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

本文已影響2.78W人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家長在孩子的教育路上,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心理上出現了問題也是很嚴重的,那麼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有什麼呢?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1

1、寶寶的自虐行爲

聽到“自虐”這兩個字,很多家長第一時間並不會想到自家孩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有撞頭,打滾,捏自己,扯耳朵,抓頭髮等行爲,這些都屬於自虐的範疇。自虐行爲一般出現在孩子情緒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發生。

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是不是隻有在需求不被滿足時纔會這樣,弄清楚原因進行矯正,必要時可以諮詢心理醫生。

2、厭食和挑食

有些孩子天生餵飯難,長期食慾不佳,很多家長想盡各種辦法增強孩子的食慾都無濟於事,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身體瘦弱,容易生病,抵抗力差。

家長則認爲是孩子天生體質弱,容易生病才導致食慾差,其實家長沒想到的是,挑食和厭食也是典型的心理障礙之一,如果每次就餐家長都連哄帶騙,恐嚇和威脅,會造成孩子每次吃飯前都容易心情緊張,焦慮壓抑,就會使孩子產生厭食心理。

面對孩子這一問題,家長該如何加以改善呢?首先,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長期處在厭食和挑食的不良習慣中,那就先帶去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查吧,如果一切正常,排除疾病因素,那就從餵飯開始改善吧,此後的就餐時間,注意營造輕鬆愉快的就餐氛圍,一定不能再強迫,懲罰,可以採取鼓勵,誘導等行爲,讓孩子對吃飯充滿興趣。

3、愛拔自己毛髮

有些孩子愛拔自己的毛髮,如頭髮,睫毛,眉毛等,很多粗心大意的家長並沒有發現這一點,也有些家長髮現了並且反覆提醒,依然沒有改善這一狀況;這一癖好通常是因爲孩子與家長或者老師相處不愉快,或者孩子人際交往出現問題導致孩子出現情緒焦慮,心理壓抑,從而出現這一行爲。

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干預呢?先找出孩子的心結,焦慮源頭何在?緊張的原因在哪?和孩子多溝通,像朋友一樣聊聊天,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裏話,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就是多陪伴,這樣不僅能疏導孩子心理障礙也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4、愛發脾氣愛衝動

孩子心智還未成熟,無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和行爲,所以很多孩子非常容易衝動易怒,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家長認爲這是天生的性格,其實不管是先天性格還是環境導致,都可以後天進行改善;

當孩子大發脾氣時,找一個相對安全和安靜的領域讓他冷靜幾分鐘,這期間一定要避免任何人去打擾,這是冷處理方法,對容易發脾氣的孩子很有效果;等孩子情緒冷靜下來,再去分析原因講道理,同時,家長務必自我反省,是否平時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是否經常當着孩子面爭吵,以後要儘量控制脾氣。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

5、愛吃手指

經常見到很多孩子已經很大了,還是會習慣性吮吸大拇指,甚至不吃大拇指睡不着覺;

1歲內的寶寶愛吃手指是正常現象,這是小寶貝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但隨着大腦發育完善,大部分孩子都會拋棄吃手指的行爲,但仍有孩子吃手指行爲隨着長大越發嚴重,家長就要注意是否是心理問題導致。

很多愛吃手指的孩子是因爲受過嚴重心理創傷導致的,有個典型案例:有個寶媽爲了給寶寶斷奶,將才6個月大的寶寶狠心扔在老家,寶寶哭了幾天後,後來長大了有嚴重的吃手指行爲。

想要改掉孩子這一不良習慣,肯定是漫長的過程,平時多陪孩子戶外玩耍,用有趣的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些小事,增加手部的活動,逐漸改掉孩子吃手的習慣。

6、咬指甲,撕手皮

很多孩子在專注做一件事時,比如看電視,聽課時,都要習慣性得去咬自己的指甲,撕手皮,甚至我有大學同學,都已經20幾歲的年紀,還是有咬指甲的習慣;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但更多的還是心理原因,家長關心不夠,壓力大,情緒緊張等都會導致。

對於有這一不良習慣的孩子,家長要讓孩子多吃水果蔬菜,補充維生素,另外要製造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對於保持這一習慣已久的孩子,家長要約法三章,正面引導,讓孩子知道這是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改正。

