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意識的培養

本文已影響1.52W人 

創新意識的培養,每件事物都需要不斷改進以及創新,只有不斷地突破新高度纔是挑戰自我,無論在生活在還是在學習上,創新都是必要的,首先我們要有這個意識,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的培養1

一、具有創造意識和科學思維

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應在競爭中強化自己的創造意識,要敢於標新立異,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對事物應有敏銳的洞察力,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那麼最終的解決辦法就是一種創新。

其次還要善於大膽假設,要敢想、會想,不要被思維固話,跳出思維的侷限待待事物,創新便會很簡單。另一方面,在具有創造意識的同時還要培養科學思維,面對同一問題,發散思維,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擴大自己的認知地圖,才能不斷創新。

二、不斷進行自我提問

如果不問"爲什麼",人類會減少很多創新性的見解。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人總是能透過表面現象去尋找問題的本質,他們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做水到渠成的過程,也不會把事情當作理所當然的結果。那些看似一時衝動提出的問題往往包含着更多創新思維的火花。

三、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個人一生中會有太多的想法,這其中大部分的想法都被自我審查意識否定了,這種自我審查機制將一切看是離經叛道的想法都當作"雜草"一樣剷除,留下循規蹈矩的想法,但這些循規蹈矩的想法是沒有創造力的。

想要創新便不能放棄每一根"雜草",當有了稀奇古怪的想法時應該表達出來,每一次表達都能拯救一個創新的小火花,只有這樣才能更仔細的去審視,去探索,去驗證,去發現它們真正的價值。

四、擁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

創新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想要實現一個小創意、小方法也會遇到種種困難,創新的過程從不是一蹴而就,在創新的過程中應堅定信心,不斷進取,當創新活動誤入歧途時,應調整方向,迫使自己轉向或緊急剎車。

創新的意義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間的分水嶺",個人不創新,會被公司淘汰;公司不創新,會被行業淘汰;行業不創新,會被社會淘汰,社會不創新,會被歷史淘汰。

知識產權就像食物一樣,是有保質期的,你不創新總會被對手超越,未來的競爭是知識產權的競爭,不想被超越需要不斷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爲創新的火花“加油”。

創新意識的培養2

創造性活動源於創新意識。

中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與創造學家王極盛研究認爲,創新意識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慾、懷疑感、創造需要、思維獨立性與創造性思維等因素所組成。這些因素在創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但它們又相互聯繫、相互促進。

筆者認爲,好奇心、求知慾、懷疑感與創造需要是創造意識中的動力系統,它們共同推動創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但僅有這個動力系統還構成不了創新知識,還要有思維獨立性、創造性想象與創造性思維。其中,創造性思維是創新意識的核心成分。可以說,沒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創新意識。因此,課堂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抓住創造性動機與創造性思維兩大關鍵因素來進行激發與訓練。

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與培養創新意識的重點,筆者認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嚴格按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教學規律辦事。

具體地說,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必須遵循下面的幾條主要原則:

1、師生關係民主化原則。課堂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人——人”系統。師生雙方的民主、平等、合作有助於提供一種創造性學習的良好氛圍。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傳統教學的弊端就在於支配與被支配的教學關係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

2、“雙基訓練”與發展思維統一原則。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在於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發展離不開知識的積累與技能的掌握。可以說,一定的知識學習是創造性思維形成與發展的基礎,創造性思維反過來又促進知識學習與掌握。因此,課堂教學中,二者應該是有機統一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忽視。當然,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3、探索性原則。課堂教學要具有探索性。只有這樣,纔有利於解放學生思想,使其打開思路,找到問題的最佳答案。實踐表明,簡單化的、由教師說了算而缺乏探索性的'教學情境,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停滯”、“思維僵化”,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

4、整體優化原則。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構成這個系統的要素很多。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學內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創造性教學中,這些要素要有機統一、相互配合、以學爲主。這樣,整個課堂才能優化,最終達到知識學習與思維訓練的多重目的。

教師在貫徹上述四條主要原則時,應具體表現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動機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上:

