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2.51W人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啓人心智,引人深思。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集錦15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

發脾氣是每個孩子外在行爲的表現方式,受到挫折、不滿足、冷落、等等後哭叫吵鬧的現象,常常令家長們束手無策。

幼兒發脾氣的成因有許多,該行爲的發生與兒童自身的成長、生活環境、缺乏有效的指導及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關。

一、幼兒自身原因:

1、孩子爲了吸引家人對自己的關注與注意,當感到自己受到冷落,會藉故哭鬧發脾氣引起媽媽的關注。比如上幼兒園粘媽媽,將安全感移交在媽媽身上,注意力也不能集中自我發展上,拒絕參加活動,封閉自己的行爲。

2、用發脾氣的方式和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對抗,對自己看到的不文明現象、不平等現象還沒有能力糾正,內心渴望平等與規則,就用自己的內心作鬥爭,用發脾氣表現出來。

3、、當孩子得不到正確的方法或指導時,就會胡鬧、破壞,一些讓成人困惑的行爲就產生了。如案例所說媽媽將孩子關起來,當成人不能以最好的習慣、舉止、語言面對孩子時,他也會反過來關小朋友。孩子在不明辨好壞時,會吸收模仿成人。當孩子混亂時、做錯事情時,不能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孩子就會以發脾氣的方式待人待事。

4、爲了一些小事情逃避責任,怕受到家長的責罰,就以哭鬧來轉移注意力。孩子很多時候不能面對自己做的事情並將責任推向家長,如果家長追究,就會發脾氣逃避責任。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原因:

1、家長缺乏耐心,善用發脾氣的方式解決問題,以至於發脾氣行爲影響孩子。不難看出,孩子有暴力傾向與家長的行爲方式有關,通過調查瞭解到,家長遇事着急通常會大喊大叫並說些粗野的話,孩子也會如此。孩子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環境裏,成人對他的態度忽好忽壞,所以孩子會遇事時發脾氣,使用詛咒的語言,暴力的行爲,在成人不斷地訓斥中,孩子反覆使用這樣的語言、行爲,讓周圍人感受到威懾力。

2、由於不被理解而發脾氣。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有些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時候當孩子興奮地向家長講述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沒有迴應,孩子會十分惱火的。

3、有的家庭過度溺愛孩子,做事的態度不夠堅定,溺愛造成孩子不願去幼兒園、對某些物品佔有慾,他們用哭鬧威脅家長以達到目的。

4、家庭成員教育態度不一致,一方管教,一方坦護,使孩子覺得有了“靠山”,就會出現無所顧忌、動輒哭鬧的現象來滿足自己無理要求,並威脅成人。

三、“規則”幫助孩子

遵守規則的生活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給孩子的基本規則,必須符合人性、符合社會文明的,無論在什麼環境、什麼文化中都要遵守。(範文網 )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況下,逐步實施。

1、需要讓孩子們知道並遵守以下規則:

a、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孩子們自己判斷是非善惡,自發地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與和諧的氛圍。

b、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堅定地告訴孩子並執行。

c、爭搶時告訴幼兒規則:誰先看到的誰先使用,後來者,請等待。

d、面對幼兒發脾氣是的暴力行爲,告訴他:粗野的事情不可以做,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

e、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

f、不可以打擾別人。

2、在基本規則的問題上是不能商量的,要非常清晰而堅定地傳達給孩子,這樣他就會非常懂得在什麼時候應該適可而止。哭是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這就是哭的意義。所以,不要害怕孩子哭,也不要被孩子的哭所控制.一段時期過去就會好的。

3、規則是具有彈性的。比如看電視這件事,成人很容易與孩子發生衝突,引起孩子發脾氣。和自己孩子商量好一個小時或固定的時間,成爲相互之間的一個約定,它就是一個規則,在這個時間裏看電視的自由由孩子自己把握,家人不可以打擾與破壞,一個小時之後孩子並沒有離開電視,因爲孩子沒有看到結尾,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掌握彈性的規則,讓孩子看完結尾,保持孩子對一個故事的完整性。

假如規定的時間到了到了,故事也結束了,孩子沒有遵守規則,家長要提醒孩子,堅定而親切的語氣告訴孩子,孩子也許會大哭大鬧,沒關係,這是他調整的一個機會,讓孩子哭一會,給他空間,讓他慢慢調整,因爲我們制定規則的目的是讓孩子接納,這是和他的約定好的,他需要從現在開始遵守自己的約定。

4、購物、買物品、去超市,和孩子商量一個規則:只能挑三樣東西,滿足孩子的願望同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年齡小一些的孩子這樣做,對大一點的孩子,給孩子5元錢,讓孩子選擇適合的商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滿足孩子內心需要,滿足孩子願望。

5、在交往中讓孩子們先制定遊戲規則,並共同遵守遊戲規則是非常必要的,在遊戲中教師要作爲一個觀察者,培養幼兒逐漸自己解決問題、處理矛盾的能力。

6、成人更應該遵守規則。家長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爲的一面鏡子。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有限,需要家長的悉心呵護和耐心引導。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

總之,孩子的發脾氣原因多種多樣,從中讓我們看到孩子發脾氣的背後一定的緣由,利用發脾氣的契機,真正要了解他們,走近他們,指導家長正確處理孩子發脾氣,,從中讓孩子感受到成人的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

近期我閱讀到了一本書,閱讀後,我感觸頗深。書中不僅僅講述了作爲一名普通教師的一些煩惱和和困惑,並且我尤其喜歡書中的幾位幼兒教師的感慨,他們真心的表達出了自己的所感,說出可自己的所想。

