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的孩子講講弟子規

本文已影響1.15W人 

給你的孩子講講弟子規,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意義所在,小孩從小就學《弟子規》是件很好的事。讓孩子感受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我們做父母的應當重視起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現在就給你的孩子講講弟子規吧。

給你的孩子講講弟子規

給你的孩子講講弟子規早教1

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成爲聖賢。正如諺雲:“讀書志在聖賢。”今天的家長不希望孩子做聖人做賢人,而是希望他做大官發大財,這使現代教育陷入危機。

做聖人做賢人其實就是現在的德育。做聖人做賢人要從孝道入手,所以從小就要教孩子知書達理,孝敬長輩,尊重朋友。

今天的社會裏,爲什麼孩子越來越難教?爲什麼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斷增高?爲什麼孩子越來越自私?

我想,必須從教育上檢討。

古時候的教學好教,爲什麼好教?從三四歲就開始教,紮根!長大之後縱然受到社會的污染,也不至於離譜。《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就是這個道理。成人的時候要想改變自己的習慣和行爲方式、斷掉自己的習氣就太難太難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爲學之道的次第是: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家庭和學校弄顛倒了。德行爲本,變成了成績爲本,結果是,成績上去了,人沒做好。

聖賢之道從孝道開始。孝道從《弟子規》開始。

1、入則孝在家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俗語說,“父母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聽取父母的教誨和經驗以及教訓,將使孩子終身受益。違背道德的、父母不喜歡的事情,孩子堅決不要去做。

有人就說了:那孝就是什麼都要依着父母,他們做什麼都是對的了?這就是走極端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真正的孝還在於當父母有了不對的地方時,能夠採取恰當的方式來勸諫。《弟子規》告訴我們,要“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這樣做,纔算圓滿的孝道啊!

2、出則悌“悌”,就是敬重兄長,也泛指敬重長輩。在外,對尊長要有恭敬的態度,對同學同事要像在家對兄弟姐妹那樣友愛互助。現在的孩子在家裏被寵慣了,不知道如何和家人相處,又如何能與外面的人和睦相處呢?

3、謹而信“謹”,就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要謹慎。穿衣服重在整潔,不求華貴,行爲舉止勿失君子之風,不要高消費、揮霍浪費,做事情不要太匆忙、草率,也不要怕苦怕難而退縮。

“信”,就是做人要講究誠信,同時也要有高尚的信念,向聖賢之道邁進,看到別人的長處要“見賢思齊”,這樣自己的德行纔會提高。

4、泛愛衆“泛愛衆”,就是廣泛地愛所有的人,就是要有一顆愛心,但是朋友之間應該互相規過勸善,否則,兩個人的品德都有缺陷。

5、而親仁“親仁”,就是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要親近仁者,仁者就是善良有智慧有魅力的人,向他學習,德行會進步,過錯會減少。

給你的.孩子講講弟子規早教2

也許,你們會問:“孩子這麼小怎麼教?”。其實,小孩還小,甚至還不會說話,哈哈,那更好,他沒得選擇,只能聽我的了。於是,我就開始了我的讀經教育計劃:買書、買CD機等等。

首先,我是先培養孩子的興趣——讀書的興趣。我選擇的《弟子規》的書本里面的文字比較大,每天早上起牀(晚上睡覺),我和寶寶一起在被窩上(抱着坐在我的前面),把CD開着播放“弟子規”的語音,我一邊跟着CD大聲地朗讀,一邊和寶寶的手一起指着書本的字(握着寶寶的小手)。就這樣每天都堅持一直教。我覺得教孩子不能太心急,並不是要每天要一定要背多少,今天六個字,明天十二個字,十幾天後,寶寶會跟着我讀,1個月後,寶寶會跟着我一起大聲朗讀,並且,小手已經可指着書讀,哈哈,雖然會指錯,但對我來說非常好了。現在,有時我說上句,他對下句,像玩一樣,慢慢地孩子有興趣了,自己每天到時就會自覺地拿《弟子規》的書讓你念。

接着,我把弟子規掛圖拆開,掛在牆上,每次貼個3,4張,讓寶寶每天回來(在家玩),我們一起圍着牆轉一圈念一遍,我也不在乎他的進度到底怎麼樣。慢慢的,他的字認的也多了,順便給他複習一下。有時候,我們全家人聚在一起,我在拿着叫教鞭,指着掛圖上面字大聲朗讀,他們(包括寶寶)在下面跟讀;接着,我們會鼓勵寶寶上去指着朗讀,我們大家跟讀。我發現這種效果非常好。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好的膽量,有可以識字,和樂不爲呢?

最後,我們可以結合弟子規的故事來教。我所選的弟子規小故事都是和內容相結合的,並且是名人故事。我們可以結合通過生動地講故事,提高寶寶的學習興趣,並從中培養寶寶的名人那種大人格。

其實,所有的這些,對大家來說都很簡單,但貴在堅持。我們的堅持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們有心,堅持不懈,寶寶是可以學習非常多的經典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