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

本文已影響7.63K人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在學校裏,身爲老師的我們是需要與家長溝通的,一下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能讓家長重視溝通。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瞭解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1

某是我們班一名特別讓老師操心的學生。學習基礎及學習態度都極差,平時又好惹是生非,總好“表現”自己,經常做一些與課堂紀律、校紀校規格格不入的事。家長表面還能與學校配合做一些教育工作,但收效甚微。這樣的學生給班級學生與任課教師都帶來極大的麻煩。就拿數學計算來說,因其基礎差,領悟能力又差,大多計算是錯誤的,這讓我非常着急。看來,這一學生必須要充分調動其家長的力量,光靠校內僅有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可說起該生的家長,她是單親家庭媽媽很忙,與不講道理。在她家長的眼裏,她只要能在學校就可以了。我們僅從教師的角度擺出非常威嚴的架勢,家長也不接受,甚至還與學生一樣產生牴觸情緒。因此,與其家長的溝通要注意技巧。

那天,我把家長找來,先是肯定該生一些好的方面:如在上課認真聽講的情況下,表現還不錯,能經常積極舉手發言。平時也很熱情,能幫助老師做一些小事。但也許是基礎差了些,計算的內容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因此給數學的進一步學習造成了很大的障礙.雖然老師平時只要一有空,就會幫助她進行這方面的練習,可如今由於回家後沒能及時的複習鞏固,成績一時難以提高。此時,我完全站在爲學生考慮的角度出發,爲孩子提高成績的角度着想,家長也比較容易接受。隨後,便將其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告知給家長,希望能得到家長的大力配合。這次的溝通,我感覺到家長非常希望配合學校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久,我進行了家訪,進行了誠懇地面談,首先肯定孩子在近一段時間內有了一定地進步,但同時指出其學習上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教給家長一些具體實在的指導方式。每逢考試前夕,我都會站在家長的立場,指導家長怎樣幫助孩子複習能達到最有效的收穫。這樣一來,家長反而非常感激老師所爲他孩子做的一切,同時也更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孩子。

分析:

教師是我們的職業角色,生活中我們也是孩子的家長,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習慣,許多教師是愛學生的,“恨鐵不成鋼”,說話的時候不選擇用詞,有的時候說出來的話很傷害家長的自尊心。“如果你想得到一個人的認同和好感,就誇他的孩子吧;如果你想最大可能地傷害一個人,使你們的關係中止就責罵他的孩子吧。”一句直白的話揭示了人際交往的原則。直率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講究說話技巧,因爲我們面對的是衆多的學生家長。在學生犯錯誤解決問題的時候,顧及家長的面子,尊重家長的感受,有利於教師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對學生的教育。另外,隨着社會的進步,現在很多學生家長很多都有很高的學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和管理孩子的水平,如能經常徵求並尊重學生家長的意見,會讓家長覺得我們當班主任的比較民主、誠實可信,有利於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

