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繭房通俗解釋

本文已影響1.21W人 

資訊繭房是指人們關注的資訊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資訊繭房通俗解釋1

經常能看到網上有人說“資訊繭房”,這可不是一個好詞,如果你的身邊出現的東西都是你想看到的,聽到的,你就要注意了,小心掉入“資訊繭房”而不自知,總說“資訊繭房”,今天就來說說“資訊繭房”的通俗解釋。

在網上衝浪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看到的內容都是自己喜歡的,關注的博主或是網上推送的內容也都是和自己興趣相關的, 你以為這是好事,實際上在新聞傳播中,人們常用資訊繭房來解釋這種現象。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用來形容資訊繭房簡直不要太生動。

網際網路的作用原本是讓井底之蛙開一開眼,認識一下井口之外的世界,可實際情況是成千上萬只井底之蛙通過網際網路認識,互相瞭解,互相肯定,經過長期交流之後達成共識,認為世界就是隻有井口那麼大。

“資訊繭房”用英文說是“information cocoons”,cocoons就是繭,information就是資訊,而這組合在一起就是“資訊繭房”。

資訊繭房通俗解釋
  

“資訊繭房”最早出現於2006年,是作家桑斯坦在《資訊烏托邦》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只聽我們選擇的內容和愉悅我們的內容,個人化的資訊將自己像蠶繭一般封閉在資訊組成的“繭房”中。

世界這麼大,人們更傾向於待在認知的舒適區很正常,這也是他們自我編織的繭房,這種繭房並不可怕,只是安於現狀而已,如果加入競爭,他們就會走出舒適區,待在舒適區的人則是會被淘汰。

與其說要警惕自我編織的繭房,倒不如說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他人編織的資訊繭房。

就拿在網上衝浪這件事來說,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一定的,人們不斷接受著豐富的.資訊,覺得自己隨時隨地瞭解著世界,實際上你接受到的都是別人想給你看到的東西,讓你產生了舒適的錯覺。

你以為你瞭解到的東西很多,實際上資訊繭房並沒有那麼充實,資訊繭房中看似營養豐富,實際上營養極不均衡,這不過是將一群有共同興趣愛好、共同立場的人聚合在一起,你們的日常討論、互動也會不斷強化現有的立場和觀點,從而進一步強化“繭房”效應。

就像是上面舉的坐井觀天的例子一樣,長時間接觸這樣的資訊繭房,會讓你的思維固化,被別人甩出一大截。

資訊繭房通俗解釋2

資訊繭房是指人們關注的資訊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由於資訊科技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間和任何領域的巨量知識,一些人還可能進一步逃避社會中的種種矛盾,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在社群內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時,社群之間的溝通並不見得一定會比資訊匱乏的時代更加順暢和有效。

資訊繭房通俗解釋 第2張
  

預防

在防止網路繭房的對策方面,桑斯坦把希望寄託在政府監管上。通過政府積極的監管,讓各類資訊能夠更均勻地傳播,讓受眾能夠接觸到更廣泛的有用資訊,有效的規避不良思想的傳播,促使人們瞭解到社會的更多真實情況,對減輕極化和片面思想有很大的作用。

對於一些極端破壞性網站、極端思想人士的資訊傳播,政府要發揮監管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研究的問題應該是政府如何管制。將這一思想運用於高校公共網路平臺,則意味著高校方面要積極承擔起網路監管的責任。

高校必須要對校園網的'網路平臺進行規範,密切關注校園網路平臺的輿論走向,有效遮蔽一些不良資訊和極端偏激資訊,通過積極有效的監管,實現校園網路的資訊保安化、文明化。

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求高校在對校園輿論的敏感度上有新的標準,即對一般性的言論不要過度的干涉,允許有不同意見的聲音存在。如果高校在管理中把握不好尺度,對校園網路輿論妄加干涉,甚至自己製造輿論導向,這無疑是在製作一間更大的資訊繭房,這將非常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反感。

資訊繭房通俗解釋3

資訊繭房的成因

由桑斯坦對資訊繭房的最初定義來看,資訊繭房實質上來源於人們的選擇性心理。

“選擇性心理”這一現象在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等人關於1940年美國大選的研究中便已經被提出來了,他們發現人們原有的政治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媒介接觸行為,受眾更傾向於接觸那些與自己原有立場、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選擇性接觸的結果不是導致原有態度的改變,而有可能是強化原有態度。

後來的傳播學者,將受眾的選擇性心理分為選擇性接觸(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等幾個層面,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證明了選擇性心理的存在。因此,選擇性心理導致的資訊繭房是客觀存在的。

1、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首先,傳統媒體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的轉型。其次,“言論自由”理論盛行。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國法律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微信、微博等平臺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大眾的資訊需求。大眾可以在這些平臺上肆意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需要經過深思熟慮,進入了彌爾頓的“觀點公開的市場”階段。最後,新媒體屬於新興行業,大量新媒體平臺的產生。

資訊繭房通俗解釋 第3張
  

2、使用者選擇性接觸的心態。

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升,為傳媒業資訊傳播創造了發展的空間。擁有龐大粉絲群的網媒擁有輿論的主導權,網際網路使用者參與現實事件的案例不勝列舉。使用者選擇性地接受心態自然過濾了很多重要的資訊,新媒體引導下的觀念有時並非真實的,加速了“資訊繭房”的形成。

3、大資料新型資訊傳輸方式。

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由以往的單一性向多元性轉變。在以大眾為主體的現代社會,免費資訊已經成為行業的主流,為了獲取更多的點選量和瀏覽量,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衍生出了一系列通過分析使用者偏好,進行新聞定向、定量的高效推送方式,也就是所謂的演算法推薦系統,加劇了“資訊繭房”的形成。

資訊繭房的危害

1、資訊繭房直接帶來了網路群體的'極化。

在網際網路上,群體是分化類聚的,資訊繭房使得群體內成員沉浸在自己觀點的“蠶繭”中,拒絕接收其他人的合理看法。生活在“資訊繭房”中的人們會面臨資訊的單一化,接觸的都是自己認同的事物,易產生狹隘、盲目自信等不良心理,甚至會演化出一些極端行為。

2、社會黏性逐漸削弱。

網路技術的賦權使得人們作為資訊消費者的角色被無限放大,公民只關注自己所喜愛的資訊。在對媒介和資訊的自我選擇中,每個人都在閱讀“我的日報”,而不接觸到自己不喜歡或與自己觀點不同的內容。從而使傳統大眾傳媒的社會整合功能日益消散,在很多方面,它會降低而非增加個人自由,也會造成高度的社會分裂,讓個人和團體更難相互瞭解。

3、受眾的隱形言論自由被剝奪。

理論上,網路交流主體可以自由地釋出各種資訊,但是事實上,往往只有少數網路精英的的資訊能夠進入公眾視野,少數精英對資訊的壟斷到導致了多數人話語權的喪失。雖然實現了網路交往的平等,但是加劇裡話語權的不平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