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導遊詞範文

本文已影響2.13W人 

大雁塔導遊詞範文,每一份導遊詞都是對景點的一種解說,導遊詞是應用文的一種文體,由三部分內容組成,很多人不清楚應該如何編寫纔是一份合格的導遊詞,一起看看 大雁塔導遊詞範文。

大雁塔導遊詞1

大雁塔大雁塔簡介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爲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後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爲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爲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導遊詞範文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古樸雄偉的唐代著名古塔。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爲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佈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字體清秀瀟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大雁塔導遊詞2

“要看中國之五百年,請到北京;要看中國五千年,請到西安”,看到這就應該知道西安歷史之悠久,西安曾是十三個朝代之首都,也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更與雅典、開羅、羅馬一起被譽爲“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古稱長安。遍佈西安之帝王陵墓、宮殿遺址、古剎名寺和園林名勝,是西安成爲了一座歷史文化之寶庫,數不勝數之文物古蹟都向人們彰顯它曾經有過之輝煌以及深厚豐富之歷史文化魅力。就是在這樣一個城市,在這你可以感受到中國幾千年之滄桑變化,以及中華文明之發展和中華民族之偉大。

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舉行之國家5A級旅遊景區授牌儀式上,西安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成功晉升國家5A級景區,成爲我省繼兵馬俑、華清池和黃帝陵之後,第四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西安市屬第一家5A級景區,是全國首個區域性、多景點整體打包晉級之國家5A級景區。

大雁塔導遊詞範文 第2張

西安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位於西安曲江新區核心區域,總面積3.8平方公里,是中國唯一之唐文化主題景區。這裏有唐都長安玄奘譯經之地、佛教祖庭-大慈恩寺;西安地標、千年古蹟-大雁塔;構架山水、師法自然,保存唐大慈恩寺大雄寶殿殿基遺址之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

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以唐代曲江池遺址爲摹本,因循山水格局之開放式文化體驗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在歷經1400多年風雨之唐城牆遺址之上,恢復再現之以唐詩人物和唐詩意境爲主題之唐城牆遺址公園;還有亞洲最大矩陣式音樂水舞廣場、大雁塔文化休閒景區、炫美盛唐天街以及大唐不夜城。

景區文化歷史資源厚重,景色宜人環境優美,處處體現着環保理念與人文關懷,已成爲西安城市新名片,古都旅遊新品牌。遊客步入景區之中,每一個腳印都行走在遺址之上,每一次遊歷都在完成着與歷史之對話。

大雁塔導遊詞3

中央矗立着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高大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杖,邁着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身後就是他開創的慈恩祖庭,是他主持的譯經道場大慈恩寺,以及他所修建的大雁塔。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禕,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羣,勤奮好學。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淨土寺剃度爲僧。玄奘先後周遊全國十餘省,遍訪十餘位高僧名賢,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爲“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在全國各地遊學後,他回顧佛教傳入中國600年以來、佛經殘缺不全,教義分歧,派別紛爭的狀況。玄奘在對佛經研習中,對佛經的質疑之處多達百餘條。他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衆疑,弘揚佛法。公元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准。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爲所動,矢志不改,並且利用出國之前3年時間,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及物質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晝伏夜行,隻身前往,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艱難歷程和傳奇故事。現在請大家繼續參觀。

大雁塔導遊詞範文 第3張

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寺院的正門稱爲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爲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徵着佛教的三解脫之門。慈恩寺創建於隋開皇九年,初名“無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爲其母以追薦冥福修建寺院,故得名“慈恩寺”。寺院雖系太子李治爲其母追福而建,也表達了其父唐太宗懷念文德皇后的心願。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從小結髮,情深意長,13歲即“嬪於太宗”,當時太宗李世民才17歲。太宗即位時,立其爲皇后。文德皇后爲人賢良正直,顧全大局,嚴於律已,她爲了大唐社稷,力避裙帶之嫌,她堅持不願自己兄弟子侄擔任朝廷要職。而對於魏徵、房玄齡等忠勇良臣,卻全力保諫愛護。皇后的申明大義,正直賢慧,成爲大唐貞觀盛世的良佐棟樑。在臨終遺言時還強調“不可厚葬,儉薄送終”。如此賢淑開朗,確不愧爲一位有膽識、有胸懷的女政治家。對文德皇后的去世,太宗十分悲慟,向近臣表白:“朕非不知天命而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所以大慈恩寺的創建,實際是唐太宗父子兩代爲文德皇后祈福之舉,也是唐王朝對一代賢后的紀念。

唐代大慈恩寺位於長安城南晉昌坊東半部,約398畝,總共1897間,僧衆300,爲長安規模宏偉之佛教寺院之一。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正在弘福寺譯經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爲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後因戰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歷代多次維修,至公元1446年,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模。

現在寺院的範圍東西闊160米左右,南北長318米左右,共計93畝,該寺院主要建築,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法堂藏經樓,大雁塔及玄奘三藏院。東西兩側分別爲方丈院、僧院、寺管院、文管院等。

