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規則助兒健康成長

本文已影響3.29K人 

家庭規則助兒健康成長,面對不易解決的問題,孩子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才能更好培養孩子的能力,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下面分享家庭規則助兒健康成長方法。

家庭規則助兒健康成長1

促進安全的規則

孩子當然需要規則來保證他們的安全。並且這種安全包括身理上和情感上的安全。身體上的安全規則包括“坐在沙發上(不要站起來)”和“當媽媽在洗澡時,別開門”。情感上的安全規則可能包括這樣的情況,“用溫和的語氣說話”,當孩子感到安全時,他們會集中精力探索他們自己的才華和環境。

家庭規則助兒健康成長

促進道德的規則

創建規則給了你一個向你的孩子灌輸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機會。你應該創建這樣的規則,像“永遠說實話”或“當你傷害到別人時,要說對不起”。這是至關重要的,你的孩子們將通過觀察你的行爲來模仿你。

形成習慣和例程的規則

當孩子們有一個例程安排時,他們會做得非常好。因此,應該有一些規則讓孩子每天養成健康的習慣。例如,“早飯後刷牙”或“把你的髒衣服放進籃子裏”。創造健康的習慣和常規例程有助於減少家庭鬥爭。當孩子們知道他們從學校回到家時應該掛上外套,他們應該在晚飯後做家庭作業,將可以減少很多的爭論。

促進社會技能的規則

孩子們也需要一些規則來教他們社會技能。例如,“和你的弟弟分享你的玩具”或“輪流玩這個遊戲”,另外,教孩子們與他人互動的適當方式。

做好準備面臨現實世界的規則

這些規則教孩子生活技能,這將幫助他們在離開家之後可以很好的自理。教他孩子們關於錢的知識,這樣他們就可以學習如何保存並明智地花錢。

家庭規則助兒健康成長2

一、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規則教育觀念

在我們身邊有兩種類型的媽媽,一種是解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做自己;另外一種是嚴格要求孩子,讓孩子快速奔跑。同一個中國,同樣焦慮的媽媽。第一種媽媽會擔心自己所採取的教育方式過於鬆弛,使孩子的發展落後於同齡人;第二種媽媽則會質疑自身教育方式帶來的緊迫感,會破壞幼兒的發展天性。

媽媽們對於自己教育方式的懷疑與焦慮,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孩子們的個性發展。其實對於幼兒的教育應遵循張弛有度的原則,要有分寸感,使幼兒能夠嚴於律己的同時也能適時放鬆。童年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年齡段,處於該階段的孩子無拘無束,天真可愛。他們對世界充滿了疑惑與好奇,是變幻無窮的時刻。

家庭規則助兒健康成長 第2張

抉擇與判斷、探索與疑問、無知與求知,人的一生會存在矛盾,會不斷面臨抉擇。這些抉擇與判斷將成爲一生的課題,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體悟。因此在童年期要給幼兒充分的自由。但是這裏的“自由”可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有分寸的“自由”。分寸這個詞語我們並不陌生,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得到,也知道它所包含的含義。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分寸就需要家長明白與區分好該與不該。若愛就好好愛,正確愛,不要溺愛。家長應儘可能爲幼兒創造可以自己體驗、學習的環境,避免包辦代替,讓幼兒在實踐中理解與體驗生活規則的意義與內涵,比如讓幼兒自己收拾房間、洗衣服等。

這些屬於生活規則的一些內容本來就應該得到重視,而不是捨不得讓孩子做,捨不得讓孩子辛苦。其實捨不得對孩子纔是危害,纔是最不利於孩子發展的。父母應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正確發揮自身教育作用,給予鼓勵與支持。

另外對於祖輩家長來說,主要就是要父輩和祖輩進行溝通,形成一致性。父輩與祖輩在幼兒的教育問題上應達成一致,父輩應與祖輩加強溝通,避免過分獨斷,而祖輩也應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在有分歧時應相互諒解,彼此聽取可行性意見,借鑑祖輩中切實有效的教育方法,採納父輩科學的教育觀念,共同進步。

並從書籍報刊、媒體等渠道學習新時代先進的教育理念。當然也可以讓老人周圍的同事幫助其分析,或者讓孩子老師委婉地給出建議。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手中的細沙,握得太緊,反而流失得更多。我想鬆緊有度纔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樣子。這也是家長應該樹立的正確的教育觀念。

