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本文已影響1.6W人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王文娟,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26年12月出生於浙江嵊縣,於8月6日零時25分去世,享年95歲。王文娟是越劇“王派藝術”創始人,她戲路寬廣,在不同時期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臺形象。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1

越劇表演藝術家、一代越劇宗師王文娟8月6日零時25分去世,享年95歲。王文娟演繹的越劇林妹妹曾是幾代人念念不忘的經典。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圖片來源:劇照

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嵊縣,原名王彩娟。越劇演員,工花旦,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

戲曲中的角色個性突出、形象鮮明,給很多觀衆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曾飾演《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春香傳》中的春香,《孟麗君》中的孟麗君,《追魚》中的鯉魚精,《西園記》中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楊開慧,《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

2017年榮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93歲的王文娟還又先後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以及“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稱號。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2

王文娟,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26年12月出生於浙江嵊縣。王文娟是越劇“王派藝術”創始人,她戲路寬廣,在不同時期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臺形象。在表演上善於描摹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素有“性格演員”之稱;其唱腔情真意切,運腔平緩委婉,深藏一種內在的力量。其飾演的代表作品和人物有:《追魚》中的鯉魚精、《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楊開慧、《西園記》中的王玉真、《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等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王文娟積極投入劇院體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當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4月,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10月26日,獲2019年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稱號 。

“臺上演戲要複雜些,臺下做人要簡單點。”這是越劇名家王文娟老師的人生信條。一如這個信念,舞臺上光芒四射的王文娟老師,臺下非常簡樸、謙和且真誠。回想2019年底,我們曾有幸走進王老師的家,又一次真實地接觸到越劇“女神”的日常一面。

耄耋之年的王老師依然年輕,笑靨如花,身板硬朗,體態輕盈。說話時,帶着鄉音的糯軟的語調,讓人聽着分外親切。說到興致處,那眉目傳神、顧盼生輝,特別有感染力。

而且王老師非常坦誠,爲了提醒我們說話聲音放大一些,她風趣地說:“我的耳朵已經打了八折。”爲了此次採訪,她前一天晚上特意用毛筆寫下她的思考。拿着三頁紙,她笑着對我們說,年紀大了,怕說着說着“跑題”。

她毫不忌諱地說自己只學到小學三年級,自稱 “天資平平”。那麼她是如何逆襲成越劇王派創始人、無數觀衆心中的越劇“女神”的呢?

她回答:無非是肯下一些純粹的“笨功夫”。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2張

在王老師家臥室的門口處,掛着一張很大的紙,是她用毛筆寫的“核心閱讀”,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優秀作品的指示,“寫在紙上,記在心上。每天走過都可以讀一讀”。王老師認真地說:“我們要努力創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三精’作品。這一點,過去、現在、將來都將永遠是文藝人不變的‘初心’,永遠的使命。越劇是草根文化,它的特性就是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所以我們要始終紮根人民羣衆,爲人民大衆服務。”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3張

王老師家沙發旁擺放着獎盃、榮譽證書,其中包括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獎盃和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屆榮譽委員證書走進王文娟老師的家,我們見識了她所謂的“笨功夫”,也明白了她人生信條中所謂的“簡單”,那也是一種“純粹”與“癡迷”。正如她所言:“如果算是僥倖有所成就的話,只不過是這一輩子沒有太多雜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戲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過是在人生道路面臨選擇時,始終遵循內心的聲音。”

回顧王文娟老師的一生,她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作爲一名人民的文藝工作者,是如何把藝術人生與家國命運、時代責任緊密相連的。

少年歲月

1926年,王文娟出生於浙江省嵊縣一個詩禮之家。從小是個戲迷。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4張

外婆家所在的後山鎮是一個有四五百戶人家的大鄉鎮,當時,女子越劇第一代演員施銀花、屠杏花、趙瑞花、沈興妹等已經唱紅,被請到後山鎮來演“的篤戲”。她們坐着轎子,風頭十足。每逢戲班有演出,外婆都要接母親回去看戲,母親也總是會抱上我一起去。從抱在懷裏到坐在母親膝上,再到自己爬到高凳上看戲,我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戲迷。

學藝生涯

1938年,12歲的.小王文娟來到上海,跟隨表姐竺素娥學戲。小小年紀就背井離鄉,那時的王文娟沉默寡言,很少玩樂,被同伴們戲稱爲“小老太婆”。王文娟不管這些,一心學戲,不論是學戲時的練功,還是之後的跑龍套,都異常刻苦。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5張

