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

本文已影響1.52W人 

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上難免會用上打罵恐嚇的方式,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打了孩子以後,孩子會在心裡默默的記住,下面看看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

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1

一、孩子們對父母的愛也是沒有條件的

孩子們經常會依賴父母,這是他們身體的本能反應,這種反應會在他們產生矛盾的時候加入,就像孩子們在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以後,內心可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心理,但是他們還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愛,有些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尋求別人的庇護,這是非常經典的一種缺愛的現象。

二、孩子的本能是尋求安全感

孩子們在沒有降生以前,其實這種關係在他們的母體中就已經形成了,他們可能會經常抓住自己的臍帶來尋求安全感,在他們降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再遇到自己不會處理的事情後,本能的尋求父母的保護,特別是尋求母親的保護。

這是作為孩子的一種感情的自然流露,就算家長因為孩子犯錯而對他採取了嚴格的批評措施,雖然當時孩子們會非常的傷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還是想要親近母親,投入母親的懷抱。

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

三、孩子們可能會對懲罰產生免疫力

每個家庭都有他們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他們對待孩子們犯錯誤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有些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心頭肉,嚴重報認為犯了錯誤,只要改正就沒有關係,有些父母在孩子們做錯事以後,一定要對他進行一頓嚴厲的批評,認為只有打了以後才能使他們長記性。

其實在這種家庭裡面生活下來的孩子,對於捱打這件事情可能會看得非常的平淡,同時他們可能會在心理安慰自己父母這樣嚴格的要求自己,也是對自己好。

作為家長要有一顆平常的心來看待自己的孩子,既不能對他們抱有過高的期望,也不能把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撒洩到孩子的身上,給孩子買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孩子們在出生以後對父母的愛可能都是沒有任何目的的,家長們也要做到如此,有時候關心可能比懲罰更有作用。

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2

經常打罵孩子孩子長大了會記仇嗎

一、使孩子產生自卑感。

爸爸媽媽經常打罵孩子,再加上一些貶低性的語言,比如:“你就是不如xx家孩子……”之類的話,這麼說起不到任何效果,只能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使孩子自暴自棄併產生自卑感。本來孩子能做好的事情,卻故意不去做甚至去破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事畏手畏腳,膽小怕事,自卑感特別強烈。

二、使孩子產生恐懼心裡。

這裡要鄭重的提醒家長,3歲之前的孩子絕對不能打,3歲前的小朋友對很多事情都處於懵懂的狀態,他的神經尚未發育完善,打罵恐嚇已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使孩子精神極度緊張,恐懼,重者會引發精神方面的疾病。

三、使孩子產生被遺棄感。

父母經常打罵恐嚇孩子,並經常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等這樣的話語,家長只是嚇唬孩子的話語,但是孩子卻會信以為真,會使他們長期處於一種緊張恐懼的心裡,有隨時都會被父母遺棄的感覺。這樣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抑鬱。

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 第2張

四、使孩子產生叛逆心裡。

有一些孩子性格非常倔犟,父母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讓他幹什麼偏不幹,愛頂嘴,打在身上也不屈服,這個“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打出來的,父母越是對他動武,他就越是要用犟的方式來與你對抗,叛逆心理特別強烈。有些家長認為你不聽話,我就要把你打改,殊不知孩子的這種“犟”你越打越嚴重。

五、使孩子產生記仇的心理。

經常打罵孩子,小一點的孩子一般不會產生仇恨心裡,大一些的孩子都十幾歲瞭如果還經常被打,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在心裡上對父母漸漸的疏遠,甚至會發展為仇恨。

很多小時候被經常打罵的孩子,成年後都會選擇遠離這個家庭,這不是個例,值得父母反思。孩子在幼年時期犯錯,很多父母都能做到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道理我們不想講了,不如用打來的省事,真的是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好管了,還是我們家長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沒耐心,不願再對孩子講道理了。

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3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但個體的差異性需要我們動腦筋去尋找適合而有效的方法。

2、通常過多的說教與訓斥會帶來子女的心煩和欺騙,家長應當給孩子多一些獨立與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引導、鼓勵和溝通來實現家庭教育的目標。引導、鼓勵和溝通是一般孩子較為容易接受的方法。

3、引導就是用演示或說明的辦法,把事情的各個方面儘可能展現給孩子,供孩子自己作出判斷和選擇。一是家長可以利用人、物、行、報刊、電視、網路的內容的指向暗示孩子應該朝著一個什麼方向去努力,比如家長可以把自己的各種獎勵證書及時讓孩子看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證書的意義。

二是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小孩已知的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奧運會等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向孩子說明其中包含的堅強與拼搏精神。三是通過父母的表率作用讓孩子從中去模仿和學習。父母的作風、興趣、愛好、習慣等個性特徵都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有的父母甚至成為孩子終生效仿的榜樣。

打了三歲的兒子他會不會記仇 第3張

4、鼓勵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以賞識孩子行為的態度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家長平常一個讚許的眼神和鼓勵的話語很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特別是對增強孩子自信心相當重要。家長在運用鼓勵時要注意及時、多樣和適度,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鼓勵及時就是在孩子取得進步時馬上給予肯定和讚賞。

鼓勵多樣就是要採取多種形式,如眼神、語言、物質等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達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肯定。鼓勵適度就是要準確把握表揚的尺度,實事求是。當然,必要的批評甚至懲罰(不是體罰)也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鼓勵還是批評,家長都要記住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5、溝通就是家長與孩子相互交流觀點和看法,尋求共識,消除隔閡,謀求一致。隨著孩子的知識豐富和理解能力的增強,溝通方式便顯得越來越重要。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雙向溝通、平等溝通和溝通時機。

雙向溝通就是要防止單邊說教,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允許孩子表達其意見,當認同孩子的觀點時要明確迴應,切記溝通是相互的。平等溝通就是要通過講道理而不是訓斥的語氣來交流,徹底轉換自己的角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虛心向孩子學習。把握溝通時機是溝通成效的關鍵,一般宜選擇孩子特別高興或犯錯內疚時進行溝通交流。

6、引導、鼓勵和溝通實質上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理念和方法。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不是一無所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對那些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