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

本文已影響2.38W人 

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在學校裏,身爲教師的我們是需要做好家長工作的,這樣才能讓家長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瞭解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的相關內容。

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1

小劉的母親很配合,及時趕到了學校,小涵一聽要請他的母親來,有點慌神了,直讓我不要請家長,說一定會改。看來小涵在家還是比較怕自己母親的,這樣工作也好做一些。

小劉母親到了以後,我先是感謝她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表明我今天請她過來是想和家長一塊幫助小涵改掉身上不好的習慣,小劉父親聽了以後表示願意配合老師的工作,說知道自己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的問題,和他們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係。我簡單敘述了一下近期發生的一些事情,想要和家長好好溝通,讓家長多方面瞭解小涵在校的情況,同時我也能更好的開展對小涵的教育工作。他母親聽了我的敘述以後對他的行爲很生氣,說在家時他也經常發生類似的情況,就是自己犯了錯還意識不到,並對家長的教育有明顯的牴觸情緒,從表情上就是一種不服氣。我一聽,心想:看來不止對老師,而是有這樣的習慣。我馬上接住他的話問道:“那當時您是如何教育他的呢?”小劉母親當即表現出一種無奈,說:“我也想要教育,把他單叫進屋子,跟他講道理,但是他卻悶着頭什麼也不說,我一看就火,難免會對他大聲地呵斥”聽得出來小劉母親在教育他時容易失去理智,接下來他母親補充道:“我每次教育小劉時他的爺爺總是攔着我,還老說我的不是,弄得我更生氣了”我終於明白了,他爲什麼身上有好多不好的習慣的不到及時的糾正,一方面有學校教育的原因,更主要在於他的教庭教育上有一定的問題。

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

小劉母親說自己一直很忙顧不過來小涵,平時就是跟着爺爺,爺爺很溺愛孩子,也不讓說,不讓動的,自己現在在小劉的教育上很頭疼,不知道該怎麼辦,經常晚上想到這個連覺都睡不好。

我當即表示了理解,同時勸解道:“小涵身上還是有很多優點的,這個孩子心地善良,有時也知道老師對他的好,懂得感恩的”我舉了一個小涵曾經讓我很感動的事情,並列舉了小涵在校時的一些好的表現,表示我對小涵並不會放棄,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學生的。小涵母親聽了以後面色有些緩和,表示對老師的感謝。我覺得有必要給小涵母親提出關於教庭教育上的一些建議:

1、希望回去以後和家人溝通一下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最好家人能達成一致不要袒護和溺愛孩子,畢竟是爲了他好。

2、在發現問題以後,一定要當時就給小涵指出來,不要忽視孩子的缺點。

3、多看小涵身上的優點,及時肯定他的進步,讓他建立自信。

4、做家長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能過於着急,因爲對問題會於事無補。

小涵母親是若有所思,並答應盡力做到,我說把小涵叫過來吧,當着他的面再談一些問題,不要讓他以爲老師在告他的狀,和老師產生牴觸情緒。我把小涵請到了辦公室,把剛纔我和他母親的談話簡短的敘述了一下,並當着他母親的面也肯定了他平時一些好的方面,同時刻意對他的母親說回家一定不能大聲呵斥和打他,一定要好好的溝通。小涵的面色也比較緩和了,但是還是不說話。

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2

小偉 (化名)是名小學四年級的男生。他很愛運動,並且活潑可愛,但在他媽媽眼中,小偉卻是一個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在上課時,小偉經常有意無意地搗亂,並對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表現出了一種難以理解的仇恨,他說自己尤其厭惡現在的語文老師的教育方法,這也是他經常在語文課上故意搗亂的原因。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小偉的父母卻並沒有將他的思想情況與老師溝通,結果反讓老師對小偉的異常表現更加反感。

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專家與小偉溝通後,發現他是一個內心非常成熟,很有主見的孩子。在小偉的內心,他非常希望能通過校外的自主學習使自己的語文成績有顯著提高,好讓老師對他另眼相看。

心理專家指出:

當孩子在學校因老師的管教而受到打擊,表現出焦躁,憤恨的情緒時,家長不應急躁,既不能不問緣由對孩子橫加斥責,也不能跟着孩子一起在背後數落老師的錯誤,這樣都會使孩子在心裏更加增長對老師的仇恨。家長應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情況,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爲他找一些鍛鍊的機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拓展。

