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本文已影響1.45W人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經濟狀況、身份地位、學識等,都可能會成爲我們用來分級的標準。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共同構成。瞭解更多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1

“情緒”(emotion)由評價、興趣和表情構成。評價(uation)就是把事物判定爲好的和壞的,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_r)是把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表達出來,興趣(interest)是對事物進行評價的根據和標準。興趣(interest)還有一層含義是利益,也就是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利害關係。

情緒首先分爲愉快和不愉快兩極,也稱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愉快源於好的評價,不愉快源於不好的評價。

凡是好的東西,人們就會想得到;凡是不好的東西,人們就會想避開。因此,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總是伴隨着“趨”和“避”或接近和迴避的行爲。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評價的依據是興趣。一個人如果興趣廣泛,好的評價就會比較多,愉快的時候也會比較多;如果興趣狹窄,好的評價就會比較少,愉快的時候也會比較少。

愉快就是快樂和高興,不愉快就是痛苦和不高興,它們是第一級的情緒,常常被當作情緒的一個維度,即快感度。

人在快樂的時候情緒高漲、活動增多、思維敏捷、興趣增強、自我感覺良好、充滿活力,而在痛苦的時候情緒低落、活動減少、反應遲鈍、興趣減退、自我評價下降、失去活力。

在第一級情緒的基礎上,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或對自身能力的主觀評價,進一步把好的事物分爲“可以得到的”和“得不到的”,把壞的事物分爲“可以排除的”和“排除不了的”,從而產生四種第二級的情緒:快樂(joy)、悲哀(sorrow)、憤怒(anger)、恐懼(fear)。可以得到的好的事物令人快樂,得不到的好的事物令人悲哀,可以排除的壞的事物引起憤怒,排除不了的壞的事物引起恐懼。

可以得到意味着最終一定能夠得到,得到心愛之物使人產生快樂,因此,快樂通常被定義爲“願望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得不到意味着即使暫時得到也會得而復失,因此,悲哀的傳統定義是“失去心愛之物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憤怒的定義是“願望得不到滿足或行動受到挫折而產生的情緒”。願望得不到滿足和行動受到挫折是因爲存在着某種阻礙,這種阻礙對個體來說是壞的,必須採取措施予以排除,常用的措施是攻擊和破壞。恐懼是遭遇威脅或危險的事物而產生的情緒。危險是壞的東西,而且較難排除,所以只好採取逃跑和躲避等措施。總之,滿足引起快樂,喪失引起悲哀,挫折引起憤怒,遭遇引起恐懼。

快樂、悲哀、憤怒、恐懼常常被稱爲“基本情緒”或“原始情緒”(primary emotions),而“原始”的意思就是“第一級”。其實,愉快和不愉快纔是第一級的(primary)情緒,而快樂、悲哀、憤怒、恐懼是第二級的(secondary)情緒。

嚴格地講,快樂並不是第二級的情緒,而是第一級的情緒。快樂一般發生在活動結束之時,因此,悲哀、憤怒和恐懼都可以轉化爲快樂或痛苦。快樂也可以發生在個體能夠預見到活動的結果時,這時候,快樂和痛苦就會滲透到悲哀、憤怒和恐懼中去。快樂之所以被許多人當作第二級的情緒,是因爲快樂與“可以得到的好的事物”所引起的情緒在表面上有許多相似之處。美國心理學家吳偉士稱這種情緒爲“決心”(determine),其實,“決心”不是一個用來表示情緒的詞,正確的名稱應該是“興奮”(excitement)或“焦慮”(anxiety)。“可以得到”不等於立即就能得到,也許需要一番努力,這會給當事人造成精神壓力,從而產生焦慮情緒。

悲哀和痛苦也是不容易區分的,在精神病理學中統稱爲“抑鬱”(depression)。如上所述,喪失引起悲哀,表現爲哭。達爾文認爲,哭是一種求助行爲。通過求助,人們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使失去的東西失而復得或得到其它方面的補償。這說明,悲哀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而痛苦是壞的事物或負性評價引起的,它使人逃避、退縮和壓抑,產生絕望,從而放棄一切努力,而不是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

這就是說,四種基本情緒應該是焦慮、抑鬱、憤怒、恐懼。壓力引起焦慮,喪失引起抑鬱,挫折引起憤怒,遭遇引起恐懼。壓力和焦慮使人進取,喪失和抑鬱(指悲哀)使人求助、被動接受或等待觀望,挫折和憤怒引起的攻擊和破壞行爲有助於排除阻礙,遭遇和恐懼引起的逃跑和躲避行爲使人遠離危險。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第2張