在當今的社會裏,大部分的人都處在了亞健康的狀態,作爲教師,我們的心理問題也已經被提上了日程,我們是教書育人的先行者,我們必須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遠離心理問題的干擾。也許有人會說,你們作爲幼兒園的老師,你們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問題呀,你們天天和天真無暇的孩子在一起,他們的思想簡單而單純,就算你們因爲某種原因而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問題,可是你們所面對的孩子們又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問題呢?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們似乎一直都是這樣被人定位的,我們是孩子王,我們不應該有煩惱,我們應該是世界上生活的最愉快的人,可是,在書中我聽到了作爲幼兒教師的苦衷,我理解他們所說的每一個自己遇到的問題,在此,我也想說說我對自己的幼教行業的感受。

我們的社會賦予了教師極其崇高的地位,諸如“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春蠶”“園丁”“蠟燭”等美譽。然而,社會在賦予教師們神聖的光環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我們教師們內心的需要。在所有的教師羣體中,幼兒教師又是特殊的一羣。他們的收入沒有小學教師高,他們的社會聲望也沒有中學、大學老師高,他們通常被稱爲“孩子王”,是帶着孩子玩的“高級保姆”。社會對幼兒教師們其實是頗爲不公的!而幼兒教師的實際工作量、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所要掌握的教育技能都是小學、中學、大學教師所無法比擬的,可比起他們的付出,社會回報於他們的實在少之又少。作爲社會職業羣體中的一類,教師們活得很累,幼兒教師們更是需要社會的關懷。他們的社會付出和社會報償是不平等的,違背了社會交換理論的公平、互惠原則。社會需要給幼兒教師們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以一個合理的報酬,滿足幼兒教師們作爲一個普通人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新生代的兒童是獨生子女的一代,是自我意識極強的一代,他們並不甘於聽任教師對他們的塑造。他們也在以這樣那樣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力量,對教師實施着反饋性的改造。在學校生態中兒童對教師的文化改造主要表現在物質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文化方面。如兒童讓幼教工作者認識到必須設計和他們身高相適宜的桌椅,制定和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相匹配的一日常規,形成能促進他們和諧、完整發展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等。

兒童對教師的文化改造是通過兒童直接的反饋強化和間接的質疑詰難方式進行的。教師通過對兒童所反饋的信息的接收、編碼、意義解釋,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接受兒童實施的文化改造。

幼兒教師在現實社會中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消解了其作爲一名幼兒教師的職業自毫感,泯滅了其對自我實現的終極價值的追求。我們常說對兒童要有一顆人文關懷的心,同樣對教師我們也需要有一顆人文關懷的心。

在肯定幼兒教師的教育者角色的前提下,我們首先應想到幼兒教師也是普通人,他們就生活在我們中間。作爲普通人,幼兒教師也是一個需要繼續社會化的成人,而不是什麼所謂的“完人”,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當認識到幼兒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時,我們的社會、家長、管理者、幼教培訓者就不會過多地苛求他們的幼兒教師、埋怨他們的幼兒教師,而會更多地寬容、理解、傾聽幼兒教師的心聲,關心幼兒教師的情感需要,更多地支持、幫助他們。

在幼教這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還是可以尋找到很多很多的美好的東西,當我們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出現問題時,當我們碰到無理取鬧的家長時,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想,幸好我們班只有這樣一位家長,那樣你就會讓自己在與這位家長的交流、溝通中,可以平心靜氣的好好談一談了。

當你和自己的同事因爲某些很小的原因而意見不一時,你也可以這樣想,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和我一起探討,切磋幼教理念的人,這樣我就可以成長的更快了嗎!解決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就要求我們的社會要關注我們新時代的幼兒教師,要對他們有一個新的定位,不能在將他們定位在“孩子王”“保姆”等這樣的字眼上,要全方位的支持我們的幼兒教師,讓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幼教崗位,更好的爲我們的孩子服務.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3

深入孩子的世界是十分有趣的,它不光是吵吵嚷嚷、追逐打鬧、你追我趕使老師無可奈何,而是充滿童趣、天真、快樂及其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

記的一次美術課上"畫海龜",老師眉飛色舞地講解着範畫上的栩栩如生的小海龜,我聽得那麼認真,都想動手畫一畫了,心裏想:孩子們筆下的小海龜一定很漂亮,誰知我剛要準備去輔導孩子們,田田就興高采烈地舉着畫到我面前來:"怎麼這麼快,你畫了些什麼東西?""我畫了小海龜呀"邊說邊得意地把畫遞到我面前,畫紙上小海龜的身體幾乎超出了整張紙。身體與硬殼也斷開着,就像一個大大的球在地面上滾動,還有許多亂七八糟的黑道道。這像什麼呀!我生氣的拿起畫紙扔到一邊,順手又拿起一張給他說:"重新畫一張,你畫的哪像海龜,畫的小一點!身體和頭連在一起,再用漂亮的顏色(藍)畫上大海。"我轉身去看別的小朋友畫畫了。田田生氣的接過畫紙回到座位上,不一會,他的聲音又一次在我們活動室裏響起來"老師,我又畫好了!"我一看,還是老樣子,畫面上更多了像龍捲風一樣亂的道道。我沒有理會他,順手拿起樂樂的畫:"瞧,畫的多漂亮!"。田田生氣的低着頭,嘴嘟囔着走了,這件小事在我的不經意中過去了。

