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散文

本文已影響1.79W人 

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散文,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的文章,下面分享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散文。

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散文1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習慣。以吃飯爲例,嗜酒的人必須有幾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點葷腥才覺得踏實,就把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化。因此,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吃飯。其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一是餓了纔去吃,這是個重要的前提;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雲:“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沒有心事也就沒有煩惱和負擔,才能吃得開心;三是飲食要簡單,如果菜太多,太複雜,會使我們的味覺被麻醉,根本分辨不出各自的原昧,遠不如清淡的兩三樣更適宜。

我們吃飯時也要檢查自己的心態:是帶着貪心在吃?還是帶着嗔恨心在吃。吃飯原始的目的只是爲了生存,爲了我們的色身得以維持。但很多人吃飯早已超過這個界限,有時爲了貪圖口腹之慾而大造殺業;有時爲了虛榮和麪子而一擲千金。所以說,如果我們不能以平常心來吃飯,遇到好吃的飯菜就會起貪心。反之,則會起嗔恨心;爲了吃給別人看,那又是虛榮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別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裏不平衡,還會產生嫉妒心。不好好吃飯,就會帶來這麼多的貪、嗔、癡煩惱。

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散文

爲了維持身體的基本生存,還要注意相應的營養,營養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夠。因爲身體是緣起的,需要依靠物質條件才能得以維持。暴飲暴食固然不對,忍飢挨餓地自苦其身同樣是不足取的。我們應奉行中道的原則,遠離縱慾和苦行兩個極端。所以說,吃飯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蘊藏着智慧。

吃飯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業的人,每天俗務纏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紛飛,結果備受失眠折磨,如果我們每天以打坐、誦經將心靜下來,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當然,這種訓練要有個過程,唸佛和禪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總是不絕如縷,就像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飯時在想問題,睡覺時在想問題,睡着了還要做夢繼續想。可真正想要思考問題時,卻無法集中精神。

從前有位祖師在回答修行是什麼?的問題時說:“飢來吃飯,困來即眠”。聽的人不明白:誰不會吃飯、睡覺呢?祖師就說:“你們吃飯時挑肥揀瘦;睡覺時又東想西想。”所以,如果我們真正想要學佛的話,一切都要重新開始!把原有的貪、嗔、癡的生活,改變爲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

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散文2

健康的生活隨筆散文

對任何生物體,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這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甚至允許生長)。健康也意味着有繼續生存的期望。對有情感的動物,例如人類,健康有更廣的概念。健康與非健康不是絕對的對立面,而是相對的有過度性階段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章程給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散文 第2張

健康的最核心的,屬於醫學領域的方面是:環境健康,營養學,疾病預防,和公共健康事務。人們可以調查這些方面來幫助評測健康的程度。在一些國家,健康包括在滿足更基本的食品,住所,和基本的醫療保障後,對身體狀態的管理。很多這類的實踐是爲了追求幸福,實際上,是致力於控制富裕的副作用。健康觀念從19世紀後期在西方國家開始逐漸流行,那時正是中產階級在工業化的世界開始出現;也從那時開始,一個新興的繁榮的大衆有了時間和資源來追求幸福和其他形式的自我提升。

許多早期的消費產品,從玉米片到漱口水,都是從公衆對健康日益增長的興趣中派生出來的。健康可以用科學的測試或者實踐來維持,例如檢查膽固醇、血壓、葡萄糖等等。它也包含一些有爭議的實踐,例如避免某些食物,射入某些維生素或者替代藥品。健康的主觀性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假設的例子來說明:某人爲了避免食品添加劑而有選擇的吃東西來延長壽命,同時根本不顧忌上車開個幾百英里。但統計數據表明,開車帶來的死亡率或者事故發生率比吃帶有添加劑的食品的危險大得多。

但是人們認爲避免某些食品或者添加物就可以覺得健康,而避免開車僅僅覺得是不方便。對健康的追求過程能夠以一種安慰劑的效果來提升健康,儘管用到的技術還沒有被科學所證實。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可能減緩心理上的壓力,提升自我對健康的感知,達到一種提升了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有一些已經被證實了的,對身體不同系統有益的效果:例如血壓,腸胃系統功能,以及免疫反應。

健康來自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需要有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