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還束手無策

本文已影響3.03W人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還束手無策,解決問題、培養能力,是很多孩子的發展目標,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看完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還束手無策,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還束手無策1

你一定遇見過這樣的情況,本來抱着寶寶玩得好好的,寶寶突然就會啪啪的拍人家的臉。或者在家的時候一旦他的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他就會揚手打人。正所謂一言不合就打人,寶寶的臉說變就變。

讓人不解的是,寶寶不光是會發脾氣似的打,有時候高興、興奮了也會打。慘遭“娃手”的人從爸爸媽媽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蔓延到隔壁王大爺、樓下李奶奶。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還束手無策

1歲寶寶有攻擊性是正常現象

孩子9月齡左右的時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會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很願意使用。

1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爲是正常的現象,這種行爲是寶寶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

每個寶寶都會經歷這個時期,父母不必過於擔心。但是,如果父母不正確指導,寶寶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對於有攻擊性行爲的寶寶,只有瞭解他爲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階段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他很難解釋清楚自己的行爲。

弄清楚孩子爲什麼要打人

1、這是一種情緒表達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時,就會事事以自我爲中心,凡是不合意的、不喜歡的可能都會用“打”這種方式來表達拒絕。

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稍差,不能很好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別人沒有照他的意思去做,他的情緒不好,也可能會因此而有打人的舉動。

2、尋求家長的注意

孩子很乖的時候可能會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一旦犯錯家長往往就會馬上有所反饋,關注到他,因此,有時候孩子會有意用打人這種比較激烈的方式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3、被溺愛不懂分享

孩子被溺愛,想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沒有規則,不懂得分享,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就容易產生衝突。

還有寶寶打人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大人無意犯的'錯。看看寶媽有沒有中招的?

4、孩子被打時說鬧着玩

寶寶和小朋友玩耍時,被小姐姐跑過來在他臉上抓了一把,由於尷尬也不好意思生氣,媽媽在寶寶發楞沒回過神兒的時候告訴他:姐姐是你玩呢。

第一次面對別的孩子打人,家長做出了不正確的解釋,給孩子的認識添加了最原始的印記:打人是玩。

5、大人打招呼會拍肩膀

有些孩子想很友好地跟別人打招呼,想跟別人玩,但是不知道怎麼表示。大人們有時候打招呼就拍熟人的肩膀,寶寶模仿了,拍人家一下或打人家一下,他把這當成了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其實是大人給了錯誤示範啊。

6、爸爸和媽媽也打鬧

媽媽和爸爸也會在孩子面前打鬧,這是家庭教育的不良示範,孩子會覺得:打人是親暱是愛或者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

孩子如果對電視等媒體上的一些打人鏡頭覺得“好玩”“好奇”,也有可能去模仿。

7、家長不制止

當孩子開始打人的時候家長沒有嚴厲制止,有的甚至還覺得是孩子“長本事了”,無意中助長了孩子形成了打人的習慣。

如何應對寶寶打人呢?

知道了寶寶打人的原因,那爸爸媽媽如何幫助孩子改正愛打人的壞習慣呢?

1、擺正態度:不喜歡

當寶寶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度和做法相當重要。

小孩子打人的模樣可能會非常可愛,但是不管他有多可愛,家長都不要因此表現出欣賞的態度,也不要過分誇張地大喊大叫,因爲這樣會給孩子錯誤的信息,使他認爲打人的舉動讓爸爸媽媽很高興。

如果孩子有這種錯誤的認知,當他跟別人相處的時候,他也會更多地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對別人的喜愛。

因此,當孩子打人的時候,不管他多小,或者是顯得多麼可愛,都要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一種不受歡迎的行爲,他會傷害到別人,但是同時也不要過分大驚小怪,不要讓他更多地從負面體驗到這種“遊戲”的樂趣。