現在想來,當時我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我一味的追求畫的完美與美觀,希望孩子畫的和我想的一樣,我的言行不自覺的壓抑了田田甚至全班幼兒創造力的萌芽,同時還抑制了幼兒活潑開朗個性的發展,仔細想想,畫雖然看上去不太美觀,卻是孩子最珍貴的想象和創造力啊!那是孩子眼中一個完美的故事一次了不起的創造。另外,我還要多學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真正深入到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真正的朋友與老師。

總之,我會永遠引以爲戒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4

有些時候,孩子不願意吃東西,並不是因爲她並不喜歡吃東西。有些孩子大大咧咧,什麼都不在意,但有的孩子比較敏感,有一點點兒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焦心不已。一個多星期過去了,芸芸還是不願意自己吃飯。今天早上,芸芸的奶奶送芸芸入園時,悄悄地跟我們說,芸芸在家心思比較沉重,總是不願意來上幼兒園,問她原因:“她說不想吃幼兒園的牛奶、飯和菜。”“我們想這怎麼行呢,不吃會餓壞身體的?”芸芸奶奶說:“這小孩子在家自己吃飯菜蠻好的,在學校怎麼不願吃呢,如果非要讓她吃得話,她就不喜歡來上幼兒園了。”哎,既然家長都這麼說了,那就隨她吧。

這天中午,又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了,我和副班一起,給孩子們打飯,將飯菜放到孩子面前之後,我注意了一下芸芸,因爲今天的菜是肉骨頭青菜,她聞到香味後,忍不住用手去抓來吃,我看到了很驚喜,剛要表揚她,她卻放開了手,不吃了,當我提醒她自己吃飯時,只是無言地對我搖搖頭。正想要求她吃點飯菜,耳邊又想起了芸芸奶奶的話,哎,也只能隨她了,不然害得她明天入園又是哭啼啼的。

到了晚上發五角星時,芸芸在吃飯這一項自然沒獎到到小紅旗。到了第二天,芸芸奶奶又說了,這小孩子自尊心挺強的,昨天回家失落了好長時間,真擔心,讓我們老師多擔當點。我陷入了沉思,芸芸平時是個很要強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唯獨吃飯,怎麼辦呢?聽家長的意思,小孩不願吃飯,也要給她五角星,不給家長擔心小孩失落,給了我們又怎麼教育其他的小朋友呢?針對這種情況,我該採取何種形式教育他們纔不至於影響常規教育的統一性呢?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經過深思熟慮後,我發現我們過度地關注會給她以壓力,試想:如果你在吃飯時,別人老是眼巴巴地盯着你看,你吃得下去嗎?於是我決定在給芸芸打飯的時候,先給她打其他小朋友的三分之一,而且她吃飯時,也不是總是用眼睛盯着她看,讓她會感覺受人監視一下有壓力,而是用微笑來代替言行,用微笑給她鼓勵。這天,她第一個把飯菜吃完了,舉着空碗,高興地說:“老師,快看,我吃得一粒米都沒有!”臉上洋溢着久違的笑容。放學時,奶奶來接她時,她高興地對奶奶說:“奶奶今天我把飯吃得乾乾淨淨,表現可好了,我終於獎到了吃飯的五角星!”空氣中迴盪着她的歡聲笑語,頓時我們也覺得很有成就感。老師不要過度地關注幼兒給他們以壓力,而是要用鼓勵的眼神,親切的微笑給他們一個寬鬆的心情,才能使孩子在愉悅的環境下享受自己的美味。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5

小朋友年紀小,和父母分開的時候總會有些不捨,特別是小班的孩子,開始的時候都會哭鬧,等時間久了,大多數小朋友都能適應這個過程,但還是有一小部分小朋友難以習慣。早晨小虎拉着媽媽的手來到了教室,臉上顯得有些不愉快。我走到了他的面前,“老師早。”他依舊緊緊地抓着媽媽的手不肯放開。“小虎,昨天你是娃娃家的爸爸嗎?”“恩,是的。”他用力的點點頭,可還是不肯放手。“今天,我還請你當娃娃家的爸爸,可是爸爸是很勇敢地,他不會一直抓着媽媽的手,爸爸現在應該高興地和媽媽說再見。”終於,小虎開始鬆開了他的小手,臉上的不愉快漸漸消失了。他說“我是爸爸,媽媽再見!”

小虎是這個集體中年紀偏小的一個,當別的孩子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生活時,他還是帶有一些不愉快的情緒。但是當他擁有這種不愉快的情緒時,用他所喜歡的角色遊戲、娃娃家爸爸的身份吸引他後,能較快地從與媽媽分別的不愉快情緒中轉移。這是因爲該階段的幼兒注意力還不能持久,也不夠穩定,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轉移,特別是他所感興趣的遊戲活動。

在孩子帶有不愉快情緒時,我們可以用孩子所喜歡的事物、遊戲等來幫助他轉移注意力,儘快從不好的情緒中走出來,其實,有時候和爸爸媽媽分別也就沒那麼難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6

小朋友們玩滑梯.矮小的陽陽一步邁兩個臺階地往上爬,顯得異常吃力。這孩子,多危險!萬一他一步站不穩摔下來,可怎麼辦?後面還緊跟着其他小朋友!我趕緊拉住他:“陽陽,這樣上滑滑梯很危險,要一步一個臺階地上。”可是,隨後幾次玩滑滑梯,陽陽依然是一步邁兩個臺階地往上爬,有一次還差點摔下來。爲什麼我的提醒不起作用呢?我着急地拉住陽陽批評他,陽陽顯得很委屈:“我能這樣上去的!我能像老師一樣走上去的!”啊呀,我每次上滑滑梯,不都是這樣“大跨步”上去的嗎?原來,孩子是以我爲榜樣啊!我不禁慚愧。

