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武術奪兇器擒敵戰術

本文已影響6.81K人 

練習武術奪兇器擒敵戰術,奪兇器擒敵是我將持兇器之敵制服的過程,一些比較特殊的職業比如警察是需要進行這個練習的,要先保護自己,下面就來教大家練習武術奪兇器擒敵戰術

練習武術奪兇器擒敵戰術1

一、奪兇器擒敵戰術

(一)攻其要害,一招制敵。儘可能使用就便物體或運用徒手技法攻敵要害,力爭一招使敵喪失攻擊能力。

(二)避其鋒芒,以快擊敵。控制好距離,要以剛好避開敵攻擊鋒芒,又能迅速進身攻擊的距離爲宜。

練習武術奪兇器擒敵戰術

(三)注重平衡,攻防自如。注意力高度集中,身體保持平衡,上下協調,確保進退和攻防自如。

(四)巧妙周旋,以智取勝。充分利用地物和其它物體與敵周旋,注意閃躲,遇有戰機,快速進身,以迅猛、果敢、有力的動作制敵。

二、夾臂奪匕首

動作過程:閃身夾臂-後撤壓肘-折腕奪匕首。

動作要領:敵我對峙,敵持匕首猛力向我胸口直刺,我左橫移步閃身的同時,用左臂前擋敵肘關節上端,右手順勢抓住敵右手腕;我右腳後撤

同時身體右下旋壓,以我左大臂壓敵肘關節,將敵面朝下摔倒;隨後,我左手下壓其肘關節上端,右手摺腕奪匕首制敵。

要求:閃身推擋準,撤步下壓快,折腕奪器狠。

注意事項:操練者壓肘用力不得過猛;配手在操練者旋壓時應前倒。

三、卷腕奪菜刀

動作過程:閃身抵臂-折腕下壓-奪刀制敵。

動作要領:敵我對峙,敵持菜刀向我頭部猛劈,我左前閃身的同時,隨即近身以左小臂抵住敵大臂(圖4);隨後,右手抓敵手腕,左手移抓敵手腕,兩手攜力卷折下壓敵腕迫敵後倒;隨後,左手摺腕、右手奪刀制敵。

要求:閃身推抓快、準,卷折狠。

注意事項:操練者卷折手腕不得用力過猛;配手在操練者卷折手腕時應順勢後倒。此外,欲瞭解少兒練習武術

增強抵抗和免疫能力

身體的強壯、體型的好壞,是一個人健美與否的重要標誌。決定體型的兩個因素是骨骼和肌肉。其中骨骼是體型的基礎,構成人體內部的支架;肌肉則好比一件外衣,肌肉豐滿,體型就美。

儘管骨骼的長短、粗細主要取決於先天遺傳,但肌肉是否豐滿,要靠後天來塑造。最好是通過鍛鍊,來發展全身的.肌肉力量。

從武術運動特點來看,要達到這一目的,是完全可能的。例如:長拳類項目,多數動作由大肌肉羣來參加活動,其幅度開闊,關節活動範圍較大,因此能發展全身的肌肉力量、關節的靈活性、彈性以及脊柱柔韌性。

而南拳,拳勢剛烈,步法穩固,常鼓勁促使肌肉隆起,以發聲吐氣而助長髮力,所以練習南拳的人,其身體肌肉格外發達。在武術套路中即使是柔和緩慢的太極拳,也因其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

經過反覆地纏繞旋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一張一弛能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並增強收縮的能力。

武術運動流派很多,拳種更多,但總體來講,任何拳種都具有一定的健身價值。身體瘦小的人,只要身體健康都可選擇自己喜歡、有興趣的項目加以鍛鍊。例如長拳、少林拳、八卦掌、太極拳等

但要針對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加以選擇。年輕人可選擇較爲激烈的項目,如長拳、少林拳、八極拳、通臂拳等,老年人應選擇較爲柔緩的項目,如太極拳、八卦掌、太極劍等。

另外,根據具體情況也可以增加一些輔助性的身體訓練,如長跑、打沙包、舉槓鈴等來增加肌肉力量。只要確定了鍛鍊項目或拳種,就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你就會有一個強壯的體魄。

練習武術奪兇器擒敵戰術2

流傳數千年的中國武術,今天正面臨存亡絕續的關頭;內憂不靖,外患益烈,世人隻日見它化爲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見!中國有句老話:“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分肯定了習文修武的功效。

初則可以啓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則殺賊平亂,保護鄉里,大則安邦定國,造福千萬黎民。這纔是中國五千年來,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終極目的。

然而,試問今天的武術,成了個什麼樣子啦?雖然我不能日夜憂憤,亦不願在此肆意抨擊,但我不能過於緘默。試看現在海內外流行的武術,粗,俗,鄙,淺,舞,樣板,而在充斥整個武術園地,以假亂真

魚目混珠的情況下能不使人憂心嗎?目前科技日益昌明,武術在農業社會裏,和現代社會裏,其意義功能自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煉身心最好的途徑,能夠使一個人化弱爲強,進而入道,得道。

這種修煉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處身那個朝代,那種社會裏,都是渴望需要的。事實上,修煉武術有成就的前輩們,都能體悟到:要想得道,從“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實而有效的道路。

這就是爲何古代如此重視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數百年來,中國不但貶低而拋棄了“武”的修煉,連帶“文”的方面,也淪落爲虛妄,不切實際的浮文飾詞了,這不是很可悲的嗎?

練習武術奪兇器擒敵戰術 第2張

明朝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影響了當世。其傳習錄中,他一再強調“靜”的功夫,認爲做學問,敦品行,要從定心做起;而“致靜”是對付心猿意馬的最佳鍼砭。他得力於此,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絕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術修煉中,“定,靜”是一個最基本而又始終一貫的要求。在四書《大學》中,就開宗明義地主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然而,在當今一般文士,對於止、定、靜的功夫從何做起?裏頭的境界是什麼?

恐怕十之八九不見得就明白。如此這般讀《大學》一書,則它是它,你是你。書中義理何嘗有半分入你腦中,引起變化?

古人讀書講究外,還要;這步工夫有幾個讀書人做得到?宋、明以來,玄理、八股的腐儒多如過江之鯽,恐怕就是犯了這個毛病吧!

從武術的入門修煉上看,做老師的教弟子,一開始即先練定式站樁,求的就是個止、定的工夫;在這定樁中,進一步要學生儘量放鬆,並且要鬆透,不可有一絲一毫的緊張,所求的便是個定中有的工夫。

待日久功深,定靜有常,則漸漸在變化中能安;能安能靜,才談得上二字,才能慮,才能得。

因此,在行家眼裏,《大學》中的工夫,絕不是一些知識的空話,而是早晚實際修煉的。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後,做老師的就要求學生在招式運動上

氣勁變化中,必須刻刻求安靜,這叫。前頭定、靜樁步中,腦子雖然無思安靜,卻是要求氣機之,這叫。古代導引術以意領氣,行遍身軀,也是一種修煉的法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