2、冷處理

如果孩子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可以故意不理睬他,讓他覺得很無趣。但是當他以正常的行爲來吸引父母注意的時候,就要及時給予他關注,這樣他就會從父母這樣的迴應中獲得一種經驗,他就會明白自己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才能真正獲得父母的注意。

可以直接把孩子放在地上,嚴肅而平和地告訴他:“爸爸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鐘,講明誰也不要抱孩子。

幾次以後,寶寶的攻擊性行爲就消減了。

3、及時制止,正確示範

在孩子出現打人的苗頭時,父母就要以堅決的態度制止,而不能向着他微笑或是表揚他有了“新本領”,以免誤導孩子。

比如父母可以緊緊抓住他的小手,用平靜而堅定的語氣告訴他,打人不好,會把人打疼,如果他想要得到某個東西,他可以跟人商量,徵得別人的同意;如果他想要別人去做什麼事情,他可以好好跟別人說,但是不能打人。

另外,反應快的家長可以設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當他剛舉起手時就和他做擊掌的動作,嘴裏可以有節奏地說“你拍一,我拍一”,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改了擡手打人的習慣,擡起手來,他的慣性就是要玩那個拍手遊戲!

同時,父母要給孩子示範如何用正常的方式表示友好,教寶寶親吻爸爸媽媽、輕輕撫摸爸爸媽媽,以表示對爸爸媽媽的愛。

給他講一些正面的小故事,例如,小朋友們都是好朋友,打人是不對的,如果打了小朋友,就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了。

若是哪次孩子被別人打疼了,讓孩子從自己的疼痛中親身體會到打人不好。這樣他以後就會注意不再去打人。

4、說服不見效,可以適當懲罰

孩子打人的時候,如果父母好言好語的勸說無濟於事,也千萬不要打他。

如果父母打他,他會更加迷惑,爲什麼爸爸媽媽可以打我,我就不能打別人呢?這樣,父母的教育反而起不到應該有的作用,還給孩子樹立一個不良的榜樣。

如果用說服的方法不見效時,可以進一步採用約束的方法。如一定時間內不理孩子,取消一次孩子喜歡的活動,當然不能採用打罵或是身體懲罰,總之要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被允許的。連續用這種約束法來強化,就能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

總之,如果發現孩子愛打人,爸爸媽媽們也先檢討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壞脾氣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是不是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反應給孩子造成了誤解,甚至是助長了壞習慣的養成?

即便孩子已經有愛打人的壞習慣,也不要動不動就責備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找出問題,用耐心和正確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爲習慣。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還束手無策2

4歲的飛飛是小區裏的“暴力王”,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總會主動攻擊別人。上了幼兒園之後變本加厲,根本無法和其他小朋友好好相處。

“好好的孩子怎麼就愛打人?長大後會不會有暴力傾向?”飛飛媽也覺得特別受挫,每次批評飛飛,孩子也承認了錯誤,可過不了幾天又犯了,實在令人頭疼。

實際上,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早在兩歲以前就已經出現。心理學研究表明,2歲左右的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對事物的佔有慾就會增強。然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出現推、拉、打人等行爲。這個階段孩子的攻擊行爲更側重於獲得某種好處,並不是故意要去攻擊他人。

等到了三四歲,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因爲大腦發育尚不成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面對超出自己應對能力的衝突時,也會擡手打人。還有些孩子是故意模仿他人或想引起關注導致的打人行爲。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還束手無策 第2張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該批評也批評了,該揍也揍了,孩子就是不理解、不聽話。因爲你的教育方式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誤區一:反覆說教

孩子打人後,很多父母第一時間會去責備孩子的不是,不停說教試圖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事實上,當孩子處於激動的情緒中,根本聽不進你的話語,苦口婆心的說教對他來說就是噪音一般的存在。

反覆說教這種方式也非常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籤。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自證預言,指的是我們對他人的方式會影響到他人的行爲,並最終影響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舉例來說,每次飛飛打人後,飛飛媽會不斷說,“你怎麼又打人了,怎麼這麼不聽話。”這種說教其實已經給飛飛貼上了“愛打人”的標籤了。

