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禮啓蒙禮還有哪些禮

本文已影響7.8K人 

拜師禮啓蒙禮還有哪些禮,中國人尊師重道,乃久遠之傳統,故周代已有釋奠尊師之禮。作爲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拜師禮”,它在現代社會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影響,下面看看拜師禮啓蒙禮還有哪些禮。

拜師禮啓蒙禮還有哪些禮1

古代的拜師禮,過程比較繁複,由此也可見古人對拜師的重視和尊重。從現在來看,拜師禮大致分爲這五個步驟——

正衣冠

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人認爲:“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因此,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

入學時,學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後,“衣冠整齊”地排着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盥洗禮

第二步,學生會在先生的帶領之下,行盥洗禮,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洗淨。

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這也是表示對拜師的誠意和尊重。

叩首禮

據《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

學生舉行拜師禮之前,要先跪拜至聖先師孔子先生,雙膝跪地,九叩首。其次是拜先生,雙膝跪地,三叩首,獻上投師帖子。

這是對於先師和先生的敬重,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拜師禮啓蒙禮還有哪些禮

贈送六禮束脩

在行完叩首禮之後,古代的拜師禮之中,學生還需要贈禮,以表心意。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孔夫子就曾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意思爲弟子拿着肉作爲見面禮來拜見師父,自己也一定會傳授知識的,後來就逐漸演變爲“六禮束脩”,即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

六禮束脩分別是——

芹菜(寓意爲勤奮好學,業精於勤)

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紅豆(寓意紅運高照)

紅棗(寓意早早高中)

桂圓(寓意功德圓滿)

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而學費則沒有定額,只要禮數盡到,根據家庭條件適當奉送即可,稱爲“贄見禮”。若家中實在窮沒錢交,也可以以物代替。據《學記》記載,古代寒門學子,入學若出不起銀兩,可用“茶”和“炭”代替。

老師在收下束脩後,並回贈《論語》、蔥(聰慧)、芹菜(勤奮)等禮物。同時帶領學子齊頌《大學首章》,象徵擔下“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

吉時獻茶,先生訓示

除了向先生敬獻禮物之外,學生們還要選擇吉時,向先生跪拜獻茶,以表自己的敬畏之心。

先生則會對學生進行訓話,訓話內容爲宣佈門規及賜名,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告誡道德規範,並表達自身對學生的美好希冀等。這一系列的.步驟做完,學生們纔算真正的完成拜師禮。

拜師禮啓蒙禮還有哪些禮2

雖然古代學制不規律,開學時間也不固定,但無論古今,教育都是中國家長的頭等大事,古代家長們要操心的事兒,一點也不比現代的少。

在小孩入學前,拜請老師是家長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因爲並不是所有學校,都像官學那樣,有朝廷指派老師,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進得去官學,所以私塾在民間便起到了一定的學堂作用。但私塾也不完全一樣:有些家境不錯者可聘請教師到家中,爲族人子弟教書;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則是鄉里鄉親們自發組織起來,藉助寺廟、祠堂等場所,請老師來授課。

古人送小孩去讀書,大多是在四歲至七歲,稱爲“開書”“破學”或“破蒙”。進入學堂之前,家人要先給小孩置辦學習用品,條件較好的家庭還會配備書童等服務人員。《紅樓夢》記載賈寶玉讀書的時候,茶壺蓋碗、手爐腳爐等一應俱全,另有四個小書童陪伴和年長者在旁邊看護。

拜師禮啓蒙禮還有哪些禮 第2張

一切準備妥當後,入學當天,講究的家長們還會特意爲孩子準備以下四樣早餐:豬肝炒芹菜、蒸全尾鯪魚、豆腐拌蔥和兩個紅雞蛋,寓意“勤學當官”“躍入龍門”“聰明伶俐”和“連中雙元”。

接下來就是重要的一環:開學禮,古又稱“入泮”。因周代諸侯所建的學校前設立有半圓形的池,每位新來的學生都要跨過這道池水才能去拜見孔子和老師,所以時人名稱爲“泮水”,學校即“泮宮”,入學禮也就被稱爲了“入泮禮”。

中國古代最注重“禮”,“入學禮”被視爲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並根據《禮記》和《弟子規》流傳下來的“開學儀式”,歷經千年未改,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硃砂開智等內容。

拜師禮啓蒙禮還有哪些禮3

中國古代有哪些禮節

1、“跪拜禮”。

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裏,“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着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2、“揖讓禮”。

“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衆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3、“袒臂禮”。

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4、“虛左禮”。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爲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爲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爲,就成爲尊重人的一種禮節。

5、唱諾。

地位平等的兩人見面,相互拱手打招呼問好。

6、“稽首(qǐ shǒu)

指古代漢族跪拜禮,爲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爲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7、長揖

長揖,是指古代漢族交際禮儀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即拱手高舉,處上而下(雙手抱拳舉過頭頂,鞠躬)。上古時開始流行,不分長幼尊卑都可用。

8、拱手禮

與其相似的禮儀稱作揖,是中國古代開始的,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爲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