在我上一屆的學生中,班裏面有幾個男生特別的調皮搗蛋,上課不好好聽課,還到處惹是生非,學習成績也不是很理想,經常在課堂上說話,嚴重影響正常上課。其中有一個,我總是很嚴厲的批評他,可他還是不聽話,不服管教。有時候真的不知道從哪裏下手,他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數理化的成績還不錯。有時候我也會和其他老師交流怎樣教育他, 通過分析還有通過他日常的學習生活情況來看,他是個非常要臉面的孩子,或許我在班級對於他嚴厲的批評,正好造成了反效果。有一天,我正在上課,他在下面不知道又在說什麼,引得大家周圍的人憋不住笑。我不知他要幹什麼,當時的我很生氣,但是我沒有想以往一樣一瞬間爆發,而是沒做聲,靜靜的看着他,他似乎也發現了我的注視,也安靜了下來,估計他是在等我發火,但是我看了他一眼,繼續講課。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他的一絲疑惑,爲什麼我沒有批評他?後來到了大家做習題的時間,我走到他身邊說:“劉某,有什麼話要說咱們下課再說,下課的時候咱倆聊聊。”他有點愣住了,但是又沒說什麼。他低頭不語,我又開始了正常上課,一場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下課以後,他主動來找我見面就問:“老師,今天上課你爲什麼不批評我呢?我說:”爲什麼要批評你呢?因爲你上課說話?擾亂課堂?他說:“故意氣你,因爲你總針對我。”此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對他的關注,我對他的批評被他理解成了針對,無意間就造成了兩個人的對立局面。我也深刻地意識到他存在的偏激思想, 如果不找出思想根源,有針對性地解決, 以後他還會故伎重演。因此,我決定跟他開誠佈公的談談,於是我耐心地與他談了好久,聽他說出他的心裏話。從那次以後,他真的有改變,懂事,聽話,當有人惹我生氣的時候,他也會勸那個孩子,讓他也理解老師的做法。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的感覺到我在管理學生中的不合格,年輕氣盛的我希望孩子們什麼都好,自己想凡事都做到最好,有的時候對於學生的要求過於苛刻。 有事後盲目的批評學生,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只知道老師又批評了他,每次老師都是在人多的時候毫不留情面的批評,就會給學生一種老師故意針對他的感覺,因此,批評學生也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就算不的不在班級裏當全班面批評孩子,在課後也要找到孩子,告訴他老師爲什麼這樣做,讓他從心裏理解老師,也讓他真正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問題的嚴重性。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學會了解。師生溝通的首要條件是教師要了解學生興趣所在。要專心傾聽。如果學生向你傾訴,哪怕是他滿腹牢騷、怨氣沖天,你也要認真聽,不要反駁他的觀點,這樣他纔能有什麼都跟你說。我知道這個學生的問題不是我一兩次談話能解決的,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而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觀察他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叫他們在課堂上一定要遵守紀律,以學爲主,把成績提高上去,當然學生自己的努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2

小偉 (化名)是名小學四年級的男生。他很愛運動,並且活潑可愛,但在他媽媽眼中,小偉卻是一個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在上課時,小偉經常有意無意地搗亂,並對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表現出了一種難以理解的仇恨,他說自己尤其厭惡現在的語文老師的教育方法,這也是他經常在語文課上故意搗亂的原因。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小偉的父母卻並沒有將他的思想情況與老師溝通,結果反讓老師對小偉的異常表現更加反感。

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專家與小偉溝通後,發現他是一個內心非常成熟、很有主見的孩子。在小偉的內心,他非常希望能通過校外的自主學習使自己的語文成績有顯著提高,好讓老師對他另眼相看。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 第2張

心理專家指出:

當孩子在學校因老師的管教而受到打擊,表現出焦躁、憤恨的情緒時,家長不應急躁,既不能不問緣由對孩子橫加斥責,也不能跟着孩子一起在背後數落老師的錯誤,這樣都會使孩子在心裏更加增長對老師的仇恨。家長應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情況,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爲他找一些鍛鍊的機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拓展。

家訪:老師與家長零距離接觸

學校和家庭的有效結合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而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環境、家長的素質、教育方法都將對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學校有責任發揮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方法傳授給家長,使學生在家中受到良好的啓發和科學的指導。基於這種考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應運而生,近來,久違的“家訪”也在我市的中小學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市教育局從5月開始啓動的“萬名教師家訪活動”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這種零距離的溝通方式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石老師針對這個學生進行了第四次家訪,被家訪的學生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女孩子,剛升初中時,母親解女士經常對孩子進行抱怨或責備,“供你吃供你穿,就不能得一個好成績給我看嗎?”、“我爲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總讓我失望呢?”像這樣的話總是掛在她的嘴上。孩子壓力很大,學習也放不開。通過家訪,石老師發現了孩子思想壓力的真正源頭,於是她耐心地告訴解女士,她的這種教育方式不正確,過多的責怪會給孩子更大的心理壓力,對學習反而不利。適當的鼓勵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女士茅塞頓開,接受了石老師的建議,開始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次數學考試中,女兒考的不理想,看着孩子膽怯的目光,解女士沒有像平時一樣抱怨責怪,而是耐心地告訴女兒:一次考試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只要努力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媽媽平時關心不夠,也有責任,不怪你。平時內向倔強的孩子聽到母親的一席話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從那以後母女倆關係更加融洽,短短數月的時間,女孩成績也快速地升了上來。家訪中,石老師告訴女孩的父母:孩子在暑假的正常學習安排不要過於緊張,孩子的學習已經步入正軌,適當的放鬆和社會實踐也是必要的。對此,兩位家長不住地點頭。談到家訪,其父親孫先生表示,平日雖然擔心孩子學校的各種情況,但也不好總到學校找老師詢問,家訪這種溝通方式,更能讓家長深入瞭解孩子,從而達到更好教育目的,自己的孩子就是直接的受益者。

