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2.73W人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

大家都知道張海迪故事,今天我爲大家講一個關於張海迪熱愛生命的故事。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5篇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裏殘疾人問題》。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勇氣證實着生命力量,正像她所說“像所有矢志不渝人一樣,我把艱苦探詢本身當作真正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精神爲殘疾人進入知識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社會工作,她以自己演講和歌聲鼓舞着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爲下鄉村裏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爲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稿酬六萬餘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爲殘疾人事業各項工作和活動,爲殘疾人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2

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爲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着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

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桑蘭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桑蘭,導致桑蘭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桑蘭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桑蘭從未抱怨什麼,對桑蘭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身再也站不起來之後,桑蘭也絕不後悔練體操,桑蘭說:“我對自身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3年來,桑蘭用桑蘭的行動應證着自身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桑蘭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3

熱愛生命的故事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應對非典病魔,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她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她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着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她離去後,人們卻被她的事蹟深深感動了,並對她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爲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她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應對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羣,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衆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爲她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爲她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爲她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盼的奇蹟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她永遠地離開了深愛着她的人們,離開了她深愛着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她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她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她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採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着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裏,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爲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衆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個性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此刻對於她的殉職,懷着個性的敬意。那裏,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爲《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藥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牀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蹟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裏,丁秀蘭十分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裏鮮花盛開,她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緻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她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豔一點的。”彌留之際,她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貌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着怎樣的情緒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她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她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她有過擔心,但她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她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取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取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她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她一絲不苟,盡職盡責。應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她都要堅持親自爲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忙,有時甚至掏出自己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鬥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爲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她明明明白,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她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牀前,爲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她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個人的安危。她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着疲倦。

最後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裏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之後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她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痠痛乏力折磨得她寢食難安。

躺在病牀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她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狀況記錄下來。她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她心裏時刻想着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採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她心裏時刻想着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爲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一天晨曦初露,她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她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她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她休息,她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裏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己的家中,爲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爲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裏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她常對科裏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就應帶頭做好工作。”爲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爲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她常說:“我只是盡我的潛力做好我就應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她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爲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牀上,丁秀蘭心裏想着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情緒煩躁,她舉着輸液瓶捱到他們的牀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她打電話讓愛人給她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她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她總是批評護士們進她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她總是不停地攆她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爲了減輕護士的辛苦,她竟夜間不睡覺,自己盯着輸液,任憑護士們怎樣勸她,她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她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裏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狀況下,她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蹟卻在廣爲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讚美丁秀蘭:

羣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4

爲生命畫一片樹葉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蹟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寫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一個故事:在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的樹葉,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着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畫家在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了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能掉下來。只因爲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阿巴格:珍惜生命,不懼挫折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5

阿巴格:珍惜生命,不懼挫折

有個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

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後快走不動了。爸爸就從兜裏掏出5枚硬幣,把一枚硬幣埋在草地裏,把其餘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說:“人生有5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此刻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裏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裏,你要一點點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來,這樣纔不枉人生一世。

這天我們必須要走出草原,你將來也必須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讓你的金幣沒有用就扔掉。”

在父親的鼓勵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長大後,阿巴格離開了家鄉,成了一名優秀的船長。

溫馨提示: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澤地。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6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活着就是最大的快樂。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選擇放棄生命,因爲只有活着,在有存在的價值。

霍金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着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大約48小時後,他又回到了辦公室投入工作。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着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當然,霍金也嚐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躍入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7

在偌大的世界裏,有着無數的生命,有的偉大,有的渺小,但我最欣賞的卻是——壁虎和仙人掌。

昨天,我是在小區的牆角看見了一隻壁虎和一條蛇,那一條蛇惡狠狠地盯着壁虎,顯然是想吃了它,但是壁虎好像察覺到了危險,就馬上爬到了牆上。蛇看見到手的美食快跑了,就馬上追了上去。

蛇和壁虎開始了“追逐戰”,但蛇因爲動作迅速,輕而易舉地把壁虎的尾巴咬住了,但壁虎仍不放棄,繼續掙扎。

接下來的一幕爲之震驚——壁虎把自己的尾巴掙斷了,逃走了

蛇無能爲力,只好垂頭喪氣地走了。

不止是動物有強烈的求生慾望,甚至連一些很渺小的植物也懂得熱愛生命。仙人掌就是這樣的。我們都知道仙人掌生活在炎熱的沙漠,那裏的環境是多麼惡劣,但仙人掌不屈不撓,沒有任何怨言。可是,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像它一樣,頑強不屈呢!可以說仙人掌是人類的楷模,甚至可以說人類有時候還不如仙人掌!

