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

本文已影響1.72W人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目標:

1.觀察並快速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提高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

2.體驗對壘遊戲的快樂。

準備:

1.廢舊紙筒(也可用PVC圓管替代)若干個,紙筒高約30釐米、直徑約6釐米,外面分別包上紅紙和金紙。

2.正方體積木24塊,邊長爲3.5~4釐米,其大小要恰好能放到紙筒內使之豎立。每個正方體積木的六個面貼上相同顏色的紙。

玩法:

1.幼兒三人結伴遊戲,遊戲前先協商,一名幼兒做裁判員,兩名幼兒做對壘賽手。裁判員取一紅色紙筒,將各色正方體積木放置在桌子中央。兩名賽手各取一個金色紙筒,準備遊戲。

2.遊戲開始,裁判員先報出一個數字(比如“4”,根據紙筒高度,筒內最多放不超過8塊的積木,所以所報數字要控制在8以內),然後取相應數量的積木(顏色可任選)投入紅色紙筒內。

3.裁判員在桌子上搖動已放入積木的紅色紙筒,使積木在紙筒內堆疊成柱,接着輕輕提起紙筒,呈現堆疊的彩色積木柱。兩名幼兒迅速記憶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稍後,裁判員重新用紅色紙筒套住這個彩色積木柱(見圖1)。

4.裁判員發出“開始”口令,兩位賽手根據自己的記憶,按裁判員堆疊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迅速在各自的金色紙筒內有序放置積木,然後三人各自同時在桌子上輕輕搖動紙筒。

5.三人同時提起紙筒,看看兩位賽手各自的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是否與紅色紙筒內的一致(見圖2、圖3)。

規則:

1.遊戲也可有多名幼兒同時參與,紅色紙筒內的積木既可由裁判員放入,也可由賽手放入,以增加趣味性和挑戰性。

2.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與紅色紙筒內的相同者爲勝,否則爲輸。

3.提紙筒時要注意控制手腕的力量,注意不要讓紙筒碰倒彩色積木柱,若積木倒塌則重新遊戲。

4.該遊戲也可變換花樣,比如,在積木的六個面貼上不同的幾何圖形、數字,讓幼兒玩“圖形記憶”“數字記憶”等遊戲(見圖4)。

評析:

“搖搖筒”遊戲設計的亮點有二:一是取材簡便,教師巧妙利用了紙筒封閉的特點,讓幼兒觀察和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從而訓練了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二是玩法和規則獨特,遊戲既可以雙人對壘,也可以多人蔘與。遊戲中,幼兒需自主商議分配角色。本遊戲雖然以發展幼兒有意記憶爲主要目的,但在遊戲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幼兒之間的積極互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背景

水是幼兒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喜歡的東西,我就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注意創設操作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是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二、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在嘗試活動中,瞭解水的特性。

2.能仔細觀察,樂於嘗試,懂得保護水。

(二)活動準備:

1.兩個金魚缸(一缸水內有一條金魚,一缸米內有塑料綵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組一份菊花精、白糖、鹽、沙、石子、紅豆。

2.人手一隻塑料小籃、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條毛巾。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導入課題

(1)出示一杯清水

師:瞧,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了好朋友――水。它的祕密可多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水的祕密。

(2)幼兒猜猜水裏、米里有什麼。

師:小朋友看看這兩個金魚缸,一個缸內裝水,一個缸內裝米,你們知道水裏、米里都有些什麼東西嗎?

幼:有的說水裏有條金魚;有的說水裏有條金魚在游來游去。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幼:有的說一看就知道;有的說透過水看到的。

師:看看米里有什麼?

幼:有的說只有米;有的說什麼也沒有;有的說看不出。

教師從米里拿出塑料綵球。

小結:水是無色透明的,能看見水裏的物體;米不透明,看不見裏面的。

(評:以探索祕密引出課題,萌發幼兒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並以具體形象的猜一猜活動,讓幼兒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兒進行嘗試操作。

(1)盛水活動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籃、請你們選一樣來盛水,看看會怎樣?