我在練功上不敢有絲毫懈怠,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爭氣,把戲學好。同伴小姐妹外出遊玩時,我常獨自留在後臺琢磨劇情唱詞,戲散場後,別人忙着卸妝,我卻帶妝上臺走臺步,練甩髮、跪行。

醉心舞臺

1942年歇夏時起,王文娟學藝滿師,開始以“小竺素娥”的藝名組班演出。1945年8月,王文娟第一次正式挑“大梁”,當時同孚戲院邀請她作爲頭肩花旦,與邢月芳合作演出。從一個六肩花旦飛昇到頭肩,進步可謂神速,但其實在此之前王文娟已在舞臺上摸爬滾打了六七年。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6張

王文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劇照關注度不斷上升,隨之而來的壓力也更大了,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的,早上練唱練功,下午和晚上兩場演出,日夜兩場之間排新戲,演完夜場去電臺做宣傳,回家後還要讀劇本至深夜。

新的時代

1948年,應徐玉蘭的邀請,王文娟加入玉蘭劇團,積極投入戲曲改革的浪潮中。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7張

第三次文代會期間,王文娟與梅蘭芳、常香玉合影對於每天來看戲的觀衆,只有保持劇目的豐富多樣纔有吸引力。編導善於爲演員“量身寫戲”,選擇題材時,他們考慮的不僅是劇情,還有演員的特長、時事的呼應以及觀衆的喜好等因素。我一直認爲,一個劇團的獨特藝術個性和風格,纔是立足市場的根本所在。

熱血青年

解放初期,王文娟積極要求排演解放區的進步戲,成功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演出了《兄妹上街》《巾幗英雄》等劇。她還參加了藝術界捐飛機的義演,是一個熱情高漲的熱血青年。1952年,王文娟參加了總政文工團,1953年4月和姐妹們響應黨的號召報名參加抗美援朝,冒着生命危險在前線爲戰士們演出。演《梁祝》時,演到“英臺哭靈”,敵機炸斷了電線,戰士們打着手電筒爲演員照明。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8張

1953年王文娟作爲總政越劇隊演員到朝鮮慰問演出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9張

戰地姐妹花在朝鮮合影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0張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1張

在前線,王文娟和徐玉蘭獲得了二等功和朝鮮三級勳章

1953年4月到年底,我在朝鮮生活了八個多月。八個月的時光不算長,八個月得到的鍛鍊和提高,卻叫我一生難忘!那時對於生死的確沒有考慮太多,在那個激情年代裏,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內心的榮耀感,沖淡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段經歷對我來講終身難忘,讓我懂得了人爲什麼活着、怎樣活着纔是有意義有價值的。經歷過戰場硝煙,解放後參加了學習班後,學戲演戲的動機不再是單純爲了給“小家”賺錢,而是爲人民大衆這個“大家”服務。

紅樓情緣

1958年,與徐玉蘭合作的《紅樓夢》首演於共舞臺,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成爲了不朽經典。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上映,出現了萬人空巷的熱烈場面,王文娟飾演的林黛玉也是深入人心。爲了演好這個人物,王文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還立下 “演不好砍我頭”的“軍令狀”。演戲時,王文娟非常注重林黛玉複雜多層次的情感。爲了入戲,在後臺她都不太講話。演戲前三天,呆在家裏不出門,靜下心來看《紅樓夢》的書,看劇本。

在《焚稿》這場戲的表演處理上,要解決一個矛盾,即是一方面要表現出黛玉在病中形體的軟弱不堪,另一方面又要表現出她有起有伏而又一陣高於一陣的憤激情緒。遇到人物感情非常激動的地方,就不能因表現病態而妨害表現感情。在說白、唱詞的語氣運用上也是如此,在同時表現感情與病態時就必須兩者兼顧,不能兼顧時就不妨着重於感情的一面。

佳作不斷

“林妹妹”只是王文娟塑造的經典舞臺形象之一。晴雯、祝英臺、紅娘、武則天、鯉魚精、孟麗君、春香……這些性格迥異的人物也都是王文娟曾塑造過的角色。電影《追魚》裏的鯉魚精有大段打鬥,這對於幼功了得的王文娟而言不在話下。1958年,院團領導要求全院上下動手寫劇本,於是大膽的王文娟決定和副團長孟雲棣一起合作寫劇本武則天。劇本完成後,開始排演《則天皇帝》。嬌滴滴“林妹妹”立馬變身“霸氣女王”。王文娟塑造的女皇帝,沒有旦角的脂粉氣,敏銳灑脫、處事果斷。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2張