就連動植物都會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更何況我們人類呢?我們應該熱愛生命,做一些對別人、自己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活得更加光彩奪目。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8

熱愛生命

他們兩個一瘸一拐地,吃力地走下河岸,有一次,走在前面的那個還在亂石中間失足搖晃了一下。他們又累又乏,因爲長期忍受苦難,臉上都帶着愁眉苦臉、咬牙苦熬的表情。他們肩上捆着用毯子包起來的沉重包袱。總算那條勒在額頭上的皮帶還得力,幫着吊住了包袱。他們每人拿着一支來複槍。他們彎着腰走路,肩膀衝向前面,而腦袋衝得更前,眼睛總是瞅着地面。

“我們藏在地窖裏的那些子彈,我們身邊要有兩三發就好了,”走在後面的那個人說道。

他的聲調,陰沉沉的,乾巴巴的,完全沒有感情。他冷冷地說着這些話;前面的那個只顧一瘸一拐地向流過岩石、激起一片泡沫的白茫茫的小河裏走去,一句話也不回答。

後面的那個緊跟着他。他們兩個都沒有脫掉鞋襪,雖然河水冰冷——冷得他們腳腕子疼痛,兩腳麻木。每逢走到河水衝擊着他們膝蓋的地方,兩個人都搖搖晃晃地站不穩跟在後面的那個在一塊光滑的圓石頭上滑了一下,差一點沒摔倒,但是,他猛力一掙,站穩了,同時痛苦地尖叫了一聲。他彷彿有點頭昏眼花,一面搖晃着,一面伸出那隻閒着的手,好象打算扶着空中的什麼東西。站穩之後,他再向前走去,不料又搖晃了一下,幾乎摔倒。於是,他就站着不動,瞧着前面那個一直沒有回過頭的人。

他這樣一動不動地足足站了一分鐘,好象心裏在說服自己一樣。接着,他就叫了起來:“喂,比爾,我扭傷腳腕子啦。”

比爾在白茫茫的河水裏一搖一晃地走着。他沒有回頭。

後面那個人瞅着他這樣走去;臉上雖然照舊沒有表情,眼睛裏卻流露着跟一頭受傷的鹿一樣的神色。

前面那個人一瘸一拐,登上對面的河岸,頭也不回,只顧向前走去,河裏的人眼睜睜地瞧着。他的嘴脣有點發抖,因此,他嘴上那叢亂棕似的鬍子也在明顯地抖動。他甚至不知不覺地伸出舌頭來舐舐嘴脣。

“比爾!”他大聲地喊着。

這是一個堅強的人在患難中求援的喊聲,但比爾並沒有回頭。他的夥伴幹瞧着他,只見他古里古怪地一瘸一拐地走着,跌跌沖沖地前進,搖搖晃晃地登上一片不陡的斜坡,向矮山頭上不十分明亮的天際走去。他一直瞧着他跨過山頭,消失了蹤影。於是他掉轉眼光,慢慢掃過比爾走後留給他的那一圈世界。靠近地平線的太陽,象一團快要熄滅的火球,幾乎被那些混混沌沌的濃霧同蒸氣遮沒了,讓你覺得它好象是什麼密密團團,然而輪廓模糊、不可捉摸的東西。這個人單腿立着休息,掏出了他的表,現在是四點鐘,在這種七月底或者八月初的季節裏——他說不出一兩個星期之內的確切的日期——他知道太陽大約是在西北方。他瞧了瞧南面,知道在那些荒涼的小山後面就是大熊湖;同時,他還知道在那個方向,北極圈的禁區界線深入到加拿大凍土地帶之內。他所站的地方,是銅礦河的一條支流,銅礦河本身則向北流去,通向加冕灣和北冰洋。他從來沒到過那兒,但是,有一次,他在赫德森灣公司的地圖上曾經瞧見過那地方。