時間長了,飛飛也會相信自己就是個愛打人的孩子,覺得自己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能符合這個標籤,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等到那時,說教已經完全喪失了作用。

誤區二:以暴制暴

演員包貝爾在採訪中講了這樣一件事。他2歲的女兒因爲不聽話哭鬧竟然動手打了保姆,當時包貝爾就在旁邊,反手就甩給女兒一巴掌,女兒當場就哭了。包貝爾並沒有心軟,還告訴身邊的人不許來抱孩子。

像包貝爾這樣,火氣一上來就打孩子的父母也不少,希望通過以暴制暴讓孩子體會到捱打的痛楚。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因爲害怕短期內不會再度出現類似行爲,但他內在的情緒並沒有得到疏解。而且這種教育方式在向孩子傳遞一種信息,“爸媽也打人,我也可以這麼做。”這是最不提倡的教育方式。

誤區三:放任不管

“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自然就會改”。有的父母認爲孩子之間相處動手是難免的,不需要特別去處理孩子的打人行爲。當孩子發生攻擊行爲後,領着孩子向對方道個歉就好了。這種放任不管的態度,會讓孩子以爲自己的行爲並沒有錯,以爲只要事後道歉還是可以攻擊他人。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到了7歲以後,隨着大腦內海馬體成熟,對因果關係纔有基本的概念。如果孩子每次打人都會被媽媽教育,他會明白一個事實,媽媽不喜歡打人這個行爲。但如果媽媽放任不管,對孩子的攻擊行爲沒有及時糾正,孩子也會得到一個錯誤的因果概念:媽媽喜歡我去打人。

面對孩子的打人行爲,以上三種教育方式無異於火上澆油,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如果沒有及時彌補,就會導致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相反,如果父母引導得當,不僅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爲,還能提高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想要改掉孩子的打人行爲,除了帶着孩子向對方道歉,父母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當孩子與人發生衝突時,情緒往往比較激動。此時,你可以去安慰一下被打的孩子,“他打了你,你一定很疼吧”,給兩個孩子一點平復情緒的時間。這樣做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做出一個正確的示範,幫助孩子理解對方的情緒,明白打人所造成的後果。

安慰完對方孩子,接下來就是幫助自己的孩子梳理情緒了。相比簡單粗暴的“你爲什麼打人?”,不如試着說出孩子的感受,“剛纔那個小朋友把玩具拿走了,我知道你很生氣,忍不住打了他對嗎”。這樣更能引導孩子把內在的情緒表達出來。等孩子想明白了之後,再帶孩子去道歉。

教會孩子解決問題孩子打人可能是想搶奪玩具,可能是出於生氣,也有可能是想引起關注。無論是什麼原因,打人這個行爲都是錯的。當孩子在相處中出現打人傾向時,父母一定要及時干預,明確告訴孩子打人或者傷害他人的行爲是不被允許的。

制止孩子之後,還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孩子知道除了打人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比如你看到孩子因爲玩具被搶想打別人,一定要先攔住他,可以教他說,“這是我的玩具,請先還給我”。如果孩子處於憤怒的狀態中,可以教他生氣之前在在心裏默數一到十,或者通過其他方法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打人後,除了道歉,一定要讓孩子重新演練一次正確的應對方式,這樣他下次遇到類似問題,就不會再用打人這樣方式來回應了。

強化孩子正確行爲行爲的改正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到的,孩子需要通過練習才能更好掌握。想要孩子改掉打人的習慣,最佳的方式就是不斷引導和強化。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定下規則,確保他知道哪些行爲是可以的,哪些行爲是越界的。一旦越界,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當孩子能和同伴愉快相處,應該給予鼓勵,告訴他“你剛剛和小朋友分享了玩具,我覺得你真棒”。一再去強化正向結果,這樣孩子的表現纔會越來越積極。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相信父母的愛最終會治癒孩子的壞習慣,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表達自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