家長曹某某是市健康小學二年一班學生曹某的爺爺,這個孩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班主任李紅把這家作爲重點家訪對象之一。談到李老師到家裏第一次家訪的情景,曹爺爺說:“從未想到老師會來到我家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老師對孩子家中的表現有了更深的瞭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樣子,這樣老師和家長更容易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更有助於這個家庭特殊的孩子的健康成長。”健康小學四年一班的學生劉子健的媽媽楊女士是個典型的“嚴母”,平日,無論孩子做什麼,她都以“挖苦”“打擊”爲主導的教育方式。“你什麼也不行”、“沒有任何優點”是她的口頭禪,連班主任姚遠志老師通知要做家訪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一定犯錯了。”孩子委屈的告訴她,自己是作爲班級的特長生被家訪時,楊女士還不屑地說:“聲樂、鋼琴都水平一般,這算什麼特長生。”當姚老師真正到家裏家訪時,告訴她劉子健是班級的文藝骨幹,性格開朗,很有組織能力的時候,楊女士困惑了,“他真的很優秀,我怎麼平時不覺得呢?”姚老師經過與她溝通交流,終於讓楊女士“開竅”了。楊女士告訴記者,正在努力改變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孩子可開心了,也越來越愛和自己溝通了,感到很開心。“我平日不習慣到學校找老師,是家訪讓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楊女士由衷的表示。

在沒有成爲教師之前, 我認爲一名好教師就是教學能手, 就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但自從真正成爲一名教師以後,我漸漸明白一名好教師不僅僅是教學能手, 還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藝術地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已經成爲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但是, 現在不少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都有一條還有待跨越的溝壑,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遇到難題, 還是習慣性地把一切過錯都推到家長身上,教師請家長到校不是交流、溝通, 而是“告狀”、甚至訓斥, 家長對孩子的老師多多少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懼意”,甚至是“敵意”,因此進而生出牴觸情緒的也有很多。

那麼, 教師應如何消除家長的“懼意” 、與家長之間如何進行溝通呢?

首先, 作爲老師應當放下“架子”, 有的老師可能要問, 老師有“架子”嗎? 有的, 以我所見, 當我們面對學生家長時,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端起自已的“架子”,把家長也當成了學生, 這時家長也彷彿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對老師也誠惶誠恐起來,爲了孩子也只好“委曲求全”了。其實有很多學生家長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有的甚至是碩士、博士,但是他們在自己孩子的老師面前,有時侯完全就像一位小學生面對自己的老師。

記得有一位學生家長, 在本單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領導,但當他面對孩子的老師, 被問及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時,他竟毫不猶豫地說“一切都聽老師的”。當我與他開誠佈公的談起他孩子的教育問題並徵求他的意見時,他竟然感動不已。後來他才坦然的告訴:自從孩子上學,由於孩子的成績不好,自己從來就沒少受過孩子老師的訓斥,他說自己今生最懼怕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師。我覺得這位家長的話可能對老師有一點誤解,也肯定是出於一種無奈,但是他的話在現實生活中卻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就說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改正,那就是我們老師應當要放下“架子”,面對家長,我們應當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溝通, 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議。應當把學生家長當成朋友,諍友,和他們共同探討對其孩子的教育,不能認爲“我是老師,你就應該聽我的。”