情緒和本能關係密切。麥獨孤認爲,每一種本能都對應於一種情緒。

其實,本能和情緒並無對應關係。首先,本能作爲行爲的動力和內在原因是明細分化的,有多少種可以稱爲“行爲”的東西就有多少種本能,而情緒分化不明顯,基本上是類別性的。這就是說,情緒總是少於本能,一種情緒對應於多種本能。麥獨孤把情緒和本能對號入座過於牽強附會,好奇、食慾、佔有慾和創造欲根本不是情緒。

另外,本能和行爲是“及物”的,它們總是作用於某個特定的對象並對這個對象產生實際的作用和影響,而情緒是不及物的,它沒有實際的功用。換句話說,本能具有適應的功能,而情緒只是一種附加現象。

達爾文認爲,情緒本來也有適應功能,後來退化成一種沒有實際功能的殘留活動。最原始的本能是“趨”和“避”,它的作用是使某些低級生物接近或避開有關的刺激物,在生物學中稱爲“向性”(tropism)。隨着生物的進化,行爲變得越來越複雜,“趨”分化爲進取和求助,“避”分化爲進攻和逃跑,產生了第二代的本能,“趨”和“避”的本能就失去了現實意義,而以沒有功能的活動即情感(如快樂和痛苦)的形式殘留下來。隨着第二代本能的進一步分化,進取、求助、進攻和逃跑也不再是獨立的本能,而變成了焦慮、抑鬱、憤怒和恐懼等四種情緒。

快樂和痛苦分別由正性評價和負性評價引起,評價的根據是興趣或利益(好和壞或喜歡和厭惡),相應的行爲是活動增多(興奮)和活動減少(抑制)。焦慮、抑鬱、憤怒和恐懼分別由壓力、喪失、挫折和遭遇引起,評價的根據是興趣和能力的不同組合,即想得到並能得到、想得到但不能得到、想排除並能排除、想排除但不能排除,相應的行爲是進取、求助、進攻和逃跑。我們把好和不好的評價稱爲“初級評價”,把能和不能的評價稱爲“次級評價”。初級評價產生第一級的情緒,次級評價產生第二級的情緒。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2

3個等級的情緒

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的關係共同決定的。

根據這三者關係的不同,一個人的自我意識高低,往往可以分爲以下3個等級。

第一級:情緒型人格

情緒型人格的典型特點就是生活是圍繞着自己的情緒展開的。生氣時毫不猶豫就會反擊,開心時會禁不住的狂喜,常常感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代表人物:古惑仔裏的各種小混混。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第3張

特點:非常情緒化、缺乏自控力、享樂主義

以前談過情緒管理的話題,有人在評論區裏這麼說道。

情緒來了怎麼可能控制的住,能控制住的,就不會生氣,也不會憤怒了。

事實上,留下這個評分的人,TA的自我意識很有可能就是處於這個層級。

情緒型的人格的生活信念往往是以“爽”字爲核心的,做什麼能夠讓自己感覺舒服,那麼TA就會去執行怎樣的行爲。

比如有個人可能不小心冒犯到了TA,就會毫不猶豫的反擊。TA很少會去思考對方的動機與處境,僅僅以自身的情緒來支配自己的行爲。

情緒型人格的本我很強,但自我和超我通常會相對較弱。因此他們的自控力也比較差,生活裏也缺乏目標,“及時行樂”就是他們生活的座右銘。

第二級:目標型人格

目標型人格不會像情緒型人格那麼情緒化。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爲通常有比較清晰的自我認知,能夠根據自己的目標來調整自己的行爲。代表人物:各種“內卷人”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第4張

特點:目的性非常強、有自制力、很現實

能夠根據自己的目標來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爲,是目標性人格的一個典型特點。

他們的心裏往往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達成自己內心的目標,往往就能夠給他們帶來充分的滿足感。

處於這個層級的人,往往給人一種過分理性,甚至有些過分現實的感覺。

他們的世界觀,是圍繞着利益來建立的。他們的自我往往比較強大,能夠去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能夠爲了實現目標,能夠放棄眼前暫時的享樂。

無法達成目標是構成目標性人格的最大挫敗感,失敗給他們帶來的痛苦,是非常強烈的,有時候還會因此崩潰。

第三極:體驗型人格

體驗型人格會把失敗和成功都當成是一種體驗,把生命用來感受與經歷。他們更能欣賞抽象式的美感,有着更高的審美追求,讓人生充滿詩意。代表人物:藝術家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第5張

