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少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本文已影響2.93W人 

要少用兒語和寶寶說話嗎?每個年齡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其實家長朋友們容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犯一些錯誤,比如對孩子講話的方式。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要少用兒語和寶寶說話吧!

要少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要少用兒語和寶寶說話1

教寶寶學說話,別隻教“兒語”

嬰兒咿咿呀呀學語被稱爲兒語。這時,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便教起了諸如“汪汪”“咕 咚咕咚”之類的兒語。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符合孩子的特點,有助於孩子形象思維的開發,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其實,對於孩子來 說,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後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因此,爲了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家長在 教孩子學說話時,應注意將理性詞彙和感性詞彙相結合。

要多跟寶寶說話

1歲左右的寶寶聽覺能力就基本 形成了,在此期間,給零歲兒童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詞彙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剛出生的嬰兒,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衝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給寶寶餵奶時,都要和寶寶說話,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擡起頭”等等。也就是說盡可能的與孩子多說話,這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必不可少的`。

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裏。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並且完全明白成人說話的意思。

兒童語言發展是分爲幾個階段的,從單詞到多句,再到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教孩子學語時要根據孩子所處的階段採用正確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要少用兒語和寶寶說話2

兒語常見的幾個特點:

1.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兒語的特點不同,其語法、語義和語言內容所代表的認知難度比寶寶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稍稍偏高一些,因此,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2. 與成人交談的語言相比較,兒語的詞語和語法都比較簡單,重複性高,疊字多,便於寶寶重複、模仿,並理解、掌握和擴展

3. 語速較慢,語氣常常誇張,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便於孩子進行模仿和加工,從而有效帶動孩子語言的發展。但是,當寶寶掌握了主一謂一賓的句型後,應以自然對話的方式與孩子交談,語調和發音應儘量準確,重複一些重要的話和詞彙,應少用兒語。

爸爸媽媽用兒語跟寶寶交流,可以藉着這寶寶熟悉的方式更加有利於溝通,拉近與寶寶之間的距離。可是萬一寶寶習慣了用兒語來講話,那長大後就難以擺脫兒語,就會顯得比同齡孩子更幼嫩,這樣下來就聽起來不再有趣了。所以,爸爸媽媽在跟寶寶說話時要慎用兒語,還得花功夫糾正寶寶的兒語。

要少用兒語和寶寶說話3

父母學着用稚拙的兒語與幼兒交流,是想用孩子熟悉的方式與之溝通,從而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這種交流方式很容易與孩子親近,也表現出一種平等。但是,父母不應該過多使用兒語。因爲孩子是通過不斷接收外界信息逐漸成長的,父母常常使用兒語,遷就孩子的語言習慣,可能會阻斷孩子語言學習這一重要的成長通道。父母以成人的語言說話,就能正確反映孩子要學習的現實世界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和孩子一起外出,父母要把看到的一切用成人的規範語言告訴孩子。孩子長期接受規範語言的薰陶,將會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世界,從而促進思維的健康發展。

一旦孩子習慣了與用兒語來說話時,他們以後就很難擺脫兒語,稍長大些,還是用兒語來和同齡孩子說話時就顯得很幼稚,聽上去再也不覺得好玩了,這時候家長還要花上一定的時間來糾正孩子的兒語。因此,在與剛會說話的孩子交流時,千萬不能順着孩子用兒語來說話,更不能用兒語來教孩子,比如看見汽車過來了,不能對孩子說“看笛笛來了”,這是錯誤的。這時候大人要糾正並引導孩子來擺脫兒語,把規範的語言教給孩子,正確的應該教孩子這樣說“汽車,一輛紅色的汽車”,要強調你教給孩子的是“汽車”。以後看見汽車後,可以問孩子“這是什麼?”讓孩子告訴你這是汽車。相信在父母的正確教導下,隨着孩子語言能力的加強,兒語現象會成爲過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