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 第2張

家訪 老師與家長零距離接觸

學校和家庭的有效結合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而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環境,家長的素質,教育方法都將對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學校有責任發揮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方法傳授給家長,使學生在家中受到良好的啓發和科學的指導。基於這種考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應運而生,近來,久違的“家訪”也在我市的中小學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市教育局從5月開始啓動的“萬名教師家訪活動”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這種零距離的溝通方式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石老師針對這個學生進行了第四次家訪,被家訪的學生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女孩子,剛升初中時,母親解女士經常對孩子進行抱怨或責備,“供你吃供你穿,就不能得一個好成績給我看嗎?”,“我爲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總讓我失望呢?”像這樣的話總是掛在她的嘴上。孩子壓力很大,學習也放不開。通過家訪,石老師發現了孩子思想壓力的真正源頭,於是她耐心地告訴解女士,她的這種教育方式不正確,過多的責怪會給孩子更大的心理壓力,對學習反而不利。適當的鼓勵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女士茅塞頓開,接受了石老師的建議,開始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次數學考試中,女兒考的不理想,看着孩子膽怯的目光,解女士沒有像平時一樣抱怨責怪,而是耐心地告訴女兒:一次考試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只要努力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媽媽平時關心不夠,也有責任,不怪你。平時內向倔強的孩子聽到母親的一席話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從那以後母女倆關係更加融洽,短短數月的時間,女孩成績也快速地升了上來。家訪中,石老師告訴女孩的父母:孩子在暑假的正常學習安排不要過於緊張,孩子的學習已經步入正軌,適當的放鬆和社會實踐也是必要的。對此,兩位家長不住地點頭。談到家訪,其父親孫先生表示,平日雖然擔心孩子學校的各種情況,但也不好總到學校找老師詢問,家訪這種溝通方式,更能讓家長深入瞭解孩子,從而達到更好教育目的,自己的.孩子就是直接的受益者。

家長曹兆啓是市健康小學二年一班學生曹某的爺爺,這個孩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班主任李紅把這家作爲重點家訪對象之一。談到李老師到家裏第一次家訪的情景,曹爺爺說:“從未想到老師會來到我家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老師對孩子家中的表現有了更深的瞭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樣子,這樣老師和家長更容易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更有助於這個家庭特殊的孩子的健康成長。”健康小學四年一班的學生劉子健的媽媽楊女士是個典型的“嚴母”,平日,無論孩子做什麼,她都以“挖苦”“打擊”爲主導的教育方式。“你什麼也不行”,“沒有任何優點”是她的口頭禪,連班主任姚遠志老師通知要做家訪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一定犯錯了。”孩子委屈的告訴她,自己是作爲班級的特長生被家訪時,楊女士還不屑地說:“聲樂,鋼琴都水平一般,這算什麼特長生。”當姚老師真正到家裏家訪時,告訴她劉子健是班級的文藝骨幹,性格開朗,很有組織能力的時候,楊女士困惑了,“他真的很優秀,我怎麼平時不覺得呢?”姚老師經過與她溝通交流,終於讓楊女士“開竅”了。楊女士告訴記者,正在努力改變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孩子可開心了,也越來越愛和自己溝通了,感到很開心。“我平日不習慣到學校找老師,是家訪讓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楊女士由衷的表示。

在沒有成爲教師之前, 我認爲一名好教師就是教學能手, 就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但自從真正成爲一名教師以後,我漸漸明白一名好教師不僅僅是教學能手, 還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藝術地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已經成爲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但是, 現在不少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都有一條還有待跨越的溝壑,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遇到難題, 還是習慣性地把一切過錯都推到家長身上,教師請家長到校不是交流,溝通, 而是“告狀”,甚至訓斥, 家長對孩子的老師多多少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懼意”,甚至是“敵意”,因此進而生出牴觸情緒的也有很多。

那麼, 教師應如何消除家長的“懼意” ,與家長之間如何進行溝通呢?

首先, 作爲老師應當放下“架子”, 有的老師可能要問, 老師有“架子”嗎? 有的, 以我所見, 當我們面對學生家長時,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端起自已的“架子”,把家長也當成了學生, 這時家長也彷彿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對老師也誠惶誠恐起來,爲了孩子也只好“委曲求全”了。其實有很多學生家長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有的甚至是碩士,博士,但是他們在自己孩子的老師面前,有時侯完全就像一位小學生面對自己的老師。