他把周圍那一圈世界重新掃了一遍。這是一片叫人看了發愁的景象。到處都是模糊的天際線。小山全是那麼低低的。沒有樹,沒有灌木,沒有草——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遼闊可怕的荒野,迅速地使他兩眼露出了恐懼神色。

“比爾!”他悄悄地、一次又一次地喊道:“比爾!”

他在白茫茫的水裏畏縮着,好象這片廣大的世界正在用壓倒一切的力量擠壓着他,正在殘忍地擺出得意的威風來摧毀他。他象發瘧子似地抖了起來,連手裏的槍都譁喇一聲落到水裏。這一聲總算把他驚醒了。他和恐懼鬥爭着,盡力鼓起精神,在水裏摸索,找到了槍。他把包袱向左肩挪動了一下,以便減輕扭傷的腳腕子的負擔。接着,他就慢慢地,小心謹慎地,疼得閃閃縮縮地向河岸走去。

他一步也沒有停。他象發瘋似地拼着命,不顧疼痛,匆匆登上斜坡,走向他的夥伴失去蹤影的那個山頭——比起那個瘸着腿,一瘸一拐的夥伴來,他的樣子更顯得古怪可笑。可是到了山頭,只看見一片死沉沉的,寸草不生的淺谷。他又和恐懼鬥爭着,克服了它,把包袱再往左肩挪了挪,蹣跚地走下山坡。

谷底一片潮溼,濃厚的苔蘚,象海綿一樣,緊貼在水面上。他走一步,水就從他腳底下濺射出來,他每次一提起腳,就會引起一種吧咂吧咂的聲音,因爲潮溼的苔蘚總是吸住他的腳,不肯放鬆。他挑着好路,從一塊沼地走到另一塊沼地,並且順着比爾的腳印,走過一堆一堆的、象突出在這片苔蘚海里的小島一樣的岩石。

他雖然孤零零的一個人,卻沒有迷路。他知道,再往前去,就會走到一個小湖旁邊,那兒有許多極小極細的枯死的樅樹,當地的人把那兒叫作“提青尼其利”——意思是“小棍子地”。而且,還有一條小溪通到湖裏,溪水不是白茫茫的。

溪上有燈心草——這一點他記得很清楚——但是沒有樹木,他可以沿着這條小溪一直走到水源盡頭的分水嶺。他會翻過這道分水嶺,走到另一條小溪的源頭,這條溪是向西流的,他可以順着水流走到它注入狄斯河的地方,那裏,在一條翻了的獨木船下面可以找到一個小坑,坑上面堆着許多石頭。這個坑裏有他那支空槍所需要的子彈,還有釣鉤、釣絲和一張小魚網——打獵釣魚求食的一切工具。同時,他還會找到麪粉——並不多——此外還有一塊醃豬肉同一些豆子。

比爾會在那裏等他的,他們會順着狄斯河向南劃到大熊湖。接着,他們就會在湖裏朝南方劃,一直朝南,直到麥肯齊河。到了那裏,他們還要朝着南方,繼續朝南方走去,那麼冬天就怎麼也趕不上他們了。讓湍流結冰吧,讓天氣變得更凜冽吧,他們會向南走到一個暖和的赫德森灣公司的站頭,那兒不僅樹木長得高大茂盛,吃的東西也多得不得了。