幼A:小容器裏的水跑到了盆裏。

幼B:籃子放到盆裏時籃子裏有水,拎起籃子水沒了。

幼C:塑料袋裏的水流到盆裏了,盛不住。

小結:水會流動。

(評:提供材料,幼兒在自己的嘗試操作中感知水會流動,教師及時肯定幼兒的結論,使幼兒有了成功的體驗,爲下一嘗試活動奠定了基礎。)

(2)溶解實驗

師:請小朋友從桌上的白糖、鹽、菊花精……中取幾樣東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輕輕攪拌,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

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水的顏色及實物在水中的變化。

建議幼兒相互交流實驗結果。

師:誰來告訴大家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

幼A:糖、鹽放在水中沒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攪一攪後沒有了,水變成了淡黃色,小石子還在水中。

幼C:糖、鹽、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沒了,水變顏色了,沙子、紅豆、石子都在水裏。

師:小朋友觀察得可真仔細。

小結:糖、鹽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見了,這幾樣東西被水溶解了。

師: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東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說果珍,有的說阿華田,有的說味精,有的說化肥,有的說感冒沖劑。

(評:提供多種材料,引導幼兒嘗試操作,並引導幼兒自己觀察、比較,講述自己的發現。既爲幼兒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又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到了充分體現,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義。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

3、引導幼兒保護水

師:水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魚的家,看小金魚在清水中游得多歡呀。可我們經常在電視看到一些河水發黑、發臭,魚兒都死了,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怎樣保護水呢?

幼A:不把髒東西丟進河裏。

幼B:工廠裏污水不能放到河裏。

幼C:看到河裏有垃圾把它撈上來。

幼D:讓治污水的叔叔把水變乾淨。

師:小朋友的辦法可真多,好了,現在我們把剛纔水杯裏的水倒到水桶裏,可千萬不能亂倒呀。

(評:教師適當引導,使幼兒瞭解水污染的危害,激發幼兒保護水,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2、知道水中倒映的現象。

3、豐富詞彙:“倒影”。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大水盆,盆裏盛有清水。準備一些小豬紙偶。

【活動過程】

1、分散活動“看倒影”。準備一些較大的水盆,盆裏盛有清水,讓幼兒看水中的倒影:“我們在鏡子裏能看到自己,我們在水面上看一看是怎樣的?”讓幼兒分散活動,在水面上看倒影,看一看水中有自己,看一看水中有同伴,看一看水中倒映出物品(幼兒拿着物品)。

活動後進行談話:“在水面上看到了什麼?”知道這是倒影,水面上能映出倒影。

2、出示一個紙月亮,引起聽故事的興趣:“月亮在哪裏?月亮什麼時侯出來?”“月亮出來了會不會有倒影呢?在哪裏有倒影呢?請聽故事‘找月亮’”。

教師講故事,第一遍講完後提示幼兒:“再聽的時侯要記住小豬在什麼地方看到了地上的月亮?”

出示小豬紙偶,教師操縱紙偶講第二遍故事。

3、講故事進行提問,邊問答邊教幼兒學說故事中角色的說話。

“開始,豬老大對豬老二說了什麼?”

“第一個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第二個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後來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讓幼兒互相看一看眼睛中的映像。

4、談話:“想一想,還可以在地上找到哪裏的月亮?”聯繫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擴散。

5、教師操縱紙偶,以小豬的口吻對幼兒說:“喜歡聽我的故事嗎?我帶着你們再講一遍,要把我的故事記下來講給爸爸媽媽聽。”帶領幼兒講一遍故事。

“我是愛動腦筋喜歡發現的小豬,你們是不是也喜歡發現呀,今天晚上你們也去在地上找月亮,看看能在地上找到幾個月亮。”

鼓勵幼兒晚上回家找月亮,第二天組織談話:“我在哪裏找到了月亮?我用什麼辦法映出了月亮?”

讓幼兒講述各自的探索與發現。

附故事:找月亮

有一天晚上,小豬老大和豬老二在一起,小豬老大說:“聽說月亮不只天上有,地上也有呢!”老二說:“真的?那我們和朋友一起去找找看。”老大說“好!”

他倆請來了一羣小豬,四處去尋找。走到山泉邊,一隻小豬高興地叫起來:“哇,山泉裏有一個月亮!”另一個小豬又說:“哇,露珠裏有一個月亮!”另一隻小豬喊:“哇,玻璃窗上也有一個月亮!”它們還看到水桶裏有一個月亮,鏡子裏有一個月亮,水潭裏有一個月亮,望遠鏡裏也有一個月亮┄月亮又大又小,多得數不清。一隻小豬意外地發現,每頭小豬的每隻眼睛裏都有一個小月亮呢!