午睡時間,孩子們都已躺下來準備睡覺。我挨個兒整理着他們的小鞋子,走到想想的小牀邊,他突然擡起頭問我:“王老師,你在幹什麼呀?”我說:“寶貝快睡,老師把鞋子擺擺好。”第二天午睡整理鞋子時,我驚奇地發現想想牀前的小鞋子已整齊地擺放好。“想想,這是你自己擺好的嗎?”想想看了我一眼,說:“是呀!”我欣喜地表揚他:“哇噻,想想真棒呢,把小鞋子擺得這麼整齊!”“今天開始我要自己擺鞋子,像昨天老師擺的那樣。”想想驕傲地說。多麼可愛的孩子!我原本以爲,孩子剛入園,不哭不鬧已經算好了,擺鞋子這樣的事,過段時間再向他們提要求。沒想到,我隨意的一個舉動,孩子競在不經意間就學會了。

幼兒具有好模仿的特點,特別是小年齡的孩子,與其說給他們聽,不如做給他們看,身教比言教更加重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爲,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都需要自我約束,言行一致,讓孩子從我們身上習得優秀的行爲習慣和做事方式!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7

小班孩子喜歡玩膠泥,我便找來一些膠泥作品圖片貼在桌面上。開始,孩子們對圖片並不感興趣,仍沉浸於團湯圓、搓麪條,我想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是需要慢慢等待的,所以我沒有馬上介入。幾天後,我看到幾個孩子圍在桌子前看着圖片:“這是棒棒糖。”“我喜歡餅乾。”“我要用膠泥做棒棒糖和餅乾。”“餅乾好吃,可是上面的洞洞怎麼做出來的呢?”瑞瑞自言自語着。

我繼續觀察孩子的言行。只見瑞瑞做出“餅乾”後,用手指在“餅乾”上戳洞,覺得洞洞太大,又改用叉子戳,但發現洞洞不夠。見瑞瑞搗鼓來搗鼓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我正想介入。這時,圈圈參與到了做餅乾的活動中,她用小棍在“餅乾”上戳了好多洞洞,瑞瑞發現圈圈戳的洞就是他想要的,於是,學着圈圈拿小棍給“餅乾”戳洞洞。“餅乾做好了!”瑞瑞快樂地喊了起來。從瑞瑞的眼神中我能感覺到他此刻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隨後,“棒棒糖”“蛋糕”等不斷在孩子的遊戲中產生,“棒棒糖”的花色品種、“蛋糕”上鑲嵌的物品等都是孩子們重點探究的內容,在我的鼓勵和支持下,他們仔細觀察、動手動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們從只會團湯圓和搓麪條到做出“棒棒糖”“餅乾”“蛋糕”等,始於那幾張普通的圖片,它們拓展了孩子的視野,給孩子的操作提供了支持,讓孩子有了新的發現和探究的興趣,在快樂的玩耍中進行了有意義的學習。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8

小班的孩子剛入園,什麼事情都隨自己的心願,一不隨心,伸手去抓。以往他們在家中已經習慣各種圖書、玩具都是自己的,沒有人與他們爭搶。

而今到了幼兒園則不同,所有的玩具、圖書都要一齊玩,一齊看。因此產生了爭執,容易發生抓臉行爲。爲了避免或減少同樣的事情發生。我採取了一些教育方法,首先讓孩子懂得玩具是大家的,能夠輪着玩或換着玩,讓孩子懂得謙讓的含義。其次,我教孩子唱了一首歌"小小手"讓孩子們說說手的用處,根據幼兒的回答,我從正面去引導他們:"我們的小手真能幹,它是一個小小魔術師,能夠變各種小動物,我們的小手還會做許多事比如幫老師擺椅子,收玩具。"老師雖然這麼說,但是遠遠還是由於曉彤和他搶玩具,把曉彤的臉給抓傷了,留下一道血痕。事後,我對遠遠說:"你看,曉彤的臉好看嗎?""不好看""讓別人給你把臉抓破,你願意嗎?""不願意。""以後還抓別人的臉嗎?""不抓了。"

透過這次對遠遠乃至全班的教育,這幾天抓臉現象明顯減少。同時期望我們的家長朋友經常檢查孩子的指甲及時修剪。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9

喜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學齡前的兒童更是通過遊戲進行大部分的學習活動。通過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兒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可以幫助兒童消除緊張的心裏和焦慮情緒,使其從遊戲中獲得歡喜,和愉悅的情感體驗,然而,好玩的天性也常常使得部分兒童在遊戲過程中出現諸如:捶桌子,扔玩具,攻擊同伴甚至大喊大叫的過激行爲。此時,成爲考驗幼兒老師教育智慧的一大難題。

對於那些在遊戲中屢次不聽話的孩子,如果常規的說理教育收不到實效的話,採取諸如暫停遊戲,隔離活動,“冷處理”等方法,可以對其產生一定的心裏效應。在美國,筆者曾目睹了小孩子在課堂遊戲中亂掉東西宣泄,結果被老師暫時隔離到一個獨立的房間,使其無法與其他小孩子進行正常的遊戲活動,暫時不論這種做法是否可取,但可以想象的是,那些被終止活動的兒童在心裏上肯定會在心裏上感到不適,因爲老師對其行爲做出了消極否定的反應。兒童在得到老師的負強化以後,如果得不到有效調適,可能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受阻的情緒。當兒童問“爲什麼不讓我玩時,這是引導兒童學習反思的一次機會。止時,老師應該向其解釋不讓繼續玩遊戲的原因,使之加深對他人心理的理解,從而使遊戲懲罰變得富有啓發意義和情感性。