記得有一位學生家長, 在本單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領導,但當他面對孩子的老師, 被問及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時,他竟毫不猶豫地說“一切都聽老師的”。當我與他開誠佈公的談起他孩子的教育問題並徵求他的意見時,他竟然感動不已。後來他才坦然的告訴:自從孩子上學,由於孩子的成績不好,自己從來就沒少受過孩子老師的訓斥,他說自己今生最懼怕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師。我覺得這位家長的話可能對老師有一點誤解,也肯定是出於一種無奈,但是他的話在現實生活中卻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就說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改正,那就是我們老師應當要放下“架子”,面對家長,我們應當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溝通, 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議。應當把學生家長當成朋友,諍友,和他們共同探討對其孩子的教育,不能認爲“我是老師,你就應該聽我的。”

其次,作爲家長,也應該拿出與老師溝通的誠意。現在的學生多爲獨生子女,屬於“抱大的一代”,有許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不夠,在教育上總是一味的“遷就”孩子, 認爲只要給孩子穿好,吃好就行,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特別是對孩子獨立性與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更是如此。面對老師, 他們可能也認爲老師說的不無道理,但就是不願“委屈”一下自己的孩子,對於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總是虛與應付, 完全沒有一點誠意,直到老師對其孩子喪失信心。另外,家長與老師由於教育方式,方法的分歧缺少一個和諧的溝通氛圍,也容易產生一些難以溝通的障礙,這也很容易導致老師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看法,家長對老師的教育方法有意見,使得兩者之間的溝通不能順利進行,這樣的溝通往往就會產生這樣的場景:老師成了訓話人,家長成了毫不相干的聽衆,兩者都對對方“不以爲然”。這就難免陷入溝通的死衚衕。其實,任何溝通都需要誠意,老師與家長也不例外,如果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能夠放下自己的“架子”,家長也拿出自己的溝通誠意,這樣就容易統一意見,容易對孩子選擇一種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可避免老師講一套,家長做一套,學生在兩邊應付而無所適從,或者乾脆誰都不理的尷尬。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也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教育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通力合作。

第一,我認爲必須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家長的基本信息。因爲家長的職業,性格,認知水平的不同,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你可以通過走訪,電訪或和學生的聊天中,瞭解家裏父母的立場,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感覺出家庭是否和睦,什麼是他們忌諱的,什麼是他們喜歡的等等。這樣,在和家長的溝通時,就更能知己知彼。

第二,對不同的家長,一定要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對於那些對孩子相對寵愛的家長,交流時,首先應該肯定他孩子的優點,在充分,客觀的

拓展資料

1、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3

家長如何配合工作的案例分析

一、 瞭解家長需求,變“希望家長做”爲“指導家長做”

案例1—“小貼畫”:在剛入園的家長會上,我就用小貼畫獎勵孩子們的例子指導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得到的獎品,對孩子的成績及時給予讚賞和鼓勵。您可以把它貼在當天的日曆上保存起來,就像冠軍保存獎盃、獎牌一樣。表示對孩子的成績很在意,激勵孩子還想再次得到。”過了一段時間,有些家長主動反映說:“我和孩子已經攢了18個小貼畫,如果孩子在家表現好,也會得到我們的獎勵。”“孩子現在本事大了,開始評價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了。有時他覺得我們表現好,還給我們獎勵小貼畫,真有趣。”“孩子現在可積極呢,你們老師真有辦法,謝謝啊!”不僅如此,孩子們意外的認識了日曆。老師每天點名時,很多孩子能包出當天的日期:某年某月星期幾。

以往我們經常對家長講:“要重視孩子的成績,要多鼓勵孩子”。但家長不知道怎樣重視、怎樣鼓勵。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對家長工作給予具體指導是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最需要的,也是幼兒園教師應盡的義務。我們讓家長把小貼畫貼在日曆上,方法簡單有趣,可操作性強。既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又認識了日曆。家長即容易做到,又能從中得到啓示。

其實,教師獎勵孩子小貼畫、五角星、小紅花是常有的事。但一般情況下,教師認爲獎勵了,自己的工作也就完成了。至於是否給家長看、家長看了怎麼辦、與自己工作無關。如今我們增加“指導家長保存”這一環節,卻無形中對家長的家教水平起到了啓示與提高的作用。

教師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案例 第3張

二、發揮幼兒的紐帶作用,從“欣賞”到“分享”

