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1.57W人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讀罷這本書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閱讀是一次讀者與作者的神交,閱讀過的書籍是一個人的成長史,在書籍中汲取精神上的營養,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書中自有黃金屋,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瞭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爲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着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着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象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彷彿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象,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着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着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爲艾瑪就這麼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裏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裏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麼萊昂就是牽着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慾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麪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衆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裏。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僞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爲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裏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類型,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着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從小,艾瑪的父母就送她去修道院學習,修道院是禁慾的,可艾瑪卻對世界充滿好奇。當別人都讀聖經時,她正津津有味的看言情小說,品味男女主人公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嚮往溫柔的騎士和富麗的宮廷。她愛大海,只是爲了海上的洶涌波濤;她愛草地,只是因爲青草點綴了斷壁殘垣,她多才多藝,但並不真心喜歡音樂和藝術,她尋求的只是主觀的情,而不是客觀的景……這一切反映了艾瑪的內心是豐富的,她渴望自由,渴望愛。但現實卻沒有給她快樂成長的土壤,所以她需要去尋找另一片天空,可以給她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氣。

當包法利先生出現時,艾瑪以爲幸福來臨了,以爲丘比特的神箭射來了,愛來了,浪漫主義小說讓她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她將踏入婚姻殿堂視作擺脫枯燥生活,實現憧憬的一個契機。於是她嫁給了包法利先生。但他們的婚姻畢竟不是建立在相互瞭解,相互信任,相互愛慕的基礎上,所以從一開始就佈下了危險的陷阱。

很多人都覺得包法利先生最無辜,最受委屈,但我想說的是,包法利先生的確和艾瑪不合適,即使艾瑪不出軌,他們也不會白頭偕老。包法利先生雖然對艾瑪百依百順,關懷備至,但都是淺層次的物質滿足,他幾乎沒有深入瞭解艾瑪到底喜歡什麼,真正需要什麼,他們缺少交流和溝通。當艾瑪把對白馬王子最美好的光環放在包法利先生的頭上時,包法利先生本身平庸木訥,不善言辭,不苟言笑,刻板無趣等性格,和艾瑪充滿熱情與幻想,浪漫與天真的性格顯得格格不入,一個缺乏生活情趣、智力平庸、感覺遲鈍的男人,與艾瑪的期望值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艾瑪困惑了,這就是所謂的愛情嗎?我的一生就這樣度過嗎?我們讀者一直強調包法利先生爲艾瑪的犧牲與寬容,卻忽視了艾瑪的內心世界,何嘗不是承受着煎熬?記得小說有個情節,是寫包法利先生的眼睛像一條皮鞭抽打着艾瑪,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包法利先生用用愛和仁慈的名義在抽打艾瑪的心靈。

的確,艾瑪墮落了,她從一個美麗可愛的少女變成了一隻令人害怕的貪婪的猛虎,她在對奢華的追求中慢慢喪失了金錢,在對自由的嚮往中慢慢喪失了尊嚴,在對愛情的追逐中慢慢喪失了愛的能力,我們可以批判她,可以鄙視她,可以認爲她的死亡是咎由自取,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艾瑪的悲劇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是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悲劇。

西方文化宣傳“性惡論”,認爲人生來就是要犯錯的,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約束,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道德層面。人性的脆弱、貪婪、乖戾、殘忍和人性的堅強、美好、善良、高貴一樣,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隱藏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當時機發酵成熟,它們就會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之盒一樣,被慾望好奇的心打開,吞噬人的靈魂.我們看了艾瑪墮落的故事,不是要幸災樂禍的看着她死,而是要深入的剖析她爲什麼會墮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我們創作文學的目的不是譴責艾瑪的出軌,而是解釋她如何成了出軌的女人,同情她出軌的遭遇,認識她存在的價值。畢竟,文學如果沒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就不是文學了。

這是一個個人奮鬥與社會約束力的關係問題。一個下層平民女孩嚮往貴族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愛情的權利,合不合理;一個美貌多才的女子不甘心嫁一個平庸木訥的丈夫,合不合理;一個人堅決拒絕平凡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心懷人生美好夢想的人最後墮落自殺,合不合理;一個浪漫主義者對殘酷現實的無聲反抗,合不合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當然,我們看待文學,應該是學習有利於人生營養的東西,應該盼望獲得振奮人心的東西,而《包法利夫人》無疑是一個令人痛惜的小說,可我們衡量一部小說,不能拒絕它的悲劇性,因爲好的小說從來不粉飾生活,美化人生,以此來滿足讀者小小的心理安慰。好的小說應該是提供一種人生的某種片段,留足空間,讓人看見世界有多大,人性有多少可能的發展,就像張承志曾經說過的“不要因爲在和平的環境,才說出我愛世界的話語,而要在瞭解生活的黑暗,骯髒,邪惡,醜陋之後,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美好、溫暖、信任、尊嚴這樣的字眼”。