小豬們帶着自己找到的月亮,高高興興回家去。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具有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態度。

2、瞭解一次性筷子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

3、爭當“環保小衛士”,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

難點:瞭解一次性筷子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課前豐富過有關沙塵暴、洪水等知識。

物質準備:錄像機、錄象帶;情境表演排練。

活動過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課題。

1、幼兒觀看情境表演:

幾棵“樹”在對話,一棵“樹”說:“爲什麼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它們去哪兒了?”另一棵“樹”說:“你不知道嗎?它們都被運去做一次性筷子了。”再一棵“樹”說:“說不定我們也會被運走呢。啊!不好,沙塵暴來了!”說着“沙塵暴”就吹了過來,幾棵“樹”手拉手被吹得東倒西歪:“我們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樹”被吹散了,倒下了。“沙塵暴”哈哈大笑。

2、提問:剛纔發生了什麼事?樹爲什麼越來越少了?樹少了會怎麼樣?

二、瞭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況

1、放錄像

鏡頭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樹木,生產一次性筷子的工廠用木材加工筷子。

鏡頭②在餐廳的桌上擺着很多的一次性筷子,進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滿地都是。

2、提問:

①一次性筷子是怎麼來的?

②你們使用過一次性筷子嗎?

③日本爲什麼不生產一次性筷子?

三、認識一次性筷子對環境的危害

1、討論:使用一次性筷子對環境有什麼影響?爲什麼?

2、樹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四、爭當“環保小衛士”告別一次性筷子

1、討論: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勵幼兒爭當“環保小衛士”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動

自己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圍的人宣傳一次性筷子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勸阻周圍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一次性筷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兒很少會主動把一次性筷子和環境保護聯繫起來。本課題的重點在於讓幼兒正確認識到一次性筷子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鼓勵幼兒從自身做起,進而影響家長及周圍的人,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對大範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況,幼兒也是不瞭解的。於是,教師運用了直觀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錄像形式,並通過討論,強化幼兒的認識,旨在讓幼兒真正瞭解一次性筷子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讓幼兒從小樹立保護森林的意識,對破壞環境表示憤怒和討厭。

二、效果分析

此活動一開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瞭解到樹木的重要性,並通過錄像瞭解到樹木減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錄像,直觀形象,比教師口頭講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本活動穿插了多次討論,每一個幼兒都熱烈地參與了討論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孩子在討論中喊出了“堅決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號,說明環境保護意識已經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目標:

1.不受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探索比較路線長短的方法,正確判斷路線的長短。

2.在操作活動中學習觀察和比較的`方法,發現錯誤能及時糾正。

準備:

數字印章,印泥,記錄單,用四種不同顏色不同數量拼插玩具各自拼搭而成的路線模型。

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班的弟弟妹妹想找一條最長的路線進行跑步比賽,可是你們看,眼前的幾條路線都是彎彎曲曲的,哪一條路線是最長的呢?他們犯難了。小朋友,你們能幫他們找出這條最長的路線嗎?

二、比較路線的長短

1.出示路線模型,引導幼兒觀察。

師:這裏一共有4條路線,每條路線的長度都不一樣。請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哪條路線最長?

2.引導幼兒說出各自的想法及判斷的理由,並針對不同的回答給予適當的引導。

師:你認爲哪條路線最長?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幼:綠色的路線最長,因爲它最直。

師:直的路線就一定最長嗎?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你們還有什麼看法?

幼:藍色的路線纔是最長的,因爲它彎得厲害。

師:爲什麼彎的路線一定是最長的呢?紅色的路線也是彎彎的呀?

幼:我覺得黃色的路線最長,我一眼就能看出來。

師: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最長的路線只有一條。我們隨便看、隨便猜可不行,一定要想個辦法把真正最長的那條路線找出來。大家想想看,可以用什麼方法比較出哪條路線真的是最長的呢?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反應給予不同的引導。例如對於那些反應迅速、已經找到正確方法的幼兒,教師可暫時不作任何評價,而是鼓勵幼兒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對於那些面有難色、一時想不出辦法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如,通過語言啓發:“玩具身上的小孔能不能幫幫我們呢?”以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幼兒操作活動

1.說明要求。

師:每組都有四個用不同顏色不同數量的拼插玩具各自拼搭起來的路線模型,請小朋友按照記錄單上的線段顏色,找到相應的路線模型,並比較它們的長短,把判斷結果標記在與顏色對應的記錄單上。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比較長短的方法,適當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四、活動評價

1.展示幼兒記錄單,引導幼兒觀察。

師:你的記錄單表明哪條路線最長,哪條路線最短?你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出來的?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

2.引導幼兒集體驗證。

【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幼兒用點數玩具數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長短外,還可引導幼兒將玩具排直後直接比較,從而進一步驗證運用數量多少比較出來的結果是否正確。】

3.提升與總結。

師:你們幫小班的弟弟妹妹解決了難題,他們很高興。但他們還想問問你們,下次他們再遇到因形狀不同而導致長短不同的路線時,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比較出它們的長短呢?

