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

本文已影響2.15W人 

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血液與津液都是由水谷精氣所化生而來,全身組織中的津液進入脈中就成爲血液的組成部分,當血液跑出脈外時,則成爲津液,當津液跑出皮毛而成爲汗液,下面來看看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

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1

血汗,指血和汗的合稱,在漢語裏象徵辛勤的勞動,如血汗錢。表示付出很多努力得來的勞動成果,比喻來之不易。

下面,我從中醫角度,揭祕血與汗的奧祕。

血是什麼?

血,即血液。用現代生物學觀點看,是心臟與血管中流動的不透明的具有黏滯性的紅色液體。有營養組織、調節器官活動和防禦有害物質的功能。成年人血液約佔體重的十三分之一。

西醫對血的成份研究較多,指出其由血漿,血細胞和血小板構成,除了含有大量水分以外,還有無機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種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但西醫對血液的來源或本質研究似乎並不夠全面和精微,甚至於尚未完全搞清血液的來源,目前知道的是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由紅骨髓產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和脾臟產生。

顯然,西醫對血液的研究比較結構化,成份化,靜態化,純物化,這是現代解剖學的一個特點。所以倪海廈批駁了驗血報告的不足,指出"身體裏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

要由水來帶動血裏面的營養,到身體的關節組織末稍去, 如果水不夠、血的循環速度就會減緩,人就會感覺到身體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覺會打鼾,話都懶的講了,這就是爲什麼多眠睡。西醫只有驗血報告、沒有驗水報告,所以光看驗血報告不是很準。中醫如果看驗血報告來看病,也是不對的"。

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
  

那麼血液怎麼來的,它本質上是什麼?

中醫也認爲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但中醫的血與西醫所講的血不同,中醫認爲水谷精微和腎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礎。它們在脾胃、心、肺、腎等臟腑的'共同作用下,經過一系列氣化過程,而得以化生爲血液。如《靈樞·決氣》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這個汁,就是水谷之精。又如《諸病源候論·虛勞精血出候》說:“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也就是說,中醫認爲血並不是骨髓生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淋巴和脾生無粒白血細胞這麼簡單,是五臟六腑相互協調,推動水谷之精和腎精的生化而來。本質上水谷之精與血同源。

那麼問題就來了,血是怎麼由這些精華物質生化而成的?問對了,這就是西醫無法解釋也觀察不到的問題。《黃帝內經》營衛生會篇第十八早就指出血的生成最早與脾胃及水谷之精有關,如“中焦變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

還不明白?清代經方家唐宗海舉了個例子,他說婦人的乳汁是脾胃飲食所化,是中焦受氣所取之汁,也是水谷之精。婦人在哺乳其出乳汁的時候,就不會來大姨媽。就是因爲水谷之精從從乳而出,就不下行變血原原因。而斷乳之後。水谷之清的“汁”變化而赤,又變成下行而爲經血。唐宗海也由此推斷血即乳也。就在實踐中,最好的催乳法就是補血法。

顯然,內經所講的“中焦受氣取汁”是一個在非常關鍵的生化過程,中焦以脾胃爲本,名爲中土,受五臟六腑之氣,一髒弱而中氣弱,中氣弱側五臟六腑受累。而推動化血的“氣”必然是一種很重要動力,這種動力又是什麼?它又來自哪裏?

唐宗海認爲,人之一身,不外陰陽,而陰陽二字,就是水火。水因火而能化氣體,而水與水谷之精都是屬於陰陽中陰的一類物質,火是陽的一類物質,從這一點上講,水谷之精因火而能化血。所以從根本上講,氣血就是水火。而最爲關鍵的動力就是“火”,就是常常講的陽氣。

這個陽氣一方面來自於大自然,由人體鼻間吸入天陽,一方面來自於自身的心火,天陽從肺管引心火,在心肺運動下入於臍下,其火蒸動腎水化氣上騰,經中焦取汁生血(推動了脾胃肝心的運動而產生生化),經背部太陽經脈而使氣布護於外,上肺使肺產生呼吸,在這裏,氣血就因呼吸而與心陽會合,輸布全身。就這樣五臟六腑生生不息,循環不止,水谷之精就會源源不斷地生化成血。

由此看來,小量獻血確實是沒什麼大礙,但前提就是五臟六腑的功能要健全,能保證獻血後生化氣血這種循環能良好動作。也由此看出,中醫的鍼灸放血治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氣血的認識不足和辯證錯誤。

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 第2張
  

下面,來認識一下汗。

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謝的產物。《靈樞·五癃津液別》:“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素問·陰陽別論》:“陽加於陰謂之汗。”,但中醫還有種講法,叫血汗同源。難道出汗就是出血,出血就是出汗?咋聽起來挺可怕,那以後誰還敢大汗淋漓?豈不是等於把血就出沒了?