記得小說的結尾,包法利先生給艾瑪的墓誌銘寫的是“不要踐踏一位賢妻”,這裏對“賢妻”的定義是什麼?我個人認爲,賢妻應該不是單指艾瑪一個人,應該是象徵一種爲了自由、爲了夢想而不斷追求的人性。而這種人性,我們不詆譭,不嘲諷,不褻瀆,因爲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們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性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光明的一塵不染。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爲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當命運在現實社會中不妥協時,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不是想象的會和現實相同。完全不盡然,因爲包法利夫人就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化身。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爲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爲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從而體現出社會的另一面,也同時批判了當時的社會 黑暗。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第2張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然而從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個人都會對理想抱有一種追求的態度,只是相對於我們來說對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對理想幻想多了些。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理想也許相對我們而言這些都是虛幻的,並不真實。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過,而反應出的就是對於自身的不滿足。

包法利夫人(愛瑪)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爲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裏,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着罷了. 也許小說就是小說太帶有情節性。之後愛瑪接二連三遇到了萊昂,這是愛瑪在幻想後遇到的第一個有共同愛好的人,而愛瑪卻想象她的世界隨後於萊昂私通,現實帶給愛瑪的卻不是好的結局。由於萊昂慢慢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萊昂最後選擇了離開。因此懷念就此慢慢沖淡了。而另一個男人與走進了她的世界。

羅多爾夫對愛瑪的氣質所迷倒。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在他的花言巧語下愛瑪被他迷的神魂顛倒。這也表現出愛瑪對於愛情的追求,寫這些當然是爲了給小說的結局做鋪墊。事情也同時要伴隨着悲劇的結局。當愛瑪決定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她覺得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可是命運卻又讓她跌進無底的深淵。之後愛瑪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悲劇的現實卻不得不令人相信,愛情彷彿很遙遠,我們期望中是很遙遠,而我們身邊的我們卻並不認爲那是愛情。艾瑪死後的情況是榮鎮象平常一樣,靜悄悄的,包法利卻睡不着,一直在想艾瑪。羅多夫爲了消磨時間,整天在樹林裏打獵,晚上回家睡大覺;萊昂在城裏也睡得不錯。這時偏偏還有一個人睡不着。在墓地旁,在松林間,一個小夥子跪着,哭得傷心,他的胸脯給嗚咽撕碎了,在黑暗中一起一伏,無窮的悔恨壓在他心上,像月光一樣輕,像黑夜一樣深。這個小夥子就是朱斯坦(藥劑師家的學徒)。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女人是多麼的愚蠢與令人可憎又可憐了,對她真正好的人,他卻從來不珍惜,對她虛情假意的人,她卻奉爲至愛,甘願傾家蕩產。艾瑪可以理解爲是一種單純的美,夏爾可以理解爲一種淳樸的真與善。兩者同樣不具備智慧,而她們的結合,表面上看是一種真善美的結合,應該會幸福,但是結局卻是令人扼腕的悲劇。當愛瑪死後夏爾。包法利也隨之死去。。艾瑪的美是一種外表的美,她的心靈並不具備的美的土壤,因爲那是一顆躁動的心,一顆時刻幻想的心,一顆愚蠢粗陋的心。而我們的男主人公夏爾(包法利先生)呢?不具備俊朗的外表,卻具有一顆真善的心,對於愛情,對於很多方面,而更多是表現在愛情上。這也得到一個結論:在漂亮外表掩飾下的女人是難以得到愛情的,而當平凡外表的老實人遇到這樣的女人那更大的不幸福便是必然的了。

包法利夫人造成的悲劇啓發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女人,千萬不要像包法利先生那樣癡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後弄得家毀人亡。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大致明確自己的傾向,珍視自己身邊的幸福。也同時提醒廣大青年學生一定要定位好,認清自己的經濟地位,明確階段,不做超階段的消費,適度適量符合自身經濟狀況的消費纔可能長久的發展。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許諾是多麼可笑!生活還在繼續而悲劇還在不斷上演,現實中不要過多追求虛幻的世界,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活出自我,誰都不會代替你,應爲你爲自己而活。至於夢想,誰沒有夢想在自己的認真的過每一天的同時夢想的大門會想你打開!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死亡是每個人的歸宿,因爲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討論的。而愛瑪的死並不屬於上述範圍,也就是說憑藉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軌跡,爲何她不能擺脫宿命的註定?作爲現代的我們,又能從愛瑪的遭際中感悟到什麼?

