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國婆媳關係難處的根源

本文已影響1.64W人 

剖析中國婆媳關係難處的根源,很多人在結婚之後都要面對和婆婆之間的相處,在日常生活中,和婆婆相處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幸福,下面小編分享剖析中國婆媳關係難處的根源,一起來看下吧。

剖析中國婆媳關係難處的根源

剖析中國婆媳關係難處的根源1

婆媳雙方常常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結果兩方都不滿意當原本沒有親緣關係,“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於相愛“走進一家門”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婚姻不僅帶來了夫妻關係,而且也帶來了一大串家庭關係身份,新娘子一下掉進了一張關係網當中,需要四面應付。婆媳關係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關係。而對於媳婦來說,婚前與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較少,所以,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員就只有應有之情。

應有之情只是一種根據角色規定的情感,例如傳統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這種義務之情由於僅僅是義務,很容易讓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婦心裏會想,我們之間沒有交情,我不是你從小帶大的,因爲結婚,我就要對你百般照顧,我自己的父母我還沒來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就很不錯了。婆婆心裏會想,你在我家裏出出進進,就是一家人了,你應該像個兒媳婦的樣子啊!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兩方都不滿意。

當婆媳雙方混淆了婆媳關係與母女關係,會因爲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預期而漸生不滿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婦或抱怨媳婦的婆婆常常忽視一個現象,那就是無論婆婆還是媳婦,她們的母女關係一定比婆媳關係要好。被兒媳婦看作是“惡婆婆”的人,卻對她們自己的女兒疼愛有加,在她們的女兒眼裏,“母親”、“孃家”都是無法替代的情感港灣。反過來,被婆婆認爲不懂孝順的媳婦,卻總是對她們自己的母親時常惦念,關懷備至。

分家單過”日漸普遍,社會結構中夫妻軸的地位正在上升,但父子軸依然有重要地位現代都市青年婚後一般不與父母同住,農村青年婚後“分家單過”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於是,婚後的媳婦就有了三個意味不同的家---孃家、夫家與自己家。自己家是一種以夫妻爲主軸的家庭,維繫夫妻感情的主要是真有之情,而不是血親關係。而夫家是丈夫的孃家,孃家是自己的孃家。一些已婚女性總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孃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則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孃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孃家排在第三位。這就是一些夫妻衝突的來源。很多夫妻爭吵的理由往往是“你媽是媽,我媽就不是媽嗎?”要求對方把順序排列與自己相同。這就反映出在社會發生變遷的今天,儘管在家庭中夫妻軸的地位上升了,但是在我們身上,父子軸仍然有着相當重要的價值地位。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兩種協調婆媳關係的思路。一種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會把丈夫的孃家也當成自己的孃家,把丈夫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樣,把岳父岳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孃家當成自己的孃家。另一種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對方對孃家的價值認定,體驗對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這兩種思路儘管有些不同,卻都可以較好地協調因婆媳關係引起的夫妻衝突。

剖析中國婆媳關係難處的.根源2

婆媳關係很難處嗎

網上很多人都在吐槽婆媳不好相處,的確是這樣。自己的親媽把自己養大,什麼脾氣大家都是摸得很清,所以,在親媽面前即使是吵架,親媽也不會生氣。

但是婆婆就不一樣了,從一個陌生人變成一個屋檐下的,說一起生活沒有磕磕絆絆,是騙人的。

但是,畢竟已經是一家人了,一直那麼尷尬的相處也不是辦法,總要有一個不熟到熟悉的過程。而且,說實話,其實老人跟孩子一樣,你用心哄一鬨,她就很開心,家庭和睦不才是大家都願意看的嗎?

多誇獎

越來越發現,“老小孩”的說法很準確,老人真的跟小孩一樣,愛聽好聽話。上班時候,婆婆自己帶孩子,還得做飯,還是很辛苦的。這個時候,如果是聽到讚揚的聲音多一些,她就會很開心,幹起活來都能哼着小曲。

如果是辛辛苦苦做好了飯,卻老是受到埋怨,心情是怎麼也好不到哪去的。老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做飯可不好吃的,不知道你們有沒這個感覺。所以生活中,不妨多誇誇老人。

提供生活費

老人本沒義務幫我們帶小孩,所以我們不能讓他們再貼補生活費。每個月,生活費的開銷及時的給老人備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老人願意給什麼是他們的心意,但是我們不能再讓他們幫忙養這一大家子人。

年老的時候,經濟的保障纔是他們最大的安全感,所以該我們承擔的要自己承擔起來。

不當着婆婆的面跟老公吵架

夫妻兩個人的矛盾,一定要自己解決,不能當着婆婆的面吵架。不管怎樣,婆婆還是心疼兒子的,夫妻吵吵鬧鬧是自己的事情,不能老去找婆婆做評斷,以免從夫妻矛盾發展爲大家庭的矛盾。

自己的小孩要上心

年輕人愛玩,總覺得生完孩子扔給老人,還是想幹嘛就幹嘛。這種想法也是不可取的。老人只是幫忙照看孩子,而教育孩子的事情還得自己上心。晚上下班後,以及週末,就要自己全身心的陪伴孩子。

老人都會“隔代親”,如果讓老人教育孩子,總是容易心軟,妥協,讓孩子養成很多的不良習慣,想要糾正起來就不那麼容易。選擇這個時候埋怨老人,還不如早點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雖然說因爲生活習慣不同,可能會產生矛盾,但是隻要我們有心,想把家庭關係維護好,做好以上的幾個方面,彼此多溝通,關係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