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

本文已影響1.97K人 

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一些提現軟體提供所謂的產品服務是虛假的,違反廣告法規定,構成虛假宣傳,工商主管部門可以對其進行監管,作出相應處罰,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

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1

刷視訊、看新聞、聽歌都能輕鬆賺錢!這些年,可能很多網友都聽說過類似的App營銷套路。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日前,有媒體調查發現,像“點點猜歌”這類號稱“答題賺錢”“猜歌賺錢”的軟體,往往打出“輕輕鬆鬆賺錢”“新人下載即可獲得大額紅包”“提現到賬無門檻”等廣告語,吸引人們下載App答題、做任務。不少人花費了大量時間,最終根本無法提現,或僅能提現幾元錢甚至幾毛錢。

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

某個App告訴你,只要下載或按要求做任務就能輕鬆賺錢,聽起來確實讓人心動。然而,不管是這次媒體揭露的“猜歌賺錢”App,還是此前已被廣泛吐槽的類似營銷套路,它們都不過是徹頭徹尾的幌子。說到底,這類App不過是利用最低的成本把營銷效應做到了極致,僅靠一個“提現”的噱頭就捆綁大量使用者長時間投入,為平臺賺取流量,或是讓你心甘情願地交出個人資訊。

對此,有專家建議,一些提現軟體提供所謂的產品服務是虛假的,違反廣告法規定,構成虛假宣傳,工商主管部門可以對其進行監管,作出相應處罰;針對屢遭投訴的提現軟體,平臺應採取相應措施,查證屬實可進行下架處理。這些辦法在理論上當然可行,但執法資源如何保障、平臺動力如何解決,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值得辨析的角度——為何這類赤裸裸的套路營銷一直不缺乏擁躉?對於多數具備判斷力的網友來說,這類套路都不太可能奏效,因為從常識角度就可以判斷其不靠譜。然而,這類App往往精準“圍獵”老年人群體。因為參與這種“賺錢”,除了願意相信,還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得有時間,老年群體的特點符合這個目標設定。這也直接反映出,培育和提升當代老年人的網路素養依然任重道遠。

近幾年,為解決老年人上網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和騙局,相關部門推動了網站和App的適老化改造,比如適老版App中嚴禁出現廣告內容及外掛,不能隨意出現廣告或臨時性的廣告彈窗。這是從外部淨化老年人的上網環境,與此同時,提升老年網民的素養,幫助他們建立更多的`辨別力、判斷力,同樣是繞不開的一環。刷視訊猜歌賺錢的套路最容易讓老年人“中招”,很大原因還是由於老年人對於網際網路的複雜性以及營銷套路瞭解不夠。對此,作為子女應該有意識地增強科普,一些社群為老年人開展智慧手機培訓活動,也可予以針對性的指導。

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 第2張

當然,很多套路不只是針對老年人。“提現”類App的屢試不爽,關鍵在於它精準地投合了部分網民的素養缺陷。之前有人調侃,“上網後人的智商會下降”,這樣的說法當然存在爭議,但進入網路空間,我們對世界複雜性的認知、對風險的防範意識降低,確實值得警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類常識在現實中很多人都能清醒認知,一旦進入網路環境,就很容易被拋諸腦後。

眼下,網際網路對現實生活的介入程度越來越深,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習慣了拿網路上習得的資訊、經驗來指導現實,但大量並不高深的網路套路很容易得逞。其實,我們更需要以現實的經驗和常識來指導上網行為。這麼說可能顯得飄渺,但不能否認的是,越是面對一個複雜、光怪陸離的世界——無論是網路,還是現實,越是需要尊重常識。這樣,我們可以少交很多“智商稅”。

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2

行政部門監管處罰

情節嚴重或構犯罪

8月30日,新浪黑貓消費者服務平臺官方微博“黑貓投訴”釋出資訊顯示,平臺上與“提現”相關的投訴有近20萬單。

北京韜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段英子直言:“如果提現軟體宣傳的提現條件引發使用者誤解從而引導其下載,而這款軟體在實際使用時卻無法實現提現功能,則可能涉嫌虛假宣傳或者虛假廣告。”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指出,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效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使用者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違反者,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屬於釋出虛假廣告的,依照廣告法的規定處罰。

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 第3張

“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誘導分享、誘導下載以及虛假宣傳等作為商家的營銷手段,如果是隱瞞真實情況,欺騙消費者,或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權益受損的,可向服務者要求賠償。”鄭寧說。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分析說,從廣告法角度來講,一些提現軟體提供所謂的產品服務是虛假的,違反廣告法規定,構成虛假宣傳,工商主管部門可以對其進行監管,進行相應處罰;從合同法來講,虛假宣傳的內容若構成合同條款,且商家不以履行合同而以欺詐為目的,則可能構成合同欺詐,消費者既可以主張其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賠償損失;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來講,虛假宣傳欺詐構成侵犯消費者知情權,部分可能構成侵犯消費者的選擇權,消費者可以起訴;從刑法角度來講,若構成合同欺詐,其中不以履行合同為目的,單純誘騙消費者的情況,嚴重者可能構成刑法上的合同詐騙,可追究刑事責任。

針對手機應用市場中一些軟體以“提現”為噱頭,欺騙消費者,為軟體引流的現象,鄭寧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該類違法情形眾多,相關部門執法力度不夠;二是該類違法行為成本低、收益高,利益驅動使得這種現象難以管制杜絕。

採訪中,不少使用者提出疑問:對於這類提現軟體,手機應用市場平臺難道沒有監管責任嗎?

對此,劉德良表示,從法律上來講,通常情況下平臺沒有主動監管的義務,但是針對屢遭投訴的提現軟體,平臺應採取相應措施,查證屬實則可採取要求被投訴軟體下架、限制被投訴軟體進入應用市場等措施。若針對屢遭使用者投訴的軟體,平臺拒不履職,則需承擔相應責任。

哪些是提現軟體圈套 第4張

同時,劉德良說,從機構監管層面來看,無論是工商監管、廣告執法機關監管還是平臺內部監管,面對提現軟體換“馬甲”反覆上架的情況,都存在監管難度較大的問題。若想根除這種現象,刑法介入是有必要的。儘管對於單個使用者來講,提現軟體涉嫌詐騙的金額不多,但涉嫌詐騙的人數眾多,也可能構成合同法上的詐騙。一旦構成詐騙,公安機關介入,將其作為刑事案件處理,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可能是最有震懾作用和最終的手段。

鄭寧提醒,在魚目混珠的手機應用市場中,針對提現軟體虛假宣傳、誘導下載的現象,在有關部門加強規範整治的同時,廣大消費者也應擦亮雙眼。要規避“天上掉餡餅”的心理,面對誘惑冷靜分析,謹防掉入虛假宣傳的陷阱,以免浪費時間為不良軟體貢獻流量。遇到侵權行為時,消費者應該勇敢地通過12315等平臺積極維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