二、家長要掌握科學的規則教育知識

1、規範的教育方式

(1)、家長平時減少嘮叨和無效指令

“別對我嘮叨不休,否則我會裝聾作啞。”這是家長反覆說教時孩子的心理活動。想讓幼兒聽話,成人要會說話。家長在說話的時候要一語中的。關鍵的問題特意強調,不關鍵的問題不要絮絮叨叨。“不”這個字要出現得恰到好處。

嘮叨不但起不到效果,而且還會讓孩子厭煩,所以家長對於具體事件的規則要簡單具體、明確的說清楚,平時的生活中不要反覆重複同一問題,甚至說的多了孩子都急了。家長要做到懂孩子所想,想孩子所需的原則,儘可能地瞭解孩子,做孩子最好的家長朋友。

(2)、家長要創造溫暖的物質與心理環境

環境對孩子的作用顯而易見。環境包括物質與心理環境,對於家庭中規則教育,也要給幼兒創建優良的物質與精神環境。首先家長要創設與幼兒年齡相匹配的物質環境。

幼兒生活在家庭中,如果周圍的物質不符合幼兒的`特點,比如吃飯的桌子太高,椅子太矮這樣不適宜孩子身高,那孩子吃飯的時候就不舒服,難免會把飯灑在桌子上,這並不是孩子不遵守規則,而是家長創設的環境不合適。

再比如孩子經常會有一個現象,就是玩完玩具不懂得放回。那如果是因爲玩具沒有固定的放置區,每次想玩就隨便找,那孩子是沒法做到合理取放的。其次家長可以給幼兒一定的環境提醒。像幼兒園那樣在洗手的地方貼上小標誌,明確洗手的幾個部分。這樣的小標籤會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受到影響。

可見好的規則教育需要家長在和孩子協商後共同制定規則,通過家長創設的良好物質環境達到堅持,達到遵守規則,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並逐漸由外化轉爲內化。家長很多時候會忽視幼兒給出的微弱反應,這些需要父母細心觀察與持續的關注,家長要爲幼兒建立溫暖舒適的心理環境,爲幼兒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搭積木時孩子可能由於多次失敗就喪失信心,有時會用大喊大鬧的方式宣泄情緒。這時家長如果對孩子進行呵斥,那孩子就會特別無助。如果變呵斥爲呵護,去親自示範,逐步引導孩子搭建,讓孩子跟隨自己做動作,孩子就會將暴躁轉爲安靜。還有一個例子是關於孩子用筷子敲桌子。

這時候家長不要強烈制止,要靈活地抓住教育契機。讓孩子知道桌子上是不允許敲筷子的,但是要是他有新發明,就爲其選擇匹配的環境,釋放孩子的天性,支持鼓勵幼兒在這一環境中的“發明創造”。這樣既保護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又讓孩子嘗試了新的事物,並體驗到了創造的快樂。

2、良好的人物榜樣

愛模仿是孩子的特點,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提出:“既然幼兒喜歡模仿,所以當父母的不但要以身作則,爲其樹立優良的榜樣,而且要創設環境以支配幼兒的模仿。”看看父母的做法,不讓幼兒做手機的奴隸。結果呢?自己每天拿着手機不放。即便是在進餐,也要時不時地翻閱一下。

這樣的示範不僅無法阻止幼兒的不規則行爲,而且反而會強化幼兒的不良行爲。家長都不按規則執行,幼兒自然可以學習家長,你希望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爲什麼樣的人。這句話是主持人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談及到初爲人母、繼續成長時說過的話。

確實好的父母,並不是說就要給孩子留下多少房子,多少金錢,而是身體力行地教會他們終生受用的習慣,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質。正如教育家葉聖陶說過的那樣,教育的本質就是習慣,也正是因爲這些習慣,這些看似很小的事,卻可以成就一番大事。

在家庭規則教育路上,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進而影響幼兒的成長軌跡。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在言行上它需要家長做到與幼兒勤溝通,多交流。

其次在實際行動上它需要家長爲幼兒做出榜樣示範,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將言傳與身教結合,在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的路上才能綻放光芒。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身教。我曾瞭解到幾則有關家長的行爲,他們感動了大衆的家長,給我們上了最好的一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