筆者堅決反對那種只進行懲罰而又不給予兒童合理解釋的行爲。正是這種行爲,導致一部分人對遊戲懲罰教育產生了片面的認識。在這裏,我們有必要嚴格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遊戲懲罰。第一種是缺乏理解情感的遊戲懲罰。如前所述,斷然採取懲罰方式卻不予以理解和安撫,實質上是對兒童的一種心裏傷害。第二種則是建立在理解情感基礎上的遊戲懲罰。它不僅是簡單地制止兒童某種的錯誤行爲,而是先留心觀察,瞭解其行爲背後到底是想要表達什麼,然後再引導兒童正確認識錯誤,進而改正其過失行爲。相比較而言,讓兒童在老師關切的目光下改正錯誤,遠比冷漠的眼神,尖刻的訓斥更要來得貼心,更溫暖,更能在孩子的心裏刻上上印記,也更富有人性的智慧光環。而真正能夠深入人心的懲罰教育,實質上也是一種春風化雨式的教育。

馬卡連柯指出“凡是必須使用懲罰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懲罰能夠獲益的地方,教師就應該使用懲罰。在必須使用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其實,這種現象在幼兒園普通都有。筆者認爲,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懲罰是必要的,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

正如,由於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侷限性,他們對自身的行爲缺乏正確的判斷和有意識的控制,有時難免發生一些與教育者要求相違背的不良行爲。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適當的採取遊戲懲罰可以在遊戲中矯正幼兒的不良行爲。因爲,當自己的錯誤而受到了取消參與遊戲資格的懲罰,孩子的心裏上是很難受的,他們爲了避免再次受到懲罰,避免再次失去參與遊戲的機會,孩子們就會自覺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爲。其他的幼兒通過觀察就會明白,如果自己發生了不良行爲,那麼也會受到同樣的懲罰。爲了避免受到懲罰,幼兒就會自覺地避免那些不良的行爲的發生。因此,遊戲懲罰既能使犯錯的孩子受到教育,也能對其他的幼兒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即通過懲罰一個幼兒達到教育全體幼兒的目的。

再者,“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一個社會成員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學會自律,這樣才能適應社會,遊戲懲罰也可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幫助幼兒內化規則,學會控制自覺的行爲,從小樹立正確的紀律觀,道德觀和法律觀。

要想讓遊戲懲罰達到預期的目的,老師和幼兒應該一起制定遊戲規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做遊戲的主人,提升幼兒的責任感,從而減低幼兒違反遊戲規則現象的發生。我們還可以把一些破壞遊戲進行的不良行爲拿出來讓幼兒討論:怎樣做才能讓遊戲繼續進行?讓幼兒通過討論,加上老師適時的引導,得出遊戲的具體規則。通過師幼共同制定的遊戲規則,相信違反規則的現象將會大大減少。

老師也不能盲目地衝動地對幼兒進行遊戲懲罰,尤其是當我們面對一些膽小,內向而又缺乏自信的幼兒時,在他們無意中違反了遊戲規則以後,老師可以先拿出來讓幼兒進行討論,並引導大家一起幫助他進行遊戲,但如果是一些孩子出於好奇,調皮而故意干擾遊戲,老師也可以針對他的情況,讓全體幼兒一起進行討論,給他正確的引導,讓他先明白自己的行爲可能造成的後果,並再次給他嘗試的機會,如果他還是明知故犯,則可以暫時對他進行遊戲懲罰。

其實,懲罰的目的在於教育。“遊戲懲罰”可以讓孩子受到三種教育:一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增強孩子的紀律觀念和紀律意識,讓他們學會自覺地學會控制好自己,敢於同錯誤思想和行爲作鬥爭,犯了錯誤就要敢於負責。二是在能力上,讓孩子明白這種錯誤行爲的危害性,提高其識別能力,獨立思考和自我調控能力。三是在認知上,讓孩子懂得錯誤行爲的危害,並知道這種行爲錯在哪裏,如何改正。“懲罰教育”達到了這些目標,就是有效教育,其使命也就完成了。然而,使用遊戲懲罰終究還是要講究

科學方法的。獎懲一種教育方法的兩個方面,兩者具有辯證關係。獎賞和懲罰本身不具有教育性,只有加限了某些條件後才成爲教育手段。濫用懲罰會給受罰者帶來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傷害,其負面作用可能會影響受罰者一生。筆者認爲,遊戲懲罰不能濫用,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作爲正在成長的人,孩子總是渴望被激勵與讚美,更喜歡被肯定的感覺。因此,要強化幼兒的行爲,我們應在平時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懲罰。正如丘吉爾所指出:“你要別人具有怎麼樣優點,你就要怎樣去讚美他。”如果你期望孩子表現出你所要求的行爲,就要給以他充分的鼓勵,對其值得肯定的行爲給以應有的關注,然後把你滿意表達出來。

遺憾的是,在實際教育中,很多老師的表現正好相反,當孩子的表現符合要求時,老師不去關注,甚至是忽視,因爲他們覺得還孩子這樣是應該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們卻會懲罰,其結果是好的行爲難以保持,不好的行爲,反而屢禁不止。認知行爲規律告訴我們,對於一種行爲,別人的關注就是一種強化,會提高這種行爲的重複可能性。所以,如果你不想去鼓勵不好的行爲,那就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時間,不用刻意去關注,讓它在談化中逐步消失

