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

本文已影響1.23W人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讀後感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可以多角度地看一本書,我們在下筆時可以參考其他人的寫法,這本書需要細讀才能品出其中真意,閱讀是旱季的春雨,下面小編就帶你來了解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1

“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着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莎士比亞《麥克白》

書中所描繪的是南北戰爭後黑奴解放的美國南部莊園,主角是沒落的莊園主康普生一家。與《飄》中“磚紅色的沃土上長滿了一望無際的棉花”的佐治亞或者田納西不同,傑弗生鎮只有污濁的小河溝,支棱的藤蔓。寒冷刺骨的冬日,陰雨連綿卻沒有燙磚和嗅鹽。這裏的南方好像長滿了綠油油滑膩膩的小苔蘚,給衰敗的房屋抹上薄薄地一層清幽。

昔日的榮光早已隨着戰爭歸於齏粉,衰微的門庭殘存着往日的幻影,但是遺老遺少們仍然以阿Q式的姿態昂起高高的頭顱,對大廈將傾的危機視而不見。有的人率先覺醒了驚慌失措,有的人始終長眠於美夢之中,他們都沒能逃脫凋敝的宿命。是遺傳還是環境?康普生太太矯揉造作而自私冷酷,昆丁軟弱又自我厭惡與憤懣,凱蒂有着衝破一切藩籬的勇敢,但最終迷失在路途,遊蕩人間。所有的祖上的教養都被一場颶風吹毀了,只剩下空殼與殘枝。福克納想要告訴我們——這個家族就是被蟻穴傾覆的朽木,骨髓裏都是朽敗的。

福克納採取了多角度的敘述辦法,就像是用三張圖片合成三維的圖像,而它們的交錯重合處則交與守護者公正地審判。班吉、昆丁、傑生每個人都像是一盞燈照在一個球上,不同的亮度、遠近、高低讓這同一個物體在牆壁上投下了各種扭曲變形的陰影,而這些光怪陸離的陰影卻都是真實的一部分。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

意識流是福克納採取的另一種手法,但是意識流又各有不同之處。譬如班吉停留在嬰孩階段的心智讓他擁有感官的通感,他的意識流是觸發式的,能夠根據某一物件的觸發而跳躍時空,他是時間線上的舞者。長子昆丁格外敏感,瘋狂的矛盾的心理使他的思想來回穿梭,像是在瘋狂倒轉的沙漏,被不同的意識洪流打斷、交織、震盪、融合,昆丁是崩潰邊緣的瘋癲,強烈的激情引發譫妄,昆丁的腦海裏不停翻滾的意識流猶如萬花筒般絢爛,使他的靈魂粉身碎骨。

當然這個家還是有溫情的,那就是以迪爾西爲核心的黑傭們。迪爾西和《飄》裏的“黑媽媽”太像了,她們都是應該穿着像天使翅膀一樣會簌簌作響的塔夫綢裙升入天堂的人。迪爾西用智慧、勇敢、寬容、忠心耿耿的靈魂拼盡全力維繫着這個家族,她用母愛的溫暖懷抱呵護着孩子們的成長,她作爲最後一位擁有健全人格的敘述者,和班吉、昆丁和傑生的病態形成鮮明對照,她是整幅畫卷唯一的暖色調,是雜亂無章的整本書唯一準確的頁碼。迪爾西的血脈是強壯有力的,她的子女們也兢兢業業地服侍着康普生一家。感謝黑小廝們幫助讀者分辨班吉的意識流。

福克納作爲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創造了一系列位於世界盡頭的古怪家族。平凡世間的喧譁與騷動,最終成爲以動襯靜、以有襯無,只剩下銷蝕的闌珊背影。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2

初讀《喧譁與騷動》,感覺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這樣組織的。後來才知道這種寫法叫做“意識流”。總體感覺好混亂,好糊塗啊,完全沒有章法,各種片斷,好像都莫名其妙的交織在一起。如果沒有譯者大量的註解,完全看地不知所云,但說實話,即使看了下面的註解,還是不太清楚福克納到底在這本書中要表達什麼思想。我想,也許正如這題目的來源莎士比亞里的《麥克白》裏說的那句話,“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着喧譁與騷動,沒有任何意義。”這本說,也是“癡人”福克納的夢靨囈語,沒有什麼意義吧。我人生沒意義,你還得活下去;讀完一本書,即使沒什麼想法,也還得寫讀後感。

同一部小說,有人對作者的藝術技法條分縷析;有人從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構故事誕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樣猜測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影;還有人拿它與別的小說做一番可有可無的比較。這幾者,當屬於職業評論家之流。而我讀小說,僅限於故事本身和語言文字。如同欣賞美人,不宜用手持手術*的醫生的眼光;欣賞美景,不宜用科學家解釋眼睛成像的方法。那我就把自己從開始到結束,談談這本書的一些感受。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 第2張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南方傑弗生鎮上的康普生家,描寫了康普生家族的沒落史。這是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望族,祖上出過一位州長、一位將*。家中原來廣有田地,黑奴成羣。如今只剩下一幢破敗的宅子,黑傭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爾西和她的外孫勒斯特了。一家之長康普生先生於1912年病逝。他在世時算是一個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務。他整天醉醺醺,嘮嘮叨叨地發些憤世嫉俗的空論,把悲觀失望的情緒傳染給大兒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無病呻吟。她總感到自己受氣吃虧,實際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時時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以致她僅僅成了一種“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爲母親和妻子應有的溫情,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從她那裏得到愛與溫暖。女兒凱蒂可以說是全書的中心。家族的衰落和家庭中的頹敗、冷漠氣氛,使她從一個“南方淑女”變成了輕佻放蕩的女人。凱蒂的淪落給他家庭,給她的三兄弟造成裏毀滅*的影響。