其次,作爲家長,也應該拿出與老師溝通的誠意。現在的學生多爲獨生子女,屬於“抱大的一代”,有許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不夠,在教育上總是一味的“遷就”孩子, 認爲只要給孩子穿好,吃好就行,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特別是對孩子獨立性與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更是如此。面對老師, 他們可能也認爲老師說的不無道理,但就是不願“委屈”一下自己的孩子,對於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總是虛與應付, 完全沒有一點誠意,直到老師對其孩子喪失信心。另外,家長與老師由於教育方式、方法的分歧缺少一個和諧的溝通氛圍,也容易產生一些難以溝通的障礙,這也很容易導致老師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看法,家長對老師的教育方法有意見,使得兩者之間的溝通不能順利進行,這樣的溝通往往就會產生這樣的場景:老師成了訓話人,家長成了毫不相干的聽衆,兩者都對對方“不以爲然”。這就難免陷入溝通的死衚衕。其實,任何溝通都需要誠意,老師與家長也不例外,如果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能夠放下自己的“架子”,家長也拿出自己的溝通誠意,這樣就容易統一意見,容易對孩子選擇一種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可避免老師講一套,家長做一套,學生在兩邊應付而無所適從,或者乾脆誰都不理的尷尬。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也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教育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通力合作。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3

幼兒園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

案例背景:

在一日帶班過程中,如果家園工作做不好,就會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嫌教師對幼兒照顧不周,對教師產生誤解;教師嫌家長不理解自己的工作,心懷委屈。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作爲教師,應當主動與家長進行交流與溝通,認真細緻的做好家園聯繫工作。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案例及分析 第3張

案例描述:

我班有個叫嚴某某的小朋友,她是個體弱兒,性格內向。平時沉默寡言,在教師眼裏屬於那種聽話、守紀律的孩子。因爲它的這種性格,使的她奶奶與我之間產生了一次小小的誤會。

那天,我帶幼兒戶外活動,因室內外溫差較大,我要求幼兒穿上外套,嚴某某的外套太長,不願穿。我看她身上的衣服穿得也不少,就答應了。正當我和幼兒在外面玩的盡興時,嚴某某奶奶來接她,我沒顧上和她說話,只是揮了揮手。她奶奶邊走邊說:“你們老師真不像話,這麼冷的天也不給你穿外套。”

嚴某某一句話也沒說。這情景正巧被一位在大門口的教師聽見,她馬上告訴了我。

第二天,我裝作什麼事也沒發生,主動找嚴某某奶奶聊天,讓她爲孫子準備一件短一些的外套或背心,並向她解釋了昨天孩子不穿外套出去活動的原因,並告訴她一些關於進入秋季孩子的保健,她也聽完解釋後寬慰的笑了,並主動提出對我的誤解,向我表示歉意。

案例分析與反思:

身爲一名幼兒教師,不僅要時刻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還要注意不要冷落了家長。幼兒園應加強與家長的情感溝通與信息交流,瞭解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需要,儘可能的滿足她們的需求,從而激發她們參與幼兒園教育的興趣和熱情。

在青年教師培訓的活動中,我們瞭解到了家長合作的態度取決於合作是否滿足了她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當幼兒園滿足了家長的合理要求時,家長合作的願望的熱情會更高,態度也會更積極;相反,家長有某種合理的要求,而幼兒園有沒有注意,甚至家長被自身的一些問題纏身時,那麼家長就不會熱心於家園合作。所以說,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角色意識,既要明確自己在家園合作中承擔的任務,那就是教師是家園合作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與參與者。只有教師的積極態度被家長接納,她們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的道路才能暢通,幼兒園才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長方面的支持而不是反對。而一旦家長與幼兒園的合作伙伴關係一旦建立,那麼彼此間就再也不會感到來自對方的威脅,雙方就會爲其愛子的健康成長而齊心協力。