【教師以弟弟妹妹的口吻向幼兒請教,一方面可以做到首尾呼應,激發幼兒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幼兒總結經驗,回顧與梳理活動的過程。】

反思:

一、主題活動的來源

中班幼兒對物體多少、長短的判斷,往往會受物體大小、排列形式的影響,在他們看來,相對於彎彎曲曲的排列,整齊排列而且筆直的物體一定是更長的。針對幼兒這樣的一種錯誤認識,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們作出正確判斷呢?經過認真的思考與反覆的探索,我設計了本活動。

二、材料選擇的原則

在數學活動中,材料選擇的恰當與否往往會影響甚至決定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一般來說,幼兒是通過操作活動材料獲得相關經驗的。因此,如果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能有效暴露幼兒某些認識的誤區,又能在最後幫助幼兒獲得正確認識,那麼,這樣的材料就能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在設計該活動時,我選擇了幼兒園最常見的拼插玩具,它是一個個的正方體,每個正方體都能拼插連接起來。這一玩具的基本特點是,它既可以組合成直線,也可以組合成曲線。幼兒可以藉助點數正方體的數量,比較發現用這種玩具拼搭出來的路線模型的長短。此外,由於這一玩具可以隨意組合拼插,幼兒也可以將它們拼插成直線,通過直接的比較方法,憑直觀分辨出長短來。

三、環節設計的思路

環節的設計應圍繞教學目標,由淺入深,逐步展開,以引導幼兒向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就該活動而言,教師應首先了解幼兒的一般認識,即:面對四條彎曲不同的路線,他們是如何判斷其長短的。其次,針對幼兒認識上的誤區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交流,確定判斷的標準。第三,讓幼兒通過操作驗證自己的判斷,以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經驗。

四、活動過程的指導

當我展示出由幼兒熟悉的玩具拼搭出的路線模型時,幼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有效地激發出來了。面對四條彎曲程度不同的路線,幼兒在評判哪條路線最長的問題上產生了諸多分歧,並激烈地爭論起來。面對這樣的熱鬧場面,我並沒有急於作出什麼結論。而是引導幼兒討論和動手驗證,找到用點數玩具數量的方法比較路線長短的有效辦法。在交流的環節,我又繼續引導幼兒運用拉直比較的方法,找出最長的路線。通過這個過程,幼兒最終形成了這樣的認識:比較路線的長短,不能只憑眼睛看,而要通過數一數、擺一擺等實際操作的辦法來驗證,以找到正確答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2、鞏固已認識的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初步感知半圓形和圓形的轉換關係。

3、能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鋪路。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音樂,圖形卡片,爲鋪完路的小房子。

經驗準備:對各種常見圖形有初步的認識。

活動過程:

一、導入由小鴨子的新房子,鞏固已學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

二、鋪路

1、情景展現:小鴨子在回家的路上摔跤引出路不平。

師:請小朋友們幫助它把路鋪好。

2、鋪小路

(1)、先引導幼兒觀察小路中土坑的形狀。

師:土坑有哪些形狀?請你把與土坑形狀相同的石頭填進去,然後檢查是否填平,要大小正好。

(2)、指導幼兒操作,用圖形一一對應地填好。

(3)、還有坑沒填好,但是沒有與它形狀相同的圖形怎麼辦?

引導幼兒觀察旁邊的半圓形石頭:鼓勵幼兒嘗試拼一拼,教師用大小不一的拼一拼,讓幼兒觀察比較。

歸納並小結:兩個大小一樣的半圓形可以拼成一個圓形。

(4)、喊小鴨子回家引出鋪路任務。

交代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鋪路幼兒人手一張要鋪路的圖,強調在鋪路的時候應邊對邊、角對角鋪平。

幼兒完成後點評、展示。

三、活動結束:

將我們鋪好的小路圖送到教室的科學活動區展示,大家一起去欣賞吧!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找找有哪些東西的形狀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