這個人一路向前掙扎的時候,腦子裏就是這樣想的。他不僅苦苦地拼着體力,也同樣苦苦地絞着腦汁,他盡力想着比爾並沒有拋棄他,想着比爾一定會在藏東西的地方等他。

他不得不這樣想,不然,他就用不着這樣拼命,他早就會躺下來死掉了。當那團模糊的象圓球一樣的太陽慢慢向西北方沉下去的時候,他一再盤算着在冬天追上他和比爾之前,他們向南逃去的每一寸路。他反覆地想着地窖裏和赫德森灣公司站頭上的吃的東西。他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至於沒有吃到他想吃的東西的日子,那就更不止兩天了。他常常彎下腰,摘起沼地上那種灰白色的漿果,把它們放到口裏,嚼幾嚼,然後吞下去。這種沼地漿果只有一小粒種籽,外麪包着一點漿水。一進口,水就化了,種籽又辣又苦。他知道這種漿果並沒有養份,但是他仍然抱着一種不顧道理,不顧經驗教訓的希望,耐心地嚼着它們。

走到九點鐘,他在一塊岩石上絆了一下,因爲極端疲倦和衰弱,他搖晃了一下就栽倒了。他側着身子、一動也不動地躺了一會。接着,他從捆包袱的皮帶當中脫出身子,笨拙地掙扎起來勉強坐着。這時候,天還沒有完全黑,他藉着留連不散的暮色,在亂石中間摸索着,想找到一些乾枯的苔蘚。後來,他收集了一堆,就升起一蓬火——一蓬不旺的,冒着黑煙的火——並且放了一白鐵罐子水在上面煮着。

他打開包袱,第一件事就是數數他的火柴。一共六十六根。爲了弄清楚,他數了三遍。他把它們分成幾份,用油紙包起來,一份放在他的空菸草袋裏,一份放在他的破帽子的帽圈裏,最後一份放在貼胸的襯衫裏面。做完以後,他忽然感到一陣恐慌,於是把它們完全拿出來打開,重新數過。仍然是六十六根。

他在火邊烘着潮溼的鞋襪。鹿皮鞋已經成了溼透的碎片。氈襪子有好多地方都磨穿了,兩隻腳皮開肉綻,都在流血。一隻腳腕子脹得血管直跳,他檢查了一下。它已經腫得和膝蓋一樣粗了。他一共有兩條毯子,他從其中的一條撕下一長條,把腳腕子捆緊。此外,他又撕下幾條,裹在腳上,代替鹿皮鞋和襪子。接着,他喝完那罐滾燙的水,上好表的發條,就爬進兩條毯子當中。

他睡得跟死人一樣。午夜前後的短暫的黑暗來而復去。

太陽從東北方升了起來——至少也得說那個方向出現了曙光,因爲太陽給烏雲遮住了。

六點鐘的時候,他醒了過來,靜靜地仰面躺着。他仰視着灰色的天空,知道肚子餓了。當他撐住胳膊肘翻身的時候,一種很大的呼嚕聲把他嚇了一跳,他看見了一隻公鹿,它正在用機警好奇的眼光瞧着他。這個牲畜離他不過五十尺光景,他腦子裏立刻出現了鹿肉排在火上烤得噝噝響的情景和滋味。他無意識地抓起了那支空槍,瞄好準星,扣了一下扳機。公鹿哼了一下,一跳就跑開了,只聽見它奔過山岩時蹄子得得亂響的聲音。

這個人罵了一句,扔掉那支空槍。他一面拖着身體站起來,一面大聲地哼哼。這是一件很 慢、很吃力的事。他的關節都象生了鏽的鉸鏈。它們在骨臼裏的動作很遲鈍,阻力很大,一屈一伸都得咬着牙才能辦到。最後,兩條腿總算站住了,但又花了一分鐘左右的工夫才挺起腰,讓他能夠象一個人那樣站得筆直。

他慢騰騰地登上一個小丘,看了看周圍的地形。既沒有樹木,也沒有小樹叢,什麼都沒有,只看到一望無際的灰色苔蘚,偶爾有點灰色的岩石,幾片灰色的小湖,幾條灰色的小溪,算是一點變化點綴。天空是灰色的。沒有太陽,也沒有太陽的影子。他不知道哪兒是北方,他已經忘掉了昨天晚上他是怎樣取道走到這裏的。不過他並沒有迷失方向。