特點:感性、懂得欣賞美、過程導向、成長型心態

你是不是一個重視自己精神世界,會爲美好的東西而感動的人?你是不是很珍惜自己的每一份經歷,無論好的壞的,都把它們當成是自己生命的一種體驗?你會受困於當下的失敗,還是認爲這是爲未來累積的一種財富呢?這3個問題,可以基本確定你是否是一個處於體驗層級的人。人生除了具體的目標,還有更多抽象的幸福與美的感受,在很多藝術家與成功人士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品質的體現。體驗型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因此,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往往也更強,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能夠積極的去爲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同時,他們對於美也有更加敏銳的感知,生活擁有更加多元的幸福感。一個人自我意識的高低,對於生活的幸福感與人生成就往往有着很大的影響。在這三個層級的自我意識裏,有的人可能處在一個明確的層級裏,也有的人可能介於一些中間的模糊地帶。提升自我意識,在現代心理學研究裏,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一個人一生所能體驗到的幸福感,不一定與擁有的財富成正比,但一定和一個人人格的成熟度成正比。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3

怎樣進行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就是善於掌握自我,善於調製合體調節情緒,對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應能適可而止的排解,能以樂觀的態度、幽默的情趣及時地緩解緊張的心理狀態。

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不斷學習解決生活、工作和人際活動能力的人,他們的壓力少,情緒也比較穩定、成熟。

健康方面——願意運動,注意飲食和生活。

人際方面——能包容、互相支持和關愛。

工作方面——不斷求知和學習,不浪費時間,做有效的時間管理。

生活的情趣——情趣和樂觀。

第一、體察自己的情緒。也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有許多人認爲:人不應該有情緒,所以不肯承認自己有負面的情緒。要知道,人一定會有情緒的,壓抑情緒反而帶來更不好的結果,學著體察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適當表達情緒,是一門藝術,需要用心的體會、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確實用在生活中。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紓解情緒。紓解情緒的目的在於給自己一個理清想法的機會,讓自己好過一點,也讓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對未來。如果紓解情緒的方式只是暫時逃避痛苦,爾後需承受更多的痛苦,這便不是一個合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覺,要勇敢的面對,仔細想想,爲什麼這麼難過、生氣?我可以怎麼做,將來纔不會再重蹈覆徹?怎麼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這麼做會不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根據這幾個角度去選擇適合自己且能有效紓解情緒的方式,你就能夠控制情緒,而不是讓情緒來控制你!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第6張

“情緒管理”即是以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據此,情緒管理指的是要適時適所,對適當對象恰如其分表達情緒。

位列全美暢銷書排行榜的《情緒智慧》甚至將EQ與情緒管理劃上等號。根據一些心理專家的觀點,情緒智慧涵蓋下列5種能力:

一、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

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覺能力。 自我覺察,即當自己某種情緒剛一出現時便能夠察覺,它是情緒智力的核心能力。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夠監控自己的情緒以及對經常變化的情緒狀態的直覺,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領悟力的基礎。如果一個人不具有這種對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或者說不認識自己的真實的情緒感受的話,就容易聽憑自己的情緒任意擺佈,以至於做出許多甚遺憾的事情來。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認識你自己”,其實道出了情緒智力的核心與實質。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發現,人們在處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爲表現時風格各異,你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哪種風格的人。

二、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

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緒活動以及抑制情緒衝動的能力。情緒的調控能力是建立在對情緒狀態的自我覺知的基礎上的,是指一個人如何有效地擺脫焦慮、沮喪、激動、憤怒或煩惱等因爲失敗或不順利而產生的消極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高低,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當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低下時,就會使自己總是處於痛苦的情緒旋渦中;反之,則可以從情感的挫折或失敗中迅速調整、控制並且擺脫而重整旗鼓。

心理學的一級情緒二級情緒 第7張

三、情緒的自我激勵能力

情緒的自我激勵能力是指引導或推動自己去達到預定目的的情緒傾向的能力,也就是一種自我指導能力。它是要求一個人爲服從自己的某種目標而產生、調動與指揮自己情緒的能力。一個人做任何事情要成功的話,就要集中注意力,就要學會自我激勵、自我把握,盡力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潛力,這就需要具備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夠對自己的需要延遲滿足,能夠壓抑自己的某種情緒衝動。

四、對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

這種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就是所謂同理心,亦即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爲別人設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