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癡什麼意思

本文已影響2.8W人 

貪嗔癡什麼意思,在佛教裏我們會聽到關於貪嗔癡的說法,很多人對於貪嗔癡並不瞭解,它在佛教中代表着一定的含義。以下就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貪嗔癡什麼意思的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貪嗔癡什麼意思1

貪、嗔、癡,又名佛教所指的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又作三火、三垢、三縛。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產生貪念。貪的表現形式很多,吝嗇就是其中之一,貪財的人,不但捨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捨不得自己享用。驕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戀的人,往往特別貪執自己的長處,覺得高人一等。諂曲還是其中之一,因爲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去溜鬚拍馬,阿諛奉承。

貪慾是一種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內裏面缺少點什麼,所以必須向外追求,以滿足此渴望。貪慾的表現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佔有,然後佔有慾又繼續增長、擴大。

貪慾的基本渴求有兩種:一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續的渴求。除此之外,貪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識中對追求的貪執,這種煩惱的危險更大。

正因爲三毒的貪慾難以滿足,所以佛教強調貪是一種疾病,用滿足貪的方式去解決不是辦法,只有斷除三毒的貪慾,纔是根本辦法。

貪嗔癡什麼意思

嗔,是怒、生氣,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蘊論》中雲:“云何爲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爲性。”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衆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衆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

嗔的本質雖是嗔恨對方,其意圖雖是要傷害或毀滅對方,但無論意圖是否達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剎那,其人之心中直覺的會感到極端的痛苦或不快。

貪嗔癡什麼意思2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治療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癡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準,對治過分的貪心;定,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癡。

貪是指染着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爲,衆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衆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着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爲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爲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爲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爲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爲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爲“三毒”。

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佛教認爲,衆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癡爲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爲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