案例2—“幼兒作品展示壁”:一天,辛xx小朋友帶來她製作的沙畫送給我們。我請她把沙畫展示給大家看。孩子們高興地鼓起掌來。我擁抱着她說“你真棒!”,並把沙畫鄭重地貼在牆壁上。之後告訴小朋友們也可以學着做。第二天,有很多幼兒帶來了不同圖案的沙畫,我都一一展示在牆壁上。有一天,辛xx小朋友奶奶還告訴我,說她在家裏製作時的認真勁、睡覺時都放在枕邊、她是多麼地看重自己的作品。當我把這件事以後告訴小朋友聽時,小朋友們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種肯定與鼓勵是我意料之外的,辛xx更是一臉的自豪與滿足。在以後的日子裏總會有孩子帶來在家與父母製作的各種小作品。牆壁上也經常會貼上各種作品,孩子與家長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

在案例2中,我們讓幼兒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表明我們對他們的作品非常重視,也表明了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和對作品的讚賞,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機會,足以讓其他孩子羨慕不已。正因爲這種對幼兒作品的重視與讚賞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孩子的積極性又感動了家長,帶動了家長的參與。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績讓大家來分享,會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產生共鳴。因此,對於幼兒的成績不能只是單純欣賞,要讓大家一起分享。

其實,孩子經常會帶作品給老師看,以往我們總會說:“好,不錯。”就隨手處理了,而如今多了“請大家分享”這一環節,卻可以大大提高家長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三、讓環境與家長對話,變“被動了解”爲“主動參與”

案例3—“展示時間”:我們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一點時間向家長表演剛剛學會的各種本領,如:兒歌、歌曲、手指遊戲、音樂遊戲,雖很不成熟,家長卻看得有滋有味。家長紛紛說:“要不是親眼看見,真不知孩子會這麼多東西。”“還是在幼兒園好”“每天一到時間趕緊跑,生怕來晚了看不到”。許多家長還會主動抄下我們教的內容,回去進一步指導,或者與孩子一起在家玩幼兒園教的遊戲。

不變的環境會讓家長熟視無睹,而經常變化又反映教學內容的環境一定能吸引家長主動參與教育活動。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家長看到孩子的表演,就會激動。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最大的願望莫過於孩子的進步,我們抓住了家長這一心理,讓家長儘可能多的瞭解幼兒在園活動情況,於是家長就會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

其實,利用一些節日、開放日展示幼兒活動是幼兒園的常見形式,但這畢竟向家長展示得還太少。我們利用接送孩子的點滴時間,隨時向家長展示最新的教育活動,讓家長天天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是最真實可信的。不像以往只有在幼兒園組織演出等集體活動時才能見到孩子的表演。雖然我們只是多了“隨機展示”這一環節,卻讓家長清楚地瞭解了幼兒每天在園的學習情況。瞭解的多了,自然也就參與了。

四、整合教育資源,由“雙方互動”爲“三方互動”

案例4—“神州 五號” 剪報:一天早晨,周xx小朋友的奶奶帶來“神州 五號”的自制剪報說:“老師,這是昨天佳佳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原來他和爸爸看到了大班哥哥姐姐的剪報做的特別漂亮,所以也做了一張。於是全班孩子開始討論“神五話題”。許多孩子都堅定地說:“以後我也要當宇航員。”以後的一段日子,孩子和家長共同蒐集了許多有關神五的資料。每當家長帶來信息和材料時,我們都會利用集體談話時間表揚,請孩子帶一朵小紅花送給家長,以表示我們的感謝。之後家長總是積極配合各項活動並主動的提供他們認爲對孩子有益的材料。許筱春的奶奶拿來了去上海野生動物園拍攝的動物照片、王濤的爸爸拿來了香港海洋世界的照片等等。我們也經常會因此改變原教學計劃而臨時改爲由家長提供、孩子喜歡的有益活動。

教師和家長都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之間的合作與配合,直接影響着幼兒的發展。從案例4不難看出,家長已經主動參與到幼兒教育活動中來,開始向我們提供教育信息,而我們又適時地抓住了教育契機,生成了教育活動。可見,教師的教育行爲吸引家長參與到了幼兒園的活動中,家長感受到因他們的參與使孩子的進步更明顯,孩子明顯的進步帶動了家長的積極性,家長的積極參與又激勵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實現了教師、幼兒和家長之間的三方互動,形成家園共育的良性循環。

其實,家長提供信息在幼兒園也都會遇到。通常我們會說聲:“謝謝”。但如今我們重視家長參與,把家長提供的信息轉化成了教育內容,滿足了家長的需要,讓家長體會到了參與的成功。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雖然家園共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幼兒受益,但反過來利用幼兒影響家長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效果是也非常好的。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平時的家長工作再細緻一點,再深入一點,樹立指導家長工作日常化的意識,營造相互賞識的班級環境,就一定能使家園共育產生良好的效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