我們大家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鍾、鼓二樓對峙,東側鐘樓內懸掛有一口鐵鑄的“雁塔晨鐘”。該鐘鑄造於公元l548年,鐘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的大字,這口雁塔晨鐘自造成啓用至今天,一直作爲大慈恩寺行儀規範,是本寺佛教活動和衆僧生活的組成部分。晨鐘作爲佛教大型法器,是召集衆僧進行法事之用。寺院僧人們每天聞鍾而起,聞鼓而眠。當拂曉時分,晨鐘那洪亮的陣陣鐘聲劃破晨曦朝霞,迴繞在西安城南上空,共敲3陣,每陣36響,共鳴108響,表示斷除塵世人生108種煩惱,祈禱盛世太平、萬民安樂、五穀豐登。

西側鼓樓懸掛一面大鼓,寺院稱爲暮鼓,爲橫置座鼓形式,鍾、鼓均爲寺院大型法器。東西配殿原爲東觀音殿,現爲客堂,西爲地藏殿。

大雁塔導遊詞範文 第4張

現在我們來到大雄寶殿參觀。高臺上的大雄寶殿爲寺院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的匾額金光閃閃,系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書。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內供奉有佛祖三身佛像,中爲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西爲法身佛盧舍那佛,東爲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爲迦葉,西爲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塑像和文殊菩薩像,均爲明代雕塑,分別象徵真理和智慧。另外東西兩廂排列着包括玄奘在內的18尊羅漢像,此種排列是將佛的16位聲聞尊者與其說者慶友、譯者玄奘共列爲18羅漢,爲我國18羅漢較早的排列形式,以後還有其它排列形式。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指已消除一切煩惱進入涅槃,不再生死輪迴,應受天人供養者。羅漢的`三義即爲:殺界,就是斷絕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應供。應受外人供養;不生,永遠進入涅槃,不再進入生死輪迴。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後塑有立於大海鰲頭之上的南海觀音菩薩像及衆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還有善財童子53參求法學道故事,生動有趣,生動展示出南海之中普陀洛伽山觀音菩薩說法道場的蓬萊仙境。

在大雄寶殿西側牆壁上鑲嵌着幾通“雁塔題名記”碑,象這樣的雁塔題名碑在我景區有幾十通。“雁塔題名”始於唐代,指得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和進士,齊集大雁塔題名,以及武舉在小雁塔題名的文化活動,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陝西鄉試題名碑文就有:“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公元800年考中進士後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時成爲佳話。人稱“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歲才中進士,他賦詩曰:“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他登科後“春風得意”的著名詩句,成爲膾炙人口的美談。

在古都長安雁塔題名活動雖延續一千多年,而進士題名僅僅延續到唐末。因爲自唐末以後各朝各代,長安城不再是國都京城,陝甘兩省鄉試舉人仿效唐進士雅舉在雁塔進行題名活動。在大慈恩寺院內和大雁塔上,至今尚存的明清兩朝鄉試舉人題名碑有73通。另外在薦福寺小雁塔院內至今也保存有明清武舉題名碑17通,也稱“雁塔題名”。因爲在大小雁塔仿效唐人題名於塔壁、頗具唐風遺韻,後來逐漸形成爲文題大雁塔、武題小雁塔。這些都是研究我國科學制度的歷史資料。

大殿北面爲兩層高的法堂藏經樓,上層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卷,下爲法堂,供奉着一尊阿彌陀佛像,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法堂還陳列着玄奘供奉的佛座、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圓測市新羅國王孫,由年出家來到中國後,從學於玄奘門下;窺基是玄奘嫡傳弟子,本是開國元勳尉遲恭的侄子,每當出門有三車廂隨,故有“三車和尚”的綽號。由此可見玄奘在當時的名聲與地位。

大雁塔導遊詞範文 第5張

現在,大家來到大雁塔腳下,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玄奘法師爲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帶回的大量佛經和佛舍利,於公元652年附圖表上奏,經朝廷批准,在本寺西院,建造5層佛塔。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餘粒。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勞動,搬運磚石,歷時兩年才建成。

至於“雁塔”的名稱由來,有數種說法。而玄奘自己編撰的《大唐西域記》中所述的佛教故事最爲可信。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佛教在早期分大乘和小乘兩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釋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一天,中午將過,衆僧飢腸轆轆,午飯尚未着落,甚爲埋怨。有一和尚忽見空中羣雁飛過,隨口出戲言:我等諸僧多日沒有吃肉了,若菩薩有靈,應知我們的困境呀!話音剛落,即見頭雁退着飛,到了這個僧人前便折斷翅膀掉了下來,衆僧人大驚,明白是如來設法教育他們,衆僧急忙跪拜,並將那隻雁葬於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從此歸信大乘,不再吃肉。這就是雁塔名稱的由來。“雁塔”一詞前加一“大”字,一是因塔的建築宏偉壯麗,二是後建的薦福寺塔也隨着稱爲雁塔,爲了區別,遂分別稱爲大雁塔、小雁塔。玄奘在印度求法時,還專程前往參禮了這座有名的雁塔。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