶寶傾向於和父母有良好關係、他們常遵守規則、也願意學習新的東西、這類寶寶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C型寶寶則經常用焦慮和反抗來對待父母的幫助、母親剛剛回來時、他可能會用盡所有時間在同母親生氣和親呢之間交替、而不是同母親玩。A型寶寶似乎沒有特殊問題、但是因爲他們的被動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對他們喪失信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