家庭決定出身,性格決定命運。愛瑪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

愛瑪,一個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個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自私怯懦的文書。她的偷 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爲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第3張

一個人的出身,不應該受到指摘。父母將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以致於使她整天沉浸在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的幻夢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腦海的是許多父母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參加各種藝術課,盼着子女成名成家。學習一門自己喜歡的藝術,着力點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將終生受益,但若執着於非成名成家不可,就與愛瑪有些相似了。這就引出了問題的本質,在做重要選擇之前要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認識自己,才能做正確的事。很顯然,愛瑪並不瞭解自己抑或是不夠理性,否則她不會深陷於情人的愚弄、欺騙的怪圈中執迷不悟。

愛瑪有着怎樣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懷,喜歡文學,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着白馬騎士的到來。可這一切與她的生活相隔十萬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們,每天來來去去,爲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讓她在田莊上操勞,她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和鐘擺一樣單調:沒有什麼可興奮,沒有什麼可感受,於是她期待愛情的降臨。愛瑪天天沉浸在幻夢中,但她的父親—盧歐老爹並不糊塗,偶然的機會包法利給盧歐老爹治療腿疾,老人家極力促成了這樁還算令他滿意的婚姻。如果盧歐老爹能夠及時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她,也許她不會誤入歧途。不幸的是,盧歐老爹只能幫女兒選擇適合的婚姻,卻無法將選擇的緣由讓女兒明白。婚姻成爲了愛瑪不幸人生的始發站,婚後的愛瑪發現,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愛人。他既無才幹,又無雄心,舉止無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按照現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屬於經濟適用男,長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沒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營造浪漫的財力。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討好女人,但對老婆忠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愛瑪能明白,過日子纔是正道,也就不會發生後面的慘劇。遺憾的是,愛瑪想要綺麗的愛情,包法利能給予的卻是平淡婚姻。

從愛情來看,包法利和愛瑪的確不合適。且看他們剛剛結婚後的情形:包法利剛剛出門,可又覺得自己愛她愛的不夠,於是又折回房間再看看親愛的愛瑪……,愛瑪是什麼想法呢?面對丈夫的熱情,她想,結婚以前她以爲自己有愛情,可是應當從這種愛情得到的幸福不見來,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錯了。包法利的愛如燃燒的乾柴那樣濃烈,愛瑪卻絲毫感覺不到應有的幸福,只有被騷擾的膩煩。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愛瑪首先應該問問自己,結婚前考慮愛不愛的問題了嗎?沒有。她只想到這是逃離原有生活的捷徑。人是奇怪的動物,缺乏物質,毫無幸福可言,擁有物質也不保證一定幸福,是否幸福與物質的滿足有一定關係,但不會超越心靈共振的喜悅。愛瑪與包法利之間的問題,即屬於精神層面的不匹配。

面對這樣的局面,解決方法有好多種。可以嘗試着彼此多一點了解,儘管這種嘗試對愛瑪是不得已的痛苦,對包法利則是過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們還可以選擇離婚,但愛瑪並不具備自立能力,這顯然不是她敢於嘗試的解脫之路。兩條路她都沒有選擇,而是選擇了婚外戀。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個,還有俄國的優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們之間有共同之處,都玩婚外戀,最後都選擇了自殺。不同的是,愛瑪是一個鄉村醫生的妻子,有一個愛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熱戀着他人,卻先後兩次遇人不淑被拋棄;安娜則是來自上流社會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個虛僞的政客,她戀上的是一個很愛她的軍官。對安娜的死,讓人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女人大膽追求真愛未成的遺憾。而對於愛瑪的死,留下更多的則是人們對自己、愛情和人生的思考,儘可能多瞭解真實的自己,避免誤入傷人害己的感情漩渦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