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運用充滿實踐智慧的“懲罰教育”去教育幼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教育效果。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0

升人大班以來,我們班越來越多的幼兒喜歡上了翻繩的遊戲,只要有時間,不論是活動區、戶外自由活動、環節過渡,都要拿出來玩一玩。只見翻得好的幼兒在指間勾來挑去,一會兒就變出一個花樣,於是,經常會有不太會翻繩的孩子去向他們請教。

通過幾次觀察及與幼兒交流後,我發現幼兒在講述翻繩方法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有的幼兒不善於表達,只會一遍一遍翻給他人看,言語中多是用“這樣、那樣”來講述;有的幼兒有表達的興趣,樂意與人交流,但是敘述事情比較口羅嗦,口頭語多,講述的方法不夠清楚和準確;還有的幼兒雖然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不會正確使用交往語言。於是,我及時捕捉教育契機,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給予他們適宜的語言指導。

輔助不善於表達的幼兒進行講述

萱萱會翻的花樣較多,如果你問她:“你是怎麼翻出來的?”她便迅速地給你翻一遍。你再問她:“你可以教教我嗎?”她經常這樣回答:“可以。你這樣翻,這樣翻……然後再這樣。”如果再追問:“這個是怎麼翻的?”她就會幫你翻了。

遇到用這種方式表達的幼兒,我用具體的追問啓發她:“你可以給我講得更明白些嗎?用哪個手指勾哪根繩?從哪兒勾?”在我的追問下,她不得不用具體的語言講述她的翻繩方法,學會了用什麼樣的方法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意圖,表述能力有了提高。在我的追問下,當她回答不出問題時,我還根據她的動作,及時給她遞詞——“是用拇指嗎?是從下面勾嗎?”爲她學習表達提供了支持。

幫助表達不夠準確的幼兒歸納經驗,學會說正確的句式

芊怡是個很樂於表達的孩子,比如問“你會翻什麼花樣時”,她會搶着說:“我會翻……我還會翻……我還會翻……我還會翻……”這個時候我就很自然地接着她的話說:“你會那麼多呀!會翻……會翻……會翻……還會翻……”有意識地重複正確的句式給幼兒以正確的引導。

引導表達能力強的幼兒提煉經驗,用最簡單的方法進行講述

遇到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時,我就引導幼兒借鑑已有經驗,比較兩種翻繩方法的差異,引導他懂得在這個基礎上用最簡單的方法講述出來。如,“編正降落傘就是在手心編,反降落傘就是在手背編,方法一樣”。又如,我發現有的幼兒會翻兩個孔的鐵索橋,有的幼兒會翻四個孔的鐵索橋,於是就及時爲幼兒創設同伴交往的機會,激發同伴間相互學習。孩子們也從中發現編“兩個孔的鐵索橋”和“四個孔的鐵索橋”前幾步方法是相同的,只教給同伴不同的步驟即可。

運用討論法引導幼兒正確使用交往性語言

在翻繩遊戲過程中,有的幼兒雖然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願望,卻不會使用交往語言,常常因爲和誰一起玩翻繩而發生爭執。我就引導孩子們討論用哪些話最容易幫助自己找到玩伴,說哪些話可以不與同伴發生爭執。比如,“×××,我們一起玩翻繩好嗎?”“這個花樣我會翻,可不可以讓我試一試?”“你翻得真好,你可以教教我嗎?”“沒關係,你們倆先玩,玩壞了再輪我。”……過渡環節中幾分鐘的翻繩遊戲,讓幼兒在同伴互助中學會了與同伴友好相處,交往性語言獲得了應用和發展。

翻繩活動看似一個簡單的手工編織活動,其實蘊含着許多可供幼兒發展的機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以及偶發事件中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過渡環節中教師抓住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玩具材料,從幼兒的興趣、經驗和表現出發,用適宜的方式引發他們正確地表達,充分利用了過渡環節寬鬆、自主的語言表達氛圍的特點,爲語言教育生活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1

雨後的操場,散佈着一個個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水坑,特別是在我們戶外活動的區域中,水坑特別多。有些孩子就偷偷地伸出腳,踩一下水,在操場上留下一個個溼漉漉的小腳印。

保育員曹老師已經擺好了我們今天要活動的器械——小跨欄,看着跨欄旁邊的水坑說:“我去拿拖把,把地面拖幹,要不,孩子們的鞋子會踩溼的。”

我身旁的孩子卻在偷偷地笑:“等會兒我們去踩那個大的水坑,鞋子上的水多了,就能在地上踩出更多的腳印!”這幫小傢伙,已經在打自己的“小算盤”了。

我也打起了我的“算盤”:既然孩子們喜歡玩水坑,何不讓他們玩一玩?

於是,我收起了場地上的小跨欄:“今天我們用地面上的這些水坑玩遊戲!你們想怎麼玩?”

“踩水,印腳印!”孩子們歡呼雀躍。

“踩水啊?告訴你們,老師小時候是這麼玩的!”說完,我跑起來,在接近那個大水坑時,一個箭步跨了過去。孩子們大叫起來:“邱老師真厲害!耶!”

