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

本文已影響1.57W人 

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表達上比較含蓄的,所以可能就導致父母跟孩子的溝通上出現問題,很多人老覺得自己跟父母聊不來也合不來,隨便說個什麼就能吵起來,那麼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是什麼呢?

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1

兩人太過強勢

生活中總有強與弱,在一個家庭中也不例外,俗說:“一山容不得二虎”兩個太過強勢的人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總會相掐。如媽媽總喜歡乾式兒子私生活或工作,兒子必須聽她的。而兒子有自己的主見又不喜歡別人問東問西。這樣就衝突起來了。

性格相似

性格相似的人容易衝突。溝通起來也容易情緒激怒兩個都較直白。如一件小事媽媽和兒子一起早練,兒子遇到熟人在聊天回家後媽媽就說兒子懶衣服都沒溼。無論兒子怎說媽就認定他懶能合嗎?

媽媽愛嘮叨

媽媽認爲兒子再大都是孩子總愛嘮叨。兒子又不愛聽又忍受不了嘮叨。這樣就衝突了。我們家的婆婆總說自己兒子胖要少吃什麼都不讓吃。吃點就嘮叨一大堆旁人聽了都煩何況兒子能合嗎?

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

太自已爲是了

太自已爲是的人總讓人討厭。如媽媽總愛看養生堂,常逼着我們一起看,用呀吃啊都說我們不對。吃什麼不會腦血栓不會高血壓等等。太自已爲是了認爲自己是半個中醫。

太愛面子

面子每個人都愛但要分情況。不能打起臉來衝胖子。如送禮姨媽家女兒結婚,兒子明明沒答應就說兒子答應了送2000元紅包。逼得兒子是急跳。

受不得一點委屈

媽媽總認爲兒子就得孝順,就得聽自己的。可兒子成年了有自己主見想法。某一事不合說上一兩句就認爲自己受了委屈總嘮叨要回老家。搞得家是沒安寧。

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2

瞭解矛盾的根源

與母親關係不好肯定是有原因的,靜下心來想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與母親關係不好,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

反省

應該反省一下,出現問題的原因到底是因爲母親還是自己,要有客觀明確的自我認識,不能一切過錯歸結於母親。

直面問題

面對關係不好的事實不要逃避,積極面對,與母親多交流,

換位思考

母親的所作所爲肯定是有原因和道理的,要學會換位思考,多在母親的處境上思考,自己不能總是要求母親理解自己,自己也應該多付出。

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 第2張

拒絕對抗

關係不好的直接體現就是對抗,這種問題要避免出現。有問題就好好交流,出現問題就好好溝通,對抗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改變交流模式

平時與母親多互動,做一些有利於增進關係的事,比如一起做飯做家務 ,一起看電視節目等等,不能以激烈的方式和情緒進行無效交流,這樣關係只會越來越差。

總結

相信母親都是愛自己孩子的,關係不好只是交流方式出了問題,想要改善與母親的關係,一定要有耐心,母親畢竟是最親近的人,與母親之間沒有解不開的矛盾哦!

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3

1、 照顧性剝奪

母親的照顧性指的是對孩子溫暖的關注和身體情感的表達。在重男輕女或多子女的家庭,由於母親對孩子所持有的態度與受限的精力,孩子很有可能會有照顧性剝奪的經歷。

這會造成孩子很容易出現軀體化問題。因爲身體是我們最早的表達方式。當我們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時,身體會本能地表達。

所以成年人軀體形式障礙,很有可能與照顧性剝奪所引發的`情緒相關。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的女孩莉莉,婚後總是出現頭暈的毛病。經過多家醫院檢查,都未檢出異常。後被診斷爲:軀體形式障礙。

莉莉經過長程的心理諮詢後,才發現從小由於自己是女性,不被家人重視,經常被忽略。婚後爲了獲得老公的關注,就通過頭疼的病症,來讓老公更多的照顧自己。

2、 共情性剝奪

共情是指有人能夠理解你的內心情感,認同你的情緒感受,並對此做出迴應。

孩子的手被玩具劃了一道印子,被疼痛感嚇到的孩子,通過哭喊呼喚媽媽來到身邊,給與自己安慰。

有共情性的媽媽,會俯下身子,柔聲細語地安慰孩子,輕輕地拍孩子的背,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安定下來。

沒有共情性的媽媽,會不耐煩地呵斥孩子不要苦惱,甚至聽到了孩子的呼喚,也懶得現身。

那麼經歷共情性剝奪的孩子,會心智受損,自我價值感低下,也會非常渴望被認可。

這類人會非常理智化。在戀愛中會被稱爲“直男”。

女朋友:“我發燒到39度了”。跟男朋友說是想要獲得關心和安慰。

男朋友:“這麼高?!牛掰!”

女朋友:“我要你安慰我一下!傻子!”

男朋友:“多喝熱水。那今天你不舒服,我們就不見面了。我去打會遊戲。”

早年經歷共情性剝奪的孩子,很難發展出良好的共情力。

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 第3張

3、 保護性剝奪。

“保護性”是指爲孩子提供力量和引導,與孩子共同面對困境的能力。

父母本身是個軟弱無能的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也是容易被忽略,自我力量弱的人。在孩子需要父母幫助時,父母就會表現出無能爲力的樣子。

這類父母在孩子遭受校園霸凌的時候,會傾向於讓孩子躲着點,或反問孩子:“爲什麼那些人不欺負別人,偏偏欺負你?”