《喧譁與騷動》與一般小說比,主人公穿越多個時間層進行連鎖式回憶,引用很多神話傳說還有《聖經》的故事,大段大段沒有標點符號的句子,這些都很特別。但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則是主人公在回想的過程裏多次重複的某些小詞小詞組或是小句子。比如班吉無數次在某段描述中突然提到的“她身上有樹上的香氣”,傑生提到的“他說起來吧”這句話。這樣幾個字可以將正在專注於閱讀的讀者猛然拉回一兩分鐘之前的段落裏,逼着讀者同主人公一起,思想輕飄飄地混沌起來,時而飄搖到十年前,時而回到當下。循規蹈矩的讀者可能會到不解和不悅,這些無序的“小東西”打亂了他們的思路,而我則不怎麼認爲。我第一次讀到班吉嗅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我有感於班吉對他姐姐純潔的喜愛,第二次讀到時感到班吉心中充滿着對凱蒂重重的依戀,第三次第四次,漸漸感到心驚。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很正常,而在想別的事情的時候無意中就想到另一個人,這則超越了一般思念的概念。這是程度非常深的思念,而這程度,並不是通過細緻的描寫體現,而是通過這種“無意識”的重複出現而生動強烈的展現。何爲文字的表現力度,如何在文字中滲透濃厚的感情,在我看來,這些小東西便足以回答這兩個難度不小的問題。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 第3張

我一直認同小詞小句子在長篇文字中的重要*,這種重複的寫作手法(姑且稱之爲一種寫作手法)我也在嘗試使用。其實不僅福克納,在這之前我已經在其他作品中領略到重複出現的小詞小句子的魅力。美國硬派恐怖小說家,本特利利特,他的多部小說中用到這種手法。在恐怖小說裏,小詞小句的重複出現無疑會加重恐怖的**。由於小詞小句聯繫到前面的情節,在這裏我僅僅列舉一些例子,不作過於詳細的分析。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3

“人生如癡說夢,充滿着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莎士比亞《麥克白》

這是一本典型的意識流小說,最大的特點是很難抓住作者的思緒,着重的是心裏活動描寫。它不是傳統小說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者是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繫聯繫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而是隨着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爲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管生活直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有人爲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爲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現實性的時間感。

所以在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中,儘管他寫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很難把他們之間故事情景聯繫起來。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 第4張

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家庭的女兒凱蒂。雖然全書沒有以她的視角來單獨成章,可是她卻息息相關滲透到每一個人物的行動中。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因爲凱蒂的風流成性,愛恨交加,悲憤溺水自殺。康普太太是自私冷酷的“病人”,她在意的一定只有她自己,時時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拖累了整個家庭,也加快了康普生一家的沒落。凱蒂生活在被壓抑的黑暗中,擺脫“閨秀”束縛,卻走過頭,風流放蕩,與男生幽會有了身孕,然後嫁給了另一個男人。不過她也免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可憐的是那個也叫昆丁的私生女。可笑的父母沒有徵求她的意見生下了她,痛苦悲哀註定伴隨着她的一生。幻滅後的明天,正如文章所說,“在痛苦中誕生,在疾病痛苦中長大,在腐朽中死去。”

其實在單純、不被世俗和虛僞污染的班吉眼裏,凱蒂小時候是可愛的,善良的,充滿愛心,也勇敢渴望追求愛情和幸福。但她生活在註定沒落的南方家庭。在林達的書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封建的南方家庭在時代的淘洗下混亂不堪,註定的墮落和命運的選擇。就算吶喊,光明也只是短暫的一瞬,在差點看到福音來臨的那一刻死去。

我看到文中在最後的吶喊,試圖喚醒“羔羊的血”去救贖罪惡的一家。然後已經無能爲力了。死去的是幸福的,留下來的只能殘喘等待復活。

當上帝轉過他那無所不能的臉去時,他說:我不想讓天堂承受過重的負擔!我能夠看到鰥居的上帝關上了她的門;我看到洪水在天地之間氾濫;我看到一代又一代始終存在着的黑暗與死亡。接下來呢,看啊!兄弟們!是的,兄弟們!我看到了什麼呢?我看到了什麼,罪人們啊?我看到了復活和光明;看到了溫順的耶穌說:正是因爲他們殺死了我,你們纔可以復活;我死去,爲的是讓看到相憎奇違的人永遠不死。兄弟們啊,兄弟們!我見到了末日的霹靂,也聽到了金色的號角吹響了天國至福的音調,那些銘記羔羊鮮血的事蹟的死者紛紛復活。

喧譁與騷動讀後感1000字 第5張

至於傑生的冷漠無情,貪婪成性大概也是理所當然的。康普太太對自己的子女的惡毒、自負,全部給了傑生。他更深一籌。最邪惡的,最自私自利的,最好面子的,也是報復心最強的。他沒有受到關愛,也遭受被許諾後的遺棄。於是只有把自己投身於金錢的慰藉中,文中說“錢只是屬於命中註定會賺錢會存錢的那些人”,大概意思是相信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也相信物質是不朽的吧,有了金錢,再也不會有人背叛了。

那隻所有希望與慾望墳墓的表也象徵了這個冷漠家庭的沒落。所以到頭來,留下的只有凱蒂“失落的天真”和班吉“人性的天真,以及那個高尚正直的黑人女傭。流過淺灘時水波微微起伏,就像是一匹布,它依舊保留着一絲光線,水總是這樣的。他們也總是這樣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