一、採取有效措施,激發內外動機。

創造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是一種“全或無”的現象,而是除了低能和病患者之外,所有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的一種特性。陶行知先生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時,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每個學生都具有創造的潛能,教師應善於激發,使其從潛伏狀態轉入活動狀態。創造動機有內在與外在動機之分,教師在激發時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做:

1、師生交往中,教師不僅要明確傳遞個人意義,而且還要善於傳遞個人意義,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老師是鼓勵同學們創造性思考與學習的,是喜歡創造性的人的。傳統教學往往滿足於教師灌輸、學生接受,致使學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個人觀點,更談不上創造。我們應克服這個弊病。

2、及時表揚,使學生直接明白“學習貴在創新”。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旦發現學生的學習有創造性成分,就應及時表揚。從信息論角度看,及時肯定或表揚,就是直接傳遞了“應該怎麼做”的信息。但及時表揚不等於教師過早進行總結評價,更不等於教師直接把正確的方法與答案告訴學生。

3、創設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愛因斯坦說過:“我們的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源於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慾是創新者深入持久的推動力。實踐表明,在課堂教學中,刺激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主要途徑是設置問題情境。有一位物理教師在講授阿基米德定律時,先作第一次演示:將一塊鐵與一塊木頭扔到水盆裏,鐵沉下木頭浮起來。問學生爲什麼,回答是:鐵重木頭輕。於是教師再用天平稱了同重的鐵塊與木頭,然後又扔到水盆裏,學生看到還是鐵沉下去木頭浮起來。於是同學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被完全激發了。學習興趣產生了。爲什麼設置問題情境有這樣大的作用?皮亞傑的解釋是:“當感性輸入與現有的認知結構具有中等程度的不適合時,人的興趣最大。”中等程度的不適合,通俗地說就是,學生感到了“既熟悉又不熟悉”。上面這位教師設置的就是這樣一種情境。

4、尊重學生的思維獨立性,鼓勵大膽質疑。思維獨立性是創新意識形成的必要前提,表現在個體善於根據客觀現實,冷靜地思考問題,不爲書本或他人的觀點所左右。根據埃裏克森的研究,個體的獨立自主性早在一個人的幼兒時期就產生與表現出來。遺憾的是,因爲傳統教學傾向於鼓勵學生的依賴行爲,而不支持他們獨立地思考與行動,結果導致了幼兒時就產生的自主、積極思考的心理特徵爲被動的心理特徵所取代,依賴性日益增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獨立性。

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獨立性主要以懷疑感的形式體現出來。懷疑感不等於懷疑一切,否認一切。科學研究或學生的學習是需要懷疑或質疑的。懷疑可以使人獲得新的正確的認識。中國古代學者就很重視學問上的質疑,提出“疑者覺悟,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中國傑出的科學家李四光敢於懷疑傳統權威理論———“中國無油論”,並提出自己的理論,李四光的“中國有油說”已被大慶等油田所證實。

5、使學生明白創造的價值意義,激發其成就動機,是推動學生求異創新的恆久動力。根據阿特金森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成就動機。教師應該用大量翔實的材料,擺事實,講道理,或通過師生間的討論交流,使學生從中明白創造對自己、對社會的價值意義。從而能夠在學習中自我激勵、自我命令,訓練與培養自我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動機。上面提了5條措施,其中第1、2條主要是要激發形成創造的外在動機。第3、4、5條則主要是激發形成其創造的內在動機。筆者認爲,外在動機是必要的,但內在動機是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形成與發展的更重要動機,幾條措施要有機結合。

二、從課堂教學的若干關鍵問題入手,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

心理學研究認爲,創造性思維包含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集中思維是一種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思維。發散思維是一種尋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它一般可用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三個指標來衡量。相比較而言,在創造性思維中,發散性思維更重要。心理學家J·P·吉爾福特也認爲測定個體的創造性思維,主要是測定其發散思維。中國的傳統教學,受種種因素影響,對學生的集中思維訓練得比較好,但對發散思維訓練很不夠,因此影響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的課堂教學要特別強調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必須抓住影響課堂教學的幾個關鍵問題。一是影響課堂全局的整體性、方向性因素,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二是作爲教學環節、教學途徑的重要因素,如練習的安排、理論聯繫實際等。三是影響學生學習的教學輔助手段與思維策略思維方法等。下面主要從第一、第二兩個方面作比較詳細的論述。