汗的主要成份是水,也包含有複雜的代謝物質。汗實際上是體內的津液所化,並不是水這麼單純,如果出汗就是出水,那麼就會有醫生建議你運動後適當飲用淡鹽水的建議了。所以大量出汗後,補水是一種最好的應急措施,但不是絕對完美。應該來講,出大汗後,就當補津液纔對。

汗實際上就是津液排出體外的化身,沒有體內的津液就沒有汗。津液與血液都源於水谷精微,且二者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轉化,所以講它們是同源的。從這一點講“血汗同源”還是很容易讓人理解。《黃帝內經》有“奪血者無汗”,《傷寒論》有“衄家不可發汗”和“亡血家不可發汗”之誡。也說明在臨牀實踐中證明了這一點。

前面說了,血的生化有賴於心火,中醫講“心主血分”因此津液的問題與心的強弱有很大關係,心陽弱火不足則氣布失常,津液失調,有的人表現出自汗現象,有的嚴重的還出現血汗,黃元御講陽脫證,就是嚴重的陽氣虛脫,陽氣隨着血汗突然外泄,一氣欲絕。可見,仲景所講的“亡血家不可發汗”就是防止陽脫的一個重要告誡。

正因爲血汗同源,漢語裏才形成了血汗一詞有更多的延伸意義,如“血汗錢”,代表的就是的付出的心血與汗水都是非常艱辛,因爲它們是同源的呀,都是身體的本錢。

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2

有的人在艾灸的過程中,往往會大汗淋漓,溼透牀單,艾灸一次出一次大汗,有許多顧客很顧慮,如此出汗身體是否會虛脫?會不會對身體有害

這種現象是艾灸改善體質、扶正祛邪、祛病療疾的效果反應,無需顧慮繼續施灸

隨着施灸的藥力不斷增強,排出的濁水、濁氣、廢血越來越多,臟腑逐漸恢復功能,許多顧客伴隨疲勞、頭暈、失眠、舊病復發、疼痛、上火、長痘、起泡、全身長紅疹、肌膚瘙癢、發燒、長時間類似感冒症狀、怕冷、全身浮腫、脾氣越來越急躁,等許多不舒服的難受症狀

這是艾灸之火力、藥力使隱藏在臟腑深處疾患,功拔到體表,但還沒有完全排出體外的表現症狀,是非常好的效果體現

正所謂《扁鵲新書》所說:“溫養陽氣,禁戒寒涼。以灼艾爲第一

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臟、脾臟、腎臟、心臟、肺臟,能溫通人體十二經絡,經絡通暢,氣血運行,病邪自然退去,身體康復如同反手掌一樣簡單

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 第3張
  

艾灸療法使人體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臟腑、血液和細胞裏的濁水,與汗蒸、桑拿、烤電、泡浴、運動…等發熱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

而汗蒸、桑拿、烤電、泡浴、運動…等發熱出的汗表層肌膚的汗水,這種汗出的太多會耗損人體的精、津、液和元氣,人體會虛脫

艾灸療法作用是,恢復並強大臟腑功能,此時佔據臟腑的病邪(濁水消耗人體血液,是上火、炎症的主因;濁氣消耗人體元氣,阻塞經脈,是腫瘤、肌瘤、結塊的主因)被強大的正氣趕出臟腑,排出體外,這就是顧客施灸時大汗淋漓的表現

另外,艾灸療法是先補充臟腑正氣,艾灸到一定時間和數量後,臟腑元氣充足,功能恢復,人體元氣和艾的純陽之火聯合作用,使體內病邪(濁水、濁氣)通過經絡、血管、關節、皮膚毛孔,使體內的病邪之氣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斷地排出

這就是施灸時許多顧客,特別是風溼,心腦血管,肝膽病,糖尿病、胃腸病、哮喘、肺病、腎病、婦科、男科、三高、腫瘤、貧血、虛寒體質、長期吃藥、激素藥…等慢性病的好轉反應。

艾灸培補元氣

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3

汗水中98%爲水分,其餘爲無機鹽、尿素尿酸等有機代謝廢物。人的身體中的重要成分——蛋白質的組成單位——氨基酸中含有氨基和氮素。它的代謝物以尿素爲主,主要通過尿排出。少部分通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尿酸本身不臭,但作爲有機物,是細菌的良好營養,在被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種異味(氨氣)。在腋下,腹股溝等地方,空氣不流通,容易滋生細菌。可能會產生臭味(氨氣)。另一種情況是吃了味道強烈的食物,如洋蔥,會使汗液有異味。服藥時,也有可能引起汗液發臭。

汗液分泌分爲主動和被動兩種。所謂被動出汗,是指因天氣悶熱、情緒煩躁而形成的出汗,這種出汗是人體通過水分蒸發將體內熱量帶走,以維持體溫在正常範圍內的生理活動。

汗水是從血液裏出來的嗎 第4張
  

與此相反,人體主動運動出汗,又稱主動出汗,它有利於保持人體內的溫度,散發熱量,作用與被動出汗相同,同時可以帶走人體因運動而產生的少量廢物。汗液的作用就是調節體溫,使人的機體細想起來,就像是一個精密的.機器。要不是汗流浹背,情況就不妙了。鍛鍊後,血液循環加快,體溫自然會上升,體溫也會下降,天氣寒冷時,汗腺和毛孔收縮,不再出汗,阻止體溫的散失。

出汗是身體的冷氣。根據中醫藥學的說法,夏天出汗是一種排毒,人的排毒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小便,另一種是出汗。出汗量最大的是排毒,一年四季只有夏天是可以自然排汗的,那就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利於經絡的平衡和免疫系統的健康。

若久留不出汗,時間久了,皮膚就無法呼吸,最終導致許多人體代謝系統紊亂,並將此種皮膚的排毒功能全部轉移到腎臟和肝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