這他是知道的。不久他就會走到那塊“小棍子地”。他覺得它就在左面的什麼地方,而且不遠——可能翻過下一座小山頭就到了。

於是他就回到原地,打好包袱,準備動身。他摸清楚了那三包分別放開的火柴還在,雖然沒有停下來再數數。不過,他仍然躊躇了一下,在那兒一個勁地盤算,這次是爲了一個厚實的鹿皮口袋。袋子並不大。他可以用兩隻手把它完全遮沒。他知道它有十五磅重——相當於包袱裏其他東西的總和——這個口袋使他發愁。最後,他把它放在一邊,開始捲包袱。可是,捲了一會,他又停下手,盯着那個鹿皮口袋。他匆忙地把它抓到手裏,用一種反抗的眼光瞧瞧周圍,彷彿這片荒原要把它搶走似的;等到他站起來,搖搖晃晃地開始這一天的路程的時候,這個口袋仍然包在他背後的包袱裏。

他轉向左面走着,不時停下來吃沼地上的漿果。扭傷的腳腕子已經僵了,他比以前跛得更明顯,但是,比起肚子裏的痛苦,腳疼就算不了什麼。飢餓的疼痛是劇烈的。它們一陣一陣地發作,好象在啃着他的胃,疼得他不能把思想集中在到“小棍子地”必須走的路線上。沼地上的漿果並不能減輕這種劇痛,那種刺激性的味道反而使他的舌頭和口腔熱辣辣的。

他走到了一個山谷,那兒有許多松雞從岩石和沼地裏呼呼地拍着翅膀飛起來。它們發出一種“咯兒-咯兒-咯兒”的叫聲。他拿石子打它們,但是打不中。他把包袱放在地上,象貓捉麻雀一樣地偷偷走過去。鋒利的岩石穿過他的褲子, 劃破了他的腿,直到膝蓋流出的血在地面上留下一道血跡;但是在飢餓的痛苦中,這種痛苦也算不了什麼。他在潮溼的苔蘚上爬着,弄得衣服溼透,身上發冷;可是這些他都沒有覺得,因爲他想吃東西的念頭那麼強烈。而那一羣松雞卻總是在他面前飛起來,呼呼地轉,到後來,它們那種“咯兒-咯兒-咯兒”的叫聲簡直變成了對他的嘲笑,於是他就咒罵它們,隨着它們的叫聲對它們大叫起來。

有一次,他爬到了一定是睡着了的一隻松雞旁邊。他一直沒有瞧見,直到它從岩石的角落裏衝着他的臉竄起來,他才發現。他象那隻松雞起飛一樣驚慌,抓了一把,只撈到了三根尾巴上的羽毛。當他瞅着它飛走的時候,他心裏非常恨它,好象它做了什麼對不起他的事。隨後他回到原地,背起包袱。

時光漸漸消逝,他走進了連綿的山谷,或者說是沼地,這些地方的野物比較多。一羣馴鹿走了過去,大約有二十多頭,都呆在可望而不可即的來複槍的射程以內。他心裏有一種發狂似的、想追趕它們的念頭,而且相信自己一定能追上去捉住它們。一隻黑狐狸朝他走了過來,嘴裏叼着一隻松雞。這個人喊了一聲。這是一種可怕的喊聲,那隻狐狸嚇跑了,可是沒有丟下松雞。

傍晚時,他順着一條小河走去,由於含着石灰而變成乳白色的河水從稀疏的燈心草叢裏流過去。他緊緊抓注這些燈心草的根部,拔起一種好象嫩蔥芽,只有木瓦上的釘子那麼大的東西。這東西很嫩,他的牙齒咬進去,會發出一種咯吱咯吱的聲音,彷彿味道很好。但是它的纖維卻不容易嚼。

它是由一絲絲的充滿了水份的纖維組成的:跟漿果一樣,完全沒有養份。他丟開包袱,爬到燈心草叢裏,象牛似的大咬大嚼起來。他非常疲倦,總希望能歇一會——躺下來睡個覺;可是他又不得不繼續掙扎前進——不過,這並不一定是因爲他急於要趕到“小棍子地”,多半還是飢餓在逼着他。他在小水坑裏找青蛙,或者用指甲挖土找小蟲,雖然他也知道,在這麼遠的北方,是既沒有青蛙也沒有小蟲的。

