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指的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08W人 

夏至指的是什麼,夏至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這一天人們都會購買消暑食物來吃,害怕自己高溫工作會中暑暈倒了,那麼夏至指的是什麼呢,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相關資料,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夏至指的是什麼

夏至指的是什麼1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爲夏至,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夏至之後,陰氣始生,陽氣開始衰退。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中國古人將夏至分爲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夏至還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節”。民間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麪條、食糉子等習俗。

夏至除了注意消暑解渴外,情緒上應該儘量平靜,同時注意睡眠。天氣炎熱,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應適度降低運動強度。

氣象變化

◆氣溫降水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爲,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2018年“三伏”從7月17日到8月26日,每伏10天,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立秋前後,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爲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驟來疾去的雷陣雨,由於降雨範圍小,人們稱爲“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爲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2]

◆“立竿無影”

在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正午時分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北迴歸線地區就會出現短暫的“立竿無影”現象。目前中國大陸設有5處北迴歸線標誌,分別位於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廣西的桂平和雲南的墨江。生活在北迴歸線上及其以南附近區域的人們,可於夏至日前後幾天的中午在太陽下立根竿子,觀察一下“立竿見影”如何變成“立竿無影”。

夏至指的是什麼2

夏至,約爲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來到。古人稱夏至爲“夏節”或“夏至節”。《周禮春官》有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史記封禪書》亦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這意思就是說,古人會在這時通過祭神儀式來祈求當年能夠豐收與一切災厄盡消。周代則會於夏至祭神,主意在於清除荒災、疫癘與飢餓。 夏至的三候乃爲:“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意思就是說:陽氣開始衰退而陰氣生,因而公鹿角就開始脫落了;雄蟬則自夏至後而感受到陰氣之生而開始鼓翼鳴叫;生於仲夏的沼澤或水田中的喜陰藥草半夏,因此而出名。

到了夏至這一天,豔陽會直射地面到達一年的最北端,且幾乎是直射北迴歸線,故北半球的白晝會變得最長,而且越是往北面行,白晝就越長。 既然冬至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那麼相對來說,夏至就變成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日了。那麼,光亮不息的白日的時間究竟有多長呢?答案是南方各地打從日頭出來後,直到夕陽西落至多爲十四個小時左右。雖然夏至是白晝最長且太陽角度最高的日子,可是你可別誤以爲這是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日子。No!No!即使白晝長得嚇人,但接近地表的熱量仍是在繼續蓄積中,所以並不算達到最熱、積累最多暑氣之時。 俗語說:“熱在三伏”,最最炙熱的日子是以夏至與立秋來做爲計算基點的,時間大約介於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中國某些地區的氣溫最高可達約40℃。

夏至該吃啥

提到夏天該吃啥,很多人會答說西瓜、銼冰。然而除了瓜果與冷飲,其實我們還可以選擇涼麪。據說山東人一般會在這時候選吃涼麪,也就是俗稱的“過水麪”。民間即有流傳一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 據說煙臺一帶的居民還會在夏至這天,用麥秸編織成精緻的小笊籬來煮新麥粒吃。當兒童們一次次地從湯水中撈麥粒來吃,還挺有民俗趣味的。 廣東一帶,居民喜好於炎夏中選吃涼食來消暑,故人們喜愛在夏季期間煲清補涼茶、涼湯或酸梅湯等傳統又清甜的佳餚。 夏至這一天,豔陽會直射地面到達一年的最北端,且幾乎是直射北迴歸線,故越往北,白晝就越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