“我也要來!”男孩子們呼聲最高。

於是,一片加油聲中,男孩子們排着隊出發了。成成平時不喜歡運動,今天他的步伐特別輕鬆;麟麟平時很膽小,繞過了那個大水坑,勇敢地跨過了其他的水坑;航航最喜歡挑戰自己,他專揀大的水坑跨過去……

忽然,傑傑一本正經地問身邊的正宇和超超:“你們知道自己跨過多少個小水坑了嗎?”呀,這可是我也沒有關注到的問題。

“告訴你們吧。我跨過了九個小水坑。”“真的?我等會兒也要數一數。”又一輪“跨水坑”的遊戲開始了,孩子們的速度明顯變慢了,但他們在終點的交流卻更活躍:“我跨過了八個小水坑,有一個來不及了就沒跨。”“我跨過了六個……”

改變預設的活動計劃,孩子們玩得同樣盡興!我想,生活中有許多有利於教育的因素,我們可以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之中,讓孩子們的活動資源更豐富,讓孩子們的.遊戲更快樂!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2

並不是說,當上了幼師,就能成爲一名合格甚至是優秀的幼師!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通過慢慢學習,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作爲一名新老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在教育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在老教師中學到了一些知識和道理,發現了一些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常常想,我們作爲一位老師,怎麼才能更加好的服務於幼兒,真正做一位稱職的老師呢?

處於學習中的幼兒而言,老師的一言一行尤爲重要,教師在幼兒的心裏有很高的權威,在他們眼裏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是效仿的偶像,老師的舉止言談如此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兒童,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也是幼兒教師一個有別於其它職業的突出特點,抓住利用兒童這種心理特點用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文明的言談舉止,端莊的形象儀表,得體的待人接物來影響和改變兒童入園以前不良習慣對幼兒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老師的言傳身教對幼兒的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幼兒教師要特別注意自身素養。在教育他人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完美自己,時刻謹記“爲人師表”,教育好每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

每位老師,都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對孩子報以最大的熱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關心孩子,愛護孩子!如果說,你沒有一顆對幼兒的愛心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關愛幼兒,幼兒自然也會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感染幼兒,讓幼兒感受到上幼兒園的輕鬆與快樂。關愛幼兒,那就會做什麼事都會事半功倍,因爲你存着一顆寬容、關愛的心,對幼兒、對工作也會存着一顆認真對待的心。

孩子就是一羣擁有創造力的天使,每時每刻都在發現問題,“發明創造”,那作爲老師,我們也需要有創新精神,敢於提出問題,向傳統挑戰,上下團結,合力公關。要有堅強的毅力和勇於克服困難的決心,具有接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在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我們才能更好的服務於幼兒,帶動幼兒的創造開發,得到更好的發展。

俗話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於我們老師也是如此。作爲幼兒期的孩子們,每個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們覺得這些孩子令人頭疼,這時候我們就要去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閃光點,只要做對了、做好了,就要鼓勵他,讓他有自信繼續保持,讓他的閃光點放大,自行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

世界是無限的,我們的認知卻是有限的。有時孩子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問倒你,讓你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爲自己也不知道,也不敢胡亂說,怕自己說的不對。所以我們老師也要不斷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纔有能力去指導幼兒、去幫助幼兒感受更廣闊的世界。

學習,是每個人的修行,我們幼師自然也需要學習!我認爲,終身學習纔是我們老師學習的目標,在以後教學活動中,我們還需要向周邊的老師學習,發展自我,讓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發現不足點,改進並提升自我的修養,爲幼兒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3

聰聰今年3歲,上小班,是個漂亮的小男孩,第一次見面,我就被他明亮透徹的雙眸深深吸引住了。可在日後相處的日子裏,我發現他經常一個人木然地呆着,而且語言發展存在一定滯後。

吃午飯時,孩子們都陸續開動起來,聰聰卻東看看、西望望。老師提醒後,他才皺着眉頭指着飯說:“喂。”

一個來園的早晨,媽媽走後,聰聰除了叫着“媽媽,媽媽”,就是用手一個勁指着。一開始我以爲他想讓我帶他去找媽媽,仔細一看原來是指牆上的鐘,到底什麼意思呢?再問,他也只是伸出四個手指,張了張嘴,仍沒有表達出確切的意思。

自由活動時,聰聰獨自坐在座位上,不和其他孩子交流,雖不時看看旁邊孩子正在玩的玩具,但無其他反應。我對他說:“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吧。”他只是怯怯地指着玩具說:“哥哥、玩具。”仍舊未曾離開自己的小椅子。

這樣的現象經常出現在聰聰的一日生活中,爲此我與他的家人進行過多次溝通,從多方面瞭解到他行爲背後的原因。

“惜字如金”的背後

因爲爸爸工作較忙,聰聰的生活起居、入園前的早期教育主要由媽媽照顧,聰聰的語言多以單詞爲主。入園後因媽媽要工作則由奶奶負責接送。

聰聰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穿衣吃飯基本不能獨立完成,一直由媽媽包辦。奶奶是退休的小學教師,對於我發現的問題也有同感,且與媽媽的教育理念經常有不同,奶奶要求孩子樣樣事情都自己嘗試做,常常忽視孩子的能力所及。因此聰聰經常在這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中不知所措。

1.成人不科學的教養觀念

兒童語言的發展需要語言刺激,且越早越好,否則可能會滯後甚至出現障礙。聰聰每做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媽媽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圖,並滿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與人交流的機會就被一點一點“剝奪”了,使得他在兩至三週歲這一語言發展關鍵期缺失了很多應有的語言學習機會。