他瞧遍了每上個水坑,都沒有用,最後,到了漫漫的暮色襲來的時候,他才發現一個水坑裏有一條獨一無二的、象鰷魚般的小魚。他把胳膊伸下水去,一直沒到肩頭,但是它又溜開了。於是他用雙手去捉,把池底的乳白色泥漿全攪渾了。正在緊張的關頭,他掉到了坑裏,半身都浸溼了。現在,水太渾了,看不清魚在哪兒,他只好等着,等泥漿沉澱下去。

他又捉起來,直到水又攪渾了。可是他等不及了,便解下身上的白鐵罐子,把坑裏的水舀出去;起初,他發狂一樣地舀着,把水濺到自己身上,同時,固爲潑出去的水距離太近,水又流到坑裏。後來,他就更小心地舀着,儘量讓自己冷靜一點,雖然他的心跳得很厲害,手在發抖。這樣過了半小時,坑裏的水差不多舀光了。剩下來的連一杯也不到。

可是,並沒有什麼魚;他這才發現石頭裏面有一條暗縫,那條魚已經從那裏鑽到了旁邊一個相連的大坑——坑裏的水他一天一夜也舀不幹。如果他早知道有這個暗縫,他一開始就會把它堵死,那條魚也就歸他所有了。他這樣想着,四肢無力地倒在潮溼的地上。起初,他只是輕輕地哭,過?

回答時間:

20xx年徒刑的囚徒時爭執起來。企業家認爲在監獄裏蹲十五年還不如判死刑的好;法律學家則認爲活着總比死了好,活着就是希望。二人爭執不休,最後打起賭來,賭資是法律學家讓企業家把他關起來,十五年後如果法律學家不違約,企業家的全部財產歸法律學家所有。第二天早晨,法律學家便被企業家關進自己後花園的—間小屋,這間小屋只有一個送食物的小小窗口。法律學家蹲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屋裏開始過起監獄生活,企業家每天給他提供所要讀的書。時間一天天流逝,法律學家讀完了政治、經濟、哲學、科學、神學、文學大全,十五年的時間終於到了。這時的企業家因在生意場中失利,他知道時間一到自己便會變成一個窮光蛋,於是他決定在到期的頭天夜裏殺死法律學家。銀行家好容易打開那把十五年來從來沒有打開過的生鏽的鐵鎖,發現法律學家正在殘燭前伏案熟睡,銀行家正欲趁機殺死這形同枯槁的法律學家時,卻發現桌上放着一封給他的信。信中說,他感謝企業家,十五年來他讀了許多書,這些知識將是他終身用不盡的財富,他還明白了許多道理。他決定不再要企業家的財產,他將於明天拂曉前破窗而出,自動毀約。銀行家看完信決定放棄殺死法律學家的念頭。第二天拂曉前法律學家果然毀約破窗而出,既保留了銀行家的財產,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9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

爲生命畫一片樹葉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蹟發生,期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個故事: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着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爲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能夠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期望。期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期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0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15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裏給村裏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爲鄉親們鍼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爲人們治病一萬多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讚譽。張海迪學習非常刻苦,曾經自己翻譯過一本10萬多字的外語小說。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着地爲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美麗的英語》《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1

爲了追求自己的快樂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將爲瞋恚所束縛而無法解脫。

舍衛城中有一位婦人養了一隻母雞。每次母雞下蛋時,這婦人就打破雞蛋,惹得母雞非常生氣,也因此,下一世時這隻母雞往生成貓,婦人往生成母雞,更湊巧的是,兩人往生在同一棟屋子裏。貓於是吃光母雞生下來的蛋。再下一世時,母雞變成豹,貓變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兩人之間累世的仇恨不斷地上演。佛陀在世時,他們又變成一位婦女和一隻惡魔。

有一次,這婦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兒子一齊從孃家返回他們靠近舍衛城的家時,在路旁的池塘邊休息,婦人的丈夫跳進池塘洗澡。這時候,她認出有個人是惡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來的世仇。她趕緊帶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講經說法的經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腳下。這惡魔因此無法進入。