《追魚》中王文娟飾演的鯉魚精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3張

《則天皇帝》劇照,王文娟飾演武則天

我喜歡嘗試不同類型的角色,創作過程本身充滿了樂趣,對自己的表演也是一種突破。演員的表演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別人猜的。要讓觀衆看得懂,在不脫離人物思想感情的前提下用戲曲的手法誇張地表達出來。技巧和唱腔一樣,都應該是服務於人物的,脫離了人物,就成了純粹的炫技,再好再漂亮的技巧都應該捨去。

伉儷情深

1962年,王文娟與著名電影演員孫道臨喜結良緣。幾十年來,這對藝術夫妻伉儷情深,相濡以沫。兩人有過一次正式合作,是1996年拍戲曲電視劇《孟麗君》,道臨先生擔任這部戲的總導演,並參與劇本改編。那時兩人都已經是古稀之年。“我以70歲高齡扮演17歲的少女。每天凌晨就起來,化三小時的妝。拍攝時是夏天,在40多度的高溫下一拍就是五六個小時,裏外衣服都溼透了。因化妝緣故,中午不能吃飯,只能吸流汁充飢。”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4張

在王文娟老師家中的電視機櫃的一角,擺放着王老師與先生孫道臨的合影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5張

兩人合作戲曲電視劇《孟麗君》我們大多時候只能晚上在僻靜的馬路散散步,公衆場合也不可能去,像逛街、看電影、吃飯這樣的安排便很少有。每次兩人一直走到深夜,他送我回家,到了門口卻又不走,我說,那我送你,於是兩人折回到武康路,到了公寓門口,他說,還是我送你吧。就這樣繞着武康路,華山路、湖南路、淮海路兜兜轉轉,最終還是他送我回到家。這樣的“十八相送”,是我們戀愛時最常見的“保留節目”。

紅樓團長

能文能武能寫外,王文娟還是管理院團的“一把好手”。上世紀80年代,王文娟與徐玉蘭一起自建了改革性劇團——紅樓劇團,自負盈虧、藝術獨立、人事權獨立。她積極投身劇院體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6張

紅樓越劇團成立後,王文娟與學生們合影(1986年)很多人心裏苦悶,渴望改革,但又害怕失去現在擁有的,害怕失去安穩——但哪裏有舒舒服服的改革呢?只要自身努力進取,決策能夠尊重藝術,尊重市場,耐心培育市場,越劇依然會重新獲得生機和活力。有時候我們以爲自己是走在一條平穩大道上,但走到後面,沒路了;有時候呢,以爲自己走的是荒蕪小路,走到後來卻踏上了康莊大道。

王派藝術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王文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越劇“王派”藝術。在王文娟看來,越劇的希望和興旺,就是靠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因此她一直在指導學生,不管是對專業演員,還是業餘學生,她都要求很高,一絲不苟。她常說:“要成爲一個好演員,必須要多練功,多實踐。演員是比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都是工具,每個工具都是要訓練的。”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7張

2006年“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專場演出、2016年“千里共嬋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劇專場”

我認爲,唱腔設計與單純的音樂創作不同,應該以準確傳遞人物感情爲最高目的。而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最直指人心的唱腔往往來自簡潔樸實的處理。在表演上,我的最大體會就是,要講究表演的格調,處處爲塑造人物性格服務,演戲不能太滿,太滿時要學會精煉,空白多時則要學會填滿,要懂得疏與密的關係。

心繫越劇

即便年事已高,王文娟始終不斷學習、思考,心繫越劇、心繫舞臺。傳承經典的同時,王文娟認爲,還一定要注重創新發展,多創作有影響力的好的劇本好的作品。要承上啓下,出人、齣戲、出精品。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8張

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戲曲是傳承的藝術,是一代代人經過傳承積累下來的。像《梁祝》《盤夫索夫》《碧玉簪》等這些經典越劇劇目,都是經過我們的先輩、師長不斷磨鍊才保存下來的。我一直在想,我年紀大了,趁身體還能折騰,把藝術記錄下來,讓後輩借鑑。

一代越劇宗師“林妹妹”王文娟去世 第19張

王文娟老師,一路走好!

永遠懷念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