7、過分膽小

孩子膽小是正常的,但是超出正常範疇的恐懼,家長就需要重視起來了,比如一到天黑就害怕,聽到噪音就緊張,或者見到醫生就往後縮等現象;隨着孩子慢慢長大,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孩子體會到的恐懼感也會越來越多,但孩子在6歲以後,恐懼感會開始下降,對一些事也就隨之膽大起來,這和家長給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孩子的想象力是極其豐富的,經常把想象和現實混淆,作爲大人這時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安撫他,一定不能輕視這個問題,多摟抱多安撫,消除孩子恐懼感並作出解釋,讓他知道他看到的事情並沒有想象中可怕。

8、退縮行爲

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意味着從此加入了集體生活,但總會出現不合羣的孩子,獨自坐在一個地方,顯得非常孤僻,抗拒參加集體活動,不願意和他人溝通。這就屬於孩子的退縮行爲。

退縮行爲就是孩子認爲自己在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時,無法得到認同,從而出現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爲,這意味着孩子先天適應能力差,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後天環境所導致的,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所以很少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小孩玩耍,久而久之導致孩子不願意和小夥伴玩耍,對家長過分依賴。

想要改善孩子的退縮行爲其實很簡單,平時多創造機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和小夥伴建立和睦的人際關係。孩子只有適應了集體生活,才能健康成長。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2

表現一:活動和活力減少

小孩子本來都是應該陽光快樂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突然變得一蹶不振,對什麼事情都不再感興趣,拒絕社交,那麼家長就想要引起警惕了。

表現二:厭食、失眠

那些抑鬱孩子的身體會發生變化,普遍的就會胃口變差,什麼都不想吃,睡眠上也變得失眠,完全睡不着。

當然,有些孩子卻表現得極爲相反,可能會不餓,但是卻一直想要吃東西,而且停不下來,在睡眠上也會表現得十分嗜睡。

表現三:情緒消極,經常有無助感

兒童抑鬱時,隨着自身想法的改變,他們對很多事情的態度都會變得十分消極,經常有“無助感”,會有“再怎麼做也沒有用”的感覺。

由此可見,孩子出現抑鬱的情況,往往在生活方方面面都會有所異常,細心的父母應該能很容易地發現孩子的異常。

這幾種家庭更容易養出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研究發現:青少年中抑鬱傾向孩子的比例爲20、3%,也就是說每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有抑鬱傾向。

父母的教養問題是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主要誘因,這幾種家庭最容易養成抑鬱傾向的孩子。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 第2張

父母對孩子過於期待

很多父母習慣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揹負沉重的壓力,而孩子爲了迎合父母,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

孩子內心沒有驅動力,自然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只會讓孩子一步步走向抑鬱的深淵。

父母逼孩子懂事聽話

父母總是習慣於讓孩子聽話懂事,而那些過於懂事的孩子,往往會更容易形成性格缺陷,這樣的孩子沒有安全感,自卑、敏感,懂事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剋制內心慾望的心酸。

父母貶低孩子

很多父母習慣用貶低的方式來激勵孩子進步,但是在貶低的同時,卻往往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不僅不會激勵孩子上進,還會把孩子的尊嚴踐踏。一個長期被貶低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覺得自己不值得。

發現孩子有抑鬱傾向,父母該如何處理?

一旦覺得讓孩子有抑鬱的傾向,一定要第一時間和孩子溝通最近的感受。

對於孩子來說,只要不是很嚴重的抑鬱問題,在父母的關愛下,一般都會得到緩解,但是如果是嚴重的抑鬱症,那麼父母最好帶孩子去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越早越好。

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多傳達給孩子積極樂觀的情況,多給孩子讚美和鼓勵,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處於生長髮育中的兒童可塑性還是很強的,一般都會糾正過來的。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3

孩子健康心理的正常表現

1、求知慾強

這樣的孩子興趣廣泛,喜歡觀察事物,愛動腦筋,思維敏捷,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試,對新鮮事物反應快,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2、意志力強

不怕困難和挫折,不達到目的不罷休,從不半途而廢。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爲,還能排除外界和內心的干擾,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和工作

3、活潑樂觀

與人交往坦誠、隨和,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遇到困難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緒能很快釋放,不淤積心裏。

4、心態平衡

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憂鬱。

5、富於同情心

樂於幫助別人,樂於關心別人,常表現出“利他”和“親社會”的行爲。

6、人際關係良好

心胸開闊,尊重別人,能與別人和睦相處。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適應紀律約束和行爲規範。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現 第3張

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9禁忌”

1、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爲中心,認爲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爲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4、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爲。

5、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6、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衆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樣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讚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8、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9、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同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