佛陀叫惡魔進來,並且告誡她們兩人:「今天,你們兩人如果沒有來到我這裏,你們累世以來的仇恨就永無止盡。仇恨無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細思量佛陀的教誨後,兩人明白仇恨確實一無是處,並承認彼此的愚癡,便決定止息累世以來無意義的仇恨。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2

熱愛生命的故事

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這天爲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着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十分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明白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下期望。”3年來,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着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期望!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3

有人問:世界上什麼東西的氣力最大?回答紛紜得很,有的說“象”,有的說“獅”,有人開玩笑似的說是“金剛”。結果,這一切答案完全不對,世界上氣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種子。一粒種子所可以顯現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

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緻密與堅固,生理學家和解剖學者用盡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開來,都沒有這種力氣,後來忽然有人發明了一個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種子放在要剖析的頭蓋骨裏,給它以溫度與溼度,使它發芽,一發芽,這些種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骼,完整地分開了,植物種子力量之大,以至於此。

這也許特殊了一點,常人不容易理解,那麼,你看見筍的成長嗎?你看見過被壓在瓦礫和石塊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長嗎?它爲了嚮往陽光,爲了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裏鑽,它的芽往地面上挺,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種子的力量之大,竟至如此。

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確是世界無比。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爲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力。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4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非典病魔,桑蘭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桑蘭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桑蘭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桑蘭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着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桑蘭離去後,人們卻被桑蘭的事蹟深深感動了,並對桑蘭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爲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桑蘭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桑蘭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羣,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桑蘭是一位衆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桑蘭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爲桑蘭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爲桑蘭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爲桑蘭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待的奇蹟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桑蘭永遠地離開了深愛着桑蘭的人們,離開了桑蘭深愛着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桑蘭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桑蘭沒說一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桑蘭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桑蘭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桑蘭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桑蘭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採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着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 “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裏,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爲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衆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別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現在對於桑蘭的殉職,懷着特別的敬意。這裏,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爲《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藥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牀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蹟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桑蘭能康復,桑蘭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裏,丁秀蘭非常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桑蘭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裏鮮花盛開,桑蘭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緻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桑蘭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豔一點的。”彌留之際,桑蘭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子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着怎樣的心情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桑蘭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桑蘭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桑蘭有過擔心,但桑蘭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桑蘭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擇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擇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桑蘭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桑蘭一絲不苟,盡職盡責。面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桑蘭都要堅持親自爲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桑蘭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時甚至掏出自身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鬥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爲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桑蘭明明知道,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桑蘭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牀前,爲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桑蘭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個人的安危。桑蘭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桑蘭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着疲倦。

終於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裏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桑蘭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痠痛乏力折磨得桑蘭寢食難安。

躺在病牀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桑蘭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身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情況記錄下來。桑蘭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桑蘭能康復,桑蘭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桑蘭心裏時刻想着別人,惟獨沒有桑蘭自身。”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採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桑蘭心裏時刻想着別人,惟獨沒有桑蘭自身。爲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天晨曦初露,桑蘭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桑蘭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桑蘭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桑蘭休息,桑蘭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裏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桑蘭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桑蘭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身的家中,爲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爲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裏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桑蘭常對科裏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好工作。”爲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爲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桑蘭常說:“我只是盡我的能力做好我應該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桑蘭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爲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牀上,丁秀蘭心裏想着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心情煩躁,桑蘭舉着輸液瓶捱到他們的牀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桑蘭打電話讓愛人給桑蘭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桑蘭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桑蘭總是批評護士們進桑蘭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桑蘭總是不停地攆桑蘭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爲了減輕護士的辛苦,桑蘭竟夜間不睡覺,自身盯着輸液,任憑護士們怎麼勸桑蘭,桑蘭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桑蘭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裏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桑蘭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桑蘭的英名和事蹟卻在廣爲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讚美丁秀蘭:

羣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關於熱愛生命故事15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那麼愛我;

