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

本文已影響3.67K人 

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紙質書更能保護我們的眼睛,學會模仿和借鑑是非常重要的,嘗試多角度地去看世界,閱讀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

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1

讀錢鍾書時,感覺自己像一汪清水,被看個透徹;讀魯迅時,又覺得自己像一尾死魚,任他宰割。

細細數來,魯迅的作品在初中高中的語文課本里篇幅不少,《狂人日記》、《孔乙己》、《故鄉》、《社戲》、《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等等,而像《藥》、《阿Q正傳》等雖沒有出現在課本里,但也出現在語文老師的必讀清單上。高中時代,每次學到魯迅總是頭疼不已,大有古人搖頭晃腦吟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之感,明明全篇不通,還要聽老師口乾舌燥的講解,更要記住此處“鉛灰色的天空”是渲染的修辭手法,意在說明作者悲涼的心境,那處“圓規似的腿”比喻形象,將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畫的靈活生動,更兼通篇講述了封建禮教壓迫下祥林嫂的悲劇,諷刺了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云云,宛如八股文,我雖能對答如流,但並不能領會其意。有時厭煩他這個“刺頭”,專寫些憤世嫉俗的文章爲難我們這些苦命的莘莘學子。

然而人總是要長大的。現在的社會消息靈通,各種聞所未聞的事撲面而來,人人不缺飯後談資,且花樣日日翻新,層出不窮,再大的新聞也如丟入池中的石子,撲騰兩下便悄無聲息,轉瞬便被新的新聞覆蓋,杳無蹤影。吐槽是人人都要會的,可若要一針見血,語驚四座還必得向魯迅先生學習,於是我決定重讀魯迅,好好體味下當年老師讚不絕口的辛辣諷刺究竟何如。

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

這次終於明白了自己往槍口上撞是何滋味。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生而爲小民,現在的我們和當時的他們並無太大的不同。生活的重擔壓得人麻木而自私,有的人眼巴巴地盼着同類死去,好拿他的鮮血來救自己的孩子,好比華老栓;有的人爲了活下去拋棄自己當初的信念,只用揮霍無度來彌補自己日漸空虛的內心,比如魏連殳;有的人承受了失去丈夫孩子的雙重打擊,卻還被認爲是不祥之人,備受冷落,以致生無可戀,比如祥林嫂;有人以爲自己和愛人衝破了世俗的牢籠擁有了自由的愛情,最後卻因自己的自私懦弱,害得伊人離世,比如涓生。而我有時感覺自己也像是那些矇昧的小民中的一個,懵懵懂懂看不清世事,只尋樂似的咀嚼着他人的痛楚,一面擺着悲憫的架子,然而聽多了覺得無趣,總是事不關己,便毋自走開,有時也利齒如刀,隨意評論一番,細細想來,倒像自己也是血盆大口,嚼過新鮮血肉。而他的筆只是緩緩地刻着衆生世相,從未說過苛責誰的話,可又彷彿該說的已經說盡,可是彀中的人往往都不明白。他燒着自己的脂膏,化一點瑩瑩燭火,渴盼有一兩雙混沌無神的眼睛能恢復清明和他同道而行,可謂用心良苦,只是這樣嘔心瀝血地踽踽獨行,總是孤獨徹骨。

我使勁裹裹,被他戳出幾個窟窿的遮羞布還可用,書看完了,孔乙己自排他的大錢,阿Q自有他精神的勝利,撲面而來的新聞依舊熱鬧,我仍可看戲似的指指點點,隨意興闌珊的人們一鬨而散,便是讀書時有過片刻自省的清明,也在闔上書的剎那,像狡黠的猹,從少年胯下鑽出去,逃的遠了。

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2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爲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爲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爲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爲他不信,所以他藉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 第2張

他緊緊握着戰鬥的筆桿,冒着彈雨毒硫,堅強地、英勇地、不屈地戰鬥着。當然,魯迅的這種“希望”與他當時的思想有很大關係。因爲他是一個進步者,認爲社會總能向前發展。我們暫且將這種思想放在一邊,不去評價它的對錯。然而單是有這樣一種精神,一種希望就是很可貴的。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3

魯迅先生作爲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和中國最巨大的反動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爲後世讚頌,可真正繼承其反動肉體衣鉢的人在當代卻太少。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徘徊》,說來也是羞愧。

徘徊一詞意爲“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反動征途上的迷茫,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字裏行間充滿着理想與理想的牴觸,以及各類人願意的`選擇。我個人特別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講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也曾是一個會爲了國度出路命運,與別人爭論不下,乃至義憤填膺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期,以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說,屢屢想象這樣的人物,似乎看到了榜樣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但是,就像大局部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爲一個麻木爲生計的人。結尾的環境描寫——“房屋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中”,出路的不定,心中的徘徊便融於環境描寫之中了。

吶喊彷徨讀後感800字 第3張

《傷逝》描畫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擬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理想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本來與主人公同爲戰友的子君,最終由於長期持家,抹去了原本尖利的棱角,致使最後完整退化爲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關於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瞭解。兩人的感情最終決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而而走向了淪亡。這是魯迅唯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說,或許魯迅預見了本人與許廣平類似的命運,而破例爲本人的愛情提早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說爲代表,再加上《孤單者》等,都在描繪着理想與理想的牴觸。反動者由於困難的生活,忙着尋求生計而忘卻了關於信仰的忠實,變得馴化,理想與理想的天平向後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理想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呼籲。國民性中的種種劣根性,是魯迅終身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但是今天呢?我們有任何本質性的進步嗎?只能慨嘆一句偉人已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