2.自理能力弱,缺乏自信

聰聰語言發展滯後與能力發展有一定關係。他自幼的生活起居都由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入園後與其他孩子的差異明顯表現了出來,一下要面對諸多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等問題,頓感“無能爲力”,變得缺乏信心,無法主動與人交往,沉默、孤單成了幼兒園生活的常態。

3.家庭成員教養觀念不一致

聰聰家裏有三種不同的教養方式:爸爸的忽視、媽媽的包辦和奶奶的強勢,三人並未就孩子的教育達成一致,也並未嘗試溝通,尤其是媽媽和奶奶的矛盾不斷激化。這樣的家庭環境對平生初次經歷分離的聰聰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更談不上陌生環境中安全感的建立,無形中使他產生了這樣的意識:大家不開心都是因爲自己,因此在家講話就更少了。

幾點建議

1.不迴避、誇大問題,和孩子一起建立自信

要使孩子能大膽開口表達,幫其重新建立自信是關鍵。家長要冷靜面對,從簡單的拿調羹做起,以耐心、鼓勵的姿態,儘可能幫他克服畏難情緒。其次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聰聰是一個愛唱歌且節奏感非常好的孩子,每次在寬鬆的角色遊戲時,他都喜歡到小舞臺上爲大家表演,每每這時他就像變了一個人,變得大方、自信,且口齒清晰。爲此在遊戲講評時,我都特意請他到全班孩子面前表演,大家一次次認可的掌聲幫助他逐漸找回自信,弱化不足。家庭和幼兒園雙管齊下,孩子在感受進步的同時,發現自己的與衆不同,自信心增強,也會願意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2.在遊戲中創設愉悅的說話環境

在遊戲環境中,幼兒是最放鬆的。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結合遊戲情境從短句的學習開始,比如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說“我想和你一起玩,我要和你玩積木”等等,給他做示範。當然有時孩子在互動中會簡化句子,如只說“和你玩”,此時成人應適時裝裝“傻”,適當耐心等待,以刺激他大膽用完整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指導過程中,要遵循表達的流暢先於正確的原則,切勿因爲急於糾正錯誤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積極性,應讓孩子感覺到語言學習是有意義、有意思的過程。當孩子能自覺自願、流暢地表達時,再通過啓發和示範,逐步引導他自覺糾正錯誤,學習正確的表達方式,進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3.家庭成員構建一致的教養關係

不一致的家庭教養方式,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年輕父母需加強與祖輩溝通,平時就一些問題向長輩請教,然後說出自己的想法,雙方都積極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儘可能取得一致。這樣既尊敬了長輩,爲幼兒樹立孝順的榜樣,又加強了彼此間的理解,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

4.家園攜手,共同促進孩子成長

家庭教育需和幼兒園合作。幼兒園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且較科學的,家長與教師多交流,一方面互相反饋幼兒在家、在園語言方面的表現,及時糾正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還可以向教師學到科學的語言教育方法,全面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4

今天孩子們的早點是豆漿和麪包。麪包被一個小塑料袋包着,兩邊有鋸齒,只要用手對着一用力,就能撕開。但孩子們都跑到我跟前:老師你給我撕開;老師,我弄不開;有的內向的孩子乾脆自己抱着麪包哭。

這次我沒有像平時一樣一個一個幫孩子撕開袋子,而是鼓勵孩子們:"大家都有一雙能幹的小手,今天咱們就用這雙能幹的小手來自己撕麪包袋子好嗎?"孩子們聽了半信半疑,老師:"怎麼撕呀?""你想什麼辦法都行,只要撕開了,你就是最棒的寶貝!"這下孩子們來勁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還有的象磕雞蛋皮一樣在桌上磕。過了一會,有幾個孩子把麪包袋撕開了;十分鐘以後,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麪包,還有幾個孩子將袋子弄了個小口,把麪包揉碎了一點一點吃。

個別實在撕不開幼兒,我沒有幫他們,而是讓旁邊會撕的幼兒幫助他們。結果跟往常不一樣,今天孩子們都迅速的吃完了麪包,沒有一個說吃不上或者不喜歡吃的。本來我讓孩子自己打開面包,是爲了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沒想到,孩子們自己動手後卻還能讓親自體會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開心享受這份成功的喜悅,這比老師幫忙更有意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5

前幾天聽了留日研究生劉妮分享的日本幼兒園的材料,其中她詢問老師,"最喜歡的事情是什麼?"老師們回答,"是和孩子共進午餐"。我一下找到共鳴,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也是和小朋友圍在一個桌上吃飯,吃着飯說着不關緊要的話,個性搞笑。

透過吃飯,我明白徐華鑫的姥姥在澤頭徐格村,家裏還有一個叫"豆豆'的狗;透過吃飯,我明白丁昱丹不想老師想奶奶;透過吃飯我明白姜柳陽搬新家,很想讓老師去看看……和小朋友在一個餐桌上吃飯,我由老師的主角轉換成了朋友,王騰彬嘗試着吃我的大蔥,還一個勁得說,"真甜!"叢瑗的飯菜不夠,我把我的飯挖給她,她吃完還要。林家毅吃飯挑食,和他同桌吃飯,他竟和我比賽看誰吃得快。孫晨超說他要找盧璽竹或者董子儀做老婆……每到吃午飯的時候,孩子們都喊我,"王老師,我旁邊有地方;""王老師上我這兒!"每到吃飯,孩子們掙着搶着把小祕密告訴我。

與孩子共進午餐真好,讓我有時光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放鬆了自我也放鬆了孩子。與孩子吃飯,我講的道理孩子更加認真地記下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