四、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五、我有一隻可愛的貓;……

最後,她以一句話作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讀了上面的這個故事,我們都會深深地被黃美廉那種不向命運屈服、熱愛生命的精神所感動。是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價值,就必須要經受住磨難的考驗;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必須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並非只有你是不幸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和對待不幸。無須抱怨命運的不濟,不要只看自己沒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擁有的,我們就會感到:其實我們很富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讀過很多讓我們感動和令我們深省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和智慧,曾經給我們的人生以啓迪,曾經給我們的心靈以慰藉或震撼,曾經讓我們感動。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領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己變得更加睿智;都需要接受一些感動,以便使生命充滿激情。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 在熱心幫鄰居搬運稻草時, 因爲年幼被撞在柱子上倒回的板車撞破 了十二指腸,

但是他並不知道身體已經遭到了那樣的傷害, 在堅持着自己回家的途中暈了幾 回,給放農的路人送回家睡了一天,家裏人也以爲他是因爲勞累和受了傷疲勞睡着了,直到 他暈過去多次痛醒後已經面色蠟黃, 在被一級一級往上級醫院送的途中, 他已經開始了休克。 在終於置留下他開始給他做手術的醫院裏, 醫生一次又一次地告戒他的家人, 那個孩子估計 是沒有多大的希望了,他們只是在盡力,因爲他的十二指腸已經在壞死,而且術後開始了滲 漏。 她就是那個時候見到那個孩子的, 他本就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裏, 幾天的醫療費 用已經讓他的家人債臺高築,他們要諮詢她的是到底在他離開後保險公司可以賠付多少錢, 以決定是否只能把他丟棄在醫院裏賴掉那筆還沒有清算無法結算的費用。

她在病牀邊看到他的時候,他剛做完手術,但是竟然異常地清醒,他似乎明白那些人在 閃爍中說着的一切,他絕望地望着她說: "放棄吧! "可是她明明看着他眼裏堅硬地想活着的 信念,倔強而堅定!她給了一點錢他的家人,她把他們所問的問題詳細作答後,她讓他們等 她的答覆, 她答應給他們想辦法, 請他們兩天內不要離開那個孩子和放棄對那個孩子的治療。 她回家翻出了她僅有的房產證, 在她要她的丈夫給和她一起去辦理抵押的時候, 房產證上寫 的她丈夫的名字,她的丈夫說她瘋了,並通知了她孃家的人,她沒有辦法說服任何人去相信 那個孩子會活下去, 她沒有辦法讓別人明白她說那個孩子的堅定, 她爲自己的無奈哭了整整 一個星期,她甚至在自己哭累的時候看到那個孩子的靈魂來向她告別了!

她只好不斷地寫,不斷地寄求助信,不斷地給電臺的同學,給報社的同學打電話,她甚 至在網上和別人說, 她希望有人可以相信那條可以延續的生命……可是她徹底地潰敗了, 她 唯一可以做的是在某個網頁上給那個孩子做了首安魂曲, 以安慰自己感到無比寒冷的心, 和 對自己無能爲力的內疚, 她沒有足夠的堅持要去救那個孩子, 她悲哀自己沒有捨棄得了房子 的勇氣,她再也沒有去見那雙眼睛的勇氣,在那個孩子可能要走的時候,她終於淪落成和他 無可奈何的家人一樣的現實,她願意這段痛苦的記憶停留在那個可以救贖自己靈魂的階段, 可是她一直無法忘記那雙渴望溫暖的眼睛……

一個月後, 他的家人卻意外地又找到了她, 她以爲是關於他的後事的事情, 本想推辭掉, 可是沒想到他的父親卻是要她再幫他們寫幾封感謝信的, 那個孩子活着, 那個孩子竟然已經 活過來了! !她驚喜得語噎,他活着!活着!而且恢復得很快,他父親對她感激的話她半句 也沒聽進去,她樂顛顛地跑回家寫那些感謝信,她終於明白她沒有絕望,那個孩子也沒有絕 望,竟然有人可以相信他們想活着的願望,相信他們要活着的信念!那是因爲她曾經那樣地 絕望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