(一)教學方法的使用,重在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維。

杜威認爲,持久地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徑,在於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求思維和檢驗思維的種種條件上。布魯姆有一次來中國訪問,他聽了某城市一所小學的一堂課後所作的評論值得我們深思,他說整堂課都是教師在擺佈,學生好像木偶,看不到學生自己的思維過程。布魯姆的評論固然尖銳,但是我們很多教師的課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樣的教學方法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應該從自己創造性的教與學生創造性的學兩個角度來考慮教學方法,而且必須明確,“教是爲了不需要教”,“教是爲了促進學生思維”。

1、教———教師要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幫助者。現代教學理論認爲,教師應對學生的行爲有所促進,教師應是幫助學生的人。傳統教學中,教師包辦代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其實,學生的思維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只有在思維中才能發展思維。斯賓塞說得好,“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己探討,自己推論,給他們講得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一般而言,教師的促進作用,體現在:

(1)激發學習興趣。

(2)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學條件。

(3)啓發點拔。

(4)提供必要材料。

(5)幫助解答疑難問題。

(6)引導理論聯繫實際。

(7)精心設計練習。

(8)適時反饋。

(9)指導運用思維方法。

(10)調節控制教學進程等等。

2、學———學生在教師促進下,探究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探究性活動主要體現在:

(1)批判性學習。

(2)多向思考、大膽設想。

(3)討論與相互評價。

(4)動手操作。

(5)質疑問難。

(6)自我命令、自我調節等等。這些學習活動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共同體現與貫穿在課堂學習的始終。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最好是用問題的形式提出來,而後讓學生創造性解決。

1、以問題開路。筆者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問題情境的好處。因此,教師最好是將新知識設計成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興趣。教師尤其是要在知識的重點與難點處設疑設問。這樣,便於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2、好問題(情境)的標準。我認爲一個好問題,應體現:

(1)導向性。問題要指向訓練目標,又要指引課堂教學,使之逐步展開。儘量做到像美國著名的創造心理學家託蘭斯所說的,“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種只包括解決問題的方向,或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線索的課題,讓學生獨立探索。”

(2)趣味性。問題要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其探索慾望。

(3)合理性。設計的問題要與新知識具有適切性,而且要符合學生的年齡。

(4)可探索性。設計的問題允許有最優答案,但儘量不要有唯一答案。問題應具有不確定因素,但在學生的探索下,可以得到多種解決。在這四種體現中,尤以可探索性對於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最爲重要。

3、有些知識問題要結合使用變式教學,克服思維定勢。教學中,有的知識問題易使學生產生思維定勢。對這樣的知識內容,教師要進行變式教學。教學實踐表明,有兩種變式運用最爲廣泛,一是語言變式;二是圖形變式。盧仲衡同志曾做過這方面的實驗,結果表明,兩種變式都可以克服定勢影響,只不過有時可以單獨使用,有時結合使用效果更好。要視具體知識問題而定。

三、在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以馳騁想象與思維的時空

各科教學中都有一個理論聯繫實際的問題。引導學生聯繫社會生活與生產實際,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上海大同中學有位地理課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在教了城市環境問題後,聯繫本市城市生態系統的現狀,讓學生自行分析造成這些城市環境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的近期與遠景的實施建議,其中明確政府應做些什麼,我自己應做些什麼等等。結果表明,這樣的設計,學生顯得特別活躍,他們認真地、積極地思考着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一個個方案建議提了出來,他們相互評論,有的肯定,有的修正,有的堅持。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的學習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

精選練習作業,着重訓練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詞多義、一物多用等,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各個學科教師都可以設計這種練習。

上面着重論述了怎樣抓住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的訓練。

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學輔助手段,現代教育技術與思維策略、方法的使用,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思維的訓練。除此以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還要注意防止諸如焦慮、恐懼、苦惱、悲傷等心理狀態的產生,並注意培養學生的好奇、豁達、樂觀、沉着的心理狀態。因爲,消極的心理狀態往往使人不能進入創造過程,而積極的心理狀態,則有利於人們進入創造過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