或是當孩子遭受到【性】侵或猥褻,求助於父母的時候,父母大多不相信孩子說的,或是選擇忽視。

如果你的媽媽,是一位自戀型的媽媽,那麼也會影響你們的關係。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什麼是不健康的自戀。

不健康自戀指的是一種嬰兒式的全能自戀。

這樣的人由於在內心深處認爲自己是沒有價值、不可愛和不值得被愛的,所以非常需要他人的評價來證實自己,同時又以自我爲中心。他們很自然地會把主觀想象當成現實,外在表現爲認爲自己無所不能、事事追求完美。

當年那句娛樂圈的名言:“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就是一句充滿自戀意味的金句。

所以自戀的人很難容忍他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意見,他們會認爲這是對自己的貶低和否認。

從精神分析角度來說,這也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即:將過錯都投射給他人,以此來避免自身受挫的感覺。

看上去似乎很“霸氣”,但內裏是很懼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就像職場上自戀型的領導,很容易制定出以下的規則:

在羣裏發消息,下屬必須在10分鐘之內回覆。

在朋友圈發的消息,下屬必須點贊並轉發。

一旦有下屬沒有按照要求做到,自戀型的上司就會找茬。因爲下屬的不順從,會讓上司很失落,隱約會認爲是自己人緣不好或社交表現差,所以下屬纔不買賬。

那麼當孩子在一位自戀控制型媽媽的養育下,會形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自戀控制型媽媽的慣用方式:道德綁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你好。

由於自戀型的媽媽內心深處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所以他們想要追求完美,對孩子高期待、高標準。另一方面又不斷貶低孩子,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媽媽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知與表現,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母愛的喪失。

從嬰兒的神經發展角度來看,不受歡迎的孩子(意外懷孕等不被家庭期待)和缺乏與母親(養育者)情感連接,會使嬰兒的大腦鏡像神經元發育受到影響。而鏡像神經元是理解或感受另一個人情緒能力的生理基礎。

所以,自戀的人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共情與換位思考。從系統家庭的視角來看,這就是一種代際傳遞。

自戀的媽媽對女兒造成的影響:孩子通過媽媽對自己的態度,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是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的。爲了取悅媽媽,孩子就會根據媽媽的情感需求,發展出虛假自體。

虛假自體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孩子長大後,會形成討好他人的人格基礎。她會對別人的需要非常敏感。認爲只有讓他人滿意,自己才能安心。這也表達了童年時的恐懼:如果自己不能討媽媽開心,自己就有可能被媽媽拋棄。

健康人格的媽媽,則會養育出“真實自體”的孩子。因爲媽媽會通過理解迴應孩子的渴望和需要,孩子不需要過度對媽媽的情緒敏感,並放棄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媽媽,取悅媽媽。這樣孩子的內在真實自我就能得以發展。

而自戀型的媽媽,只有在孩子迴應並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時,纔會去愛孩子。

所以這種母親給孩子的愛,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和母親合不來的原因 第4張

發展出“假自體”的孩子,本質上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爲要獲得媽媽的愛,需要非常費力,這種辛苦和無力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長大後,這種內心的自我評價就會向外投射,經常覺得身邊的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類人會在與他人打交道的時候,常採取討好,自我壓抑等方式,顯得誠惶誠恐,害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

從小這麼艱難的求生存,跟媽媽的關係自然也就很糾葛。

除了自戀型的媽媽外,情感混亂的媽媽,也會給孩子造成痛苦的經歷。

因爲媽媽情緒的混亂和不穩定,會導致孩子在關係裏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

情感穩定的媽媽,會成爲孩子的安全港。每當孩子需要情感支持的時候,就會飛奔回媽媽的懷裏,就能獲得媽媽溫暖的懷抱和充滿關切的詢問。

例如孩子在遊樂區中摔了一跤,爬起來就會找媽媽。媽媽就會安慰孩子。

但是情感混亂的媽媽,有時會耐心地安撫孩子,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有時卻會不耐煩地推開孩子,甚至責罵孩子給自己添麻煩。

這就會讓孩子感到很混亂,因爲他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跑向媽媽會獲得愛,或是被責罵。情感混亂的媽媽,有時爲孩子提供了安全港的功能,有時又成爲了孩子體驗危險的來源。所以孩子就會形成混亂型依戀。

這類孩子比較容易誤入歧途,尤其是在青春期。因爲媽媽的情感混亂,造成孩子長期處於警覺的狀態,缺乏媽媽的安撫又會使孩子變得混亂、好鬥。

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中,也容易受到同學的排斥和老師的批評。如果此時結交了不良社會青年,孩子就很容易被帶偏。

而其實,這些看來逞強鬥狠的青少年,表面上彷彿連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他們內心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的。他們核心的情緒體驗基本是恐懼和焦慮。

所以,當自己和暴力型同伴在一起時,那種“意氣風發”,能讓別人見到都躲着走的感覺,是爲了防禦心中的那種恐懼和焦慮感。

自然,此時媽媽再去哭天喊地地“找孩子”,試圖讓孩子懸崖勒馬,但孩子已經很難再回頭了。真到了這一步,需要家長、學校老師、社區工作人員與心理諮詢師,多方一起開展工作。

很多與媽媽的關係不良,癥結都在早年形成。並且有些媽媽自己也意識不到,因爲媽媽也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產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