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節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本文已影響2.79W人 

冬天的節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我們都知道一共有二十四個節氣,其中寒冷的冬天也會有不少節氣,那麼大家是否清楚冬天的節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想要了解更多的話,不妨接着往下看看吧!

冬天的節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冬天的節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1

1、立冬

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爲蜃。“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

2、小雪

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

3、大雪

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

4、冬至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雖晝漸長夜漸短,但短期內仍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少,故氣溫並沒有立即回升之勢。

5、小寒

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

6、大寒

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大寒之日雞使乳,又五日鷲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小寒大寒,冷成一團”的諺話,說明大寒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

冬天的節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2

立冬(11 月 7-8 日)

“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 “立” 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 “冬” 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冬”有終止、藏匿的意思,時序進入冬季,一切活動終止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因此稱之爲立冬,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爲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爲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二百二十五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下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立冬是個重要的日子,皇帝必須率領文武百官到北郊祭祀迎冬,在迎冬大典結束之後,回到皇宮立刻辦理因公殉職文臣武將的撫卹、賞賜及救濟等事宜。

立冬,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民間在立冬時節除了祭拜,普遍有 “補冬” 的習俗,以便攝取大量蛋白質和脂肪,抵禦寒冬。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搞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就是“立冬補冬,補嘴空”。

小雪(11 月 22-23 日)

立冬之後第十五天就是小雪,這是農曆十月的中氣。在小雪天裏,天空是灰暗的,大地是陰晦的,樹枝一片光禿,四周給人一種陰森森的感覺。天氣開始寒冷了,但還不太冷,天上飄着小雪花,因此稱之爲小雪。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爲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大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農諺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是說,在小雪天裏,地全凍成像冰塊一樣硬,過了十五天,到大雪時,則冷得連河水也全凍結了。另一首農諺又說:“小雪不種地,大雪不行船。”地凍河封了,當然無法種地行船。在小雪來時,最好開始飄雪,雪能把蝗蟲的卵凍死,這樣明年就不會有蝗災了。“瑞雪兆豐年”“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理由也在於此。

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南方地區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爲北面有秦嶺、大巴山作爲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華南 “冬暖” 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大多在五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是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 “千樹萬樹梨花開” 的迷人景色。由於華南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零攝氏度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

大雪(12 月 6-8 日)

大雪是農曆十一月的節氣,每當仲冬時,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整片大地被厚厚的白雪所覆蓋,因此稱之爲大雪。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爲三候:“一候鵑鷗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的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爲。“荔挺” 爲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達零下十攝氏度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零攝氏度以下,冬小麥已停止生長。江淮及以南地區的小麥、油菜仍在緩慢生長,要注意施好臘肥,爲安全越冬和來春生長打好基礎。華南、西南小麥進入分櫱期,應結合中耕施好分孽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溝排水。這時天氣雖冷,但貯藏的蔬菜和薯類要勤於檢查,適時通風,不可將窖封閉太死,以免升溫過高,溼度過大導致爛窖。在不受凍害的前提下應儘可能地保持較低的溫度。

人常說 “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證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爲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五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 的農諺。大雪以後天氣逐漸變冷,人們在屋裏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紛紛穿上冬裝,防止因受凍而出現凍瘡。

冬至(12 月 21-23 日)

冬至是農曆十一月的中氣,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南迴歸線上,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南半球則相反,晝最長,夜最短。此時,陰氣到達極點,而陽氣開始復生。這個節日又有冬節、亞歲、至節、履長節、長日、長至、日至、南至、如正、周正等等不同稱呼。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出的一個。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爲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角解;三候水泉動。” 傳說蛆圳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蛆 0 仍然蜷縮着身體。寨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爲 a 的角朝後生,所以爲陰,而冬至陽氣開始復生,a 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開始流動並且溫熱。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古時候有冬至獻鞋襪的孝行習俗,有公婆在堂的媳婦,在冬至一早,都必須把自己縫製好的鞋襪獻給二老,讓二老禦寒。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了好幾千年。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的說法。

小雪(11 月 22-23 日)

小寒是十二月的頭一個節氣,大寒則是十二月的中氣,小寒的十五天加上大寒的十五天共計三十天,這是農曆十二個月中最冷的一個月。小寒與大寒都非常寒冷,然而後者冷到了極點,因此稱之爲大寒,前者次之,所以稱之爲小寒。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爲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爲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都可以見到喜鵲,它們由於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 “雉始鴝” 的“鴝”爲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而鳴叫。

古時,南京人很重視小寒,但隨着時代的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些許痕跡。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加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 “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製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製一點,吃到春節前後。人們日常飲食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爲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薑羊肉湯。近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餚重現餐桌,再現了古時南京寒冬食俗。

大寒(1 月 19 日 - 21 日)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最後一個,因爲天氣比小寒還冷,所以稱作大寒。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爲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也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徵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在北方,有一句俗話:“大寒小寒,冷成一團。”意思是說,在小寒與大寒這兩個節氣間,氣溫最低,把這句話跟《數九歌》中 “三九凍死貓,四九凍死狗” 相互對照,發現日期不謀而合,通常,一年之中的最低溫,在小寒至大寒之間出現。從前的農人,都以大寒那一天的氣候來預測來年的收成情況,若吹着強烈的北風,天氣寒冷的話,就認定會豐收;若吹着南風,天氣溫暖的話,就認定是歉收的先兆,因此有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的諺語,另外,若那一天下雨的話,認爲來年必多西風,農田將受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節常常是在大寒節氣內。節日期間,哈爾濱冰燈晶瑩綺麗,廣州花市萬紫千紅,“天府” 紅梅鬥寒盛開。遼闊的祖國大地,氣象更新,人們將歡慶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