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拜年的來歷

本文已影響9.33K人 

你知道春節拜年的來歷嗎?春節這一習俗是從古時候就流傳下來的,拜年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表達方式,你知道春節拜年有由什麼演變而來的嗎? 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春節拜年的來歷, 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拜年的來歷
春節拜年的來歷1

春節對於滿族和漢族來說是一個共同的節日,滿族人也將春節稱爲“過年”。

“臘八粥”和“領牲”:滿族人亦過昔八節(農曆臘月初八)。相傳,早年有卜滿族族長,以勢欺人,常年挨家挨戶侖流要吃要喝,滿族百姓敢怒不敢言。昔月初八這天,一個叫烏津拉的農民想出了個好注意,用糯米、紅糖和幾十種乾果煮成一種粥,請族長去吃,族長一看就生氣了:“這是什麼東西啊,黏糊糊的!”烏津拉便告訴族長這叫“臘八粥”,族長聽了這個很不順耳的粥名後,氣乎乎地走了,此後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滿族後人爲紀念烏津拉,每年臘月初八這天都要煮“臘八粥”喝。過去,滿族人臘八節不但自制“臘八粥”,而且要互送“臘八粥”,以加強親戚和鄰里間的團結。

臘月十五後,滿族人要任選一天殺年豬,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豬不得有白毛,豬捆好後擡到祖宗供位前,殺前將酒澆進豬耳朵,如果耳朵動爲“領牲”了,如不動,需禱告,直到動了方可殺死。殺死後,先要將豬剁成八塊,擺在祖先牌位前,燒達子香,全家磕頭。禮畢,纔可以吃肉。吃第一頓肉時,全家人要圍着鍋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與吃年飯:臘月二十九,滿族人家家都要貼窗花、掛箋、對聯和大“福”字。過去滿族人在貼掛箋上很有講究,本家是什麼色旗人就貼什麼色掛什麼箋,祖先原是從長白山幾道溝裏來的就在祖宗板頂上貼幾張掛箋。臘月三十這天,家家都要豎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羅杆子”(也稱神杆),杆頂上掛方形的錫升,升裏盛着豬的五臟供烏鴉、喜鵲去吃。相傳此杆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挖人蔘時用的索撥棍。又傳當年明將李成樑害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騎馬逃跑,途中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羣烏鴉、喜鵲落在他身上將他護住,追兵以爲他已經摔死,便掉頭走了。努爾哈赤脫險逃入山中,以挖參所得置辦兵器、糧草,起兵統一了東北。後人爲紀念烏鴉、喜鵲的救祖之恩,在春節豎起“索羅杆”。

除夕,滿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廳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13盞,自制奶油點心13碟,板上貼新掛籤(滿文)。在院內東南角“索羅杆”前,也供着同室內相同的供品。接着,由家中長輩主祭,帶領全家叩拜。之後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飯、供菜、供酒和乾鮮果品、點心等。

祭祖完畢後,全家人要到最高輩分家長屋內行拜年禮。禮畢,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飯。一般來說,除夕這天滿族人都要吃餃子。擺放的餃子要橫豎成行,意味來年財路順氣。煮餃子時,鍋底需燒“杏條”柴,因“杏”與“興”諧音。當餃子從沸騰的鍋裏起來時,煮餃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全家人必須隨喊:“起來了!起來了!”吃完了餃子後,一些人甚至會讓家中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預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個高。有一些人還在餃子裏包上銅錢或其他一些東西,來測一年的運氣,以此增加節日的氣氛。

燈節與“笊籬姑姑”:滿族人過年,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點燃“索羅杆”上和屋檐下的燈籠後,便徹夜不息,以示紅燈高照。若燈熄了,則意味着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將燈點到二月初二。滿族人的燈節也就是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掛各式各樣的彩燈,辦燈會。在農村,這天晚上有的人家還要“驗月份”:用蕎麥面製成12盞小燈碗,碗邊標上月份,在每個碗中放一粒黃豆,然後放在鍋裏蒸,碗中的豆粒脹大就意味着那個月份澇,豆粒小則預示着旱,不大不小的爲風調雨順。

燈節也是滿族年輕婦女的節日。這天“格格”(姑娘)們打扮得漂漂亮亮來玩“笊籬姑姑”。她們在笊籬上糊上粉蓮紙,畫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籬綁成“十”字,豎的(笊籬把)做身子,橫的(筷子)做雙手,然後,給“笊籬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紙做的衣服,讓“笊籬姑姑”在桌子上歡快地跳舞。之後圍觀者還可向“笊籬姑姑”“問卜”,什麼都行,肯定時“笊籬姑姑”點點頭,否定時“笊籬姑姑”搖搖頭。

春節拜年的來歷2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確實,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但拜年很有講究。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爲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禮物也應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爲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禮物還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此外還應注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拜年時,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