當溝通雙方由於某種原因產生情緒時,無論是誰的過錯教師一方應抑制自己的情緒。作爲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真誠來和家長解釋事情的經過,原本對教師有意見的家長在教師的感化下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果教師對家長還採取以前的態度不給家長任何解釋的話,有可能家長對教師、對幼兒園會產生誤解和矛盾,那麼家長就不會熱心於家園合作。矛盾、誤解發生時當教師的一方主動向家長做出合理的解釋時,家長合作的願望和熱情會更高。

一、案例陳述:

開學初,孩子們來到幼兒園,他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有的幼兒能高高興興地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哭也不鬧,可有的幼兒一看到媽媽走了,急着哭了起來,有的孩子被老師抱着哄着也就不哭了,他們能安靜下來了,會聽着老師講話了,會和老師一起做遊戲了。有的幼兒卻哭個不停,喊着要爸爸媽媽,不讓爸爸媽媽走。李某就是這麼一個小朋友。她一進幼兒園就哭鬧個不停,拉着爸爸的脖子就是不鬆手,不讓爸爸走。一連幾天都是這樣的,而且在一天的活動中,總是自己坐在一個角落裏,飯也不吃,覺也不睡,脾氣很倔強。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進行了家訪,從家訪中我們瞭解到李某小朋友平時都有奶奶帶着,爸爸媽媽要上班的,這孩子在家裏吃飯都有大人喂着,而且平時大人也比較地寵愛她,養成了她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而且聽她奶奶和爸爸說這孩子脾氣很倔,一不順心就要發脾氣還要摔東西。

二、思考與分析

李某從來沒上過託兒所,也沒長時間的離開過自己的親人。對一個剛滿3歲的孩子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自然會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壓力。有的幼兒開始哭鬧,不願上幼兒園;有的幼兒在幼兒園獨來獨往、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往;新生入園的不適應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壓力:

1、客觀上陌生的環境帶來的壓力:全新的生活環境、不同的作息制度都需要年幼的孩子去快速適應。

2、心理環境的變化:他們擔心自己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如吃飯、午睡、小便、穿衣、喝水怎麼辦?這些是帶給幼兒不適應的主要原因。

三、指導策略

針對這些原因我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式來對待。

1、由於小班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我就從生活上給他們更多的關心與照顧,讓他們消除顧慮,安心來園。針對孩子注意力容易轉移這一特點,我採取聽聽故事、做做遊戲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穩定幼兒的情緒,蹲下身子來跟他們說說悄悄話,抱抱他們,儘量縮小我們之間的距離,幫助幼兒消除陌生感,願意親近老師,讓幼兒儘快的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每天當孩子來園的時候,我就從她爸手中接過孩子,笑眯眯地說:“來,老師抱,老師也是喜歡你的。”帶她去好玩的地方,給她玩好玩的玩具,慢慢地這孩子好象平靜下來了。

2、我們把孩子的進步及時地和家長溝通,讓孩子的家長也能瞭解孩子的在園的表現,並且有的放失地配合教育,孩子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的進步從而願意配合老師的教育工作。

三、建議:

告訴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輕鬆入園,給幼兒一點心理上的準備。

1、剛入園的孩子往往不明白爲什麼大人要把他送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擔心父母不喜歡他,不要他了。因而,告訴家長在與孩子談心時,不僅要讓孩子知道爲什麼要上幼兒園,還要讓孩子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父母是想讓自己交更多的朋友,學到更多的本領。入園前,家長應帶孩子參觀幼兒園,看看幼兒園的環境,花草樹木,小朋友睡覺、吃飯、洗手、小便的地方。最好能看到大孩子在幼兒園活動的情景,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個初步的印象,消除孩子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初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在孩子入園前,就要有意識的逐步培養孩子自己用小勺吃飯,會正確的咀嚼、吞嚥;大小便會告訴老師;會自己穿脫鞋子,有良好的午睡習慣等等,幫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減少孩子因不會或不甘而造成不必要的憂慮和緊張。

2、讓幼兒學一點交往技能。3歲左右的幼兒,自我中心的特徵十分明顯,加上又是獨生子女,與同伴交往能力差。有的爭強好勝,有的膽小怕事,有的看見滑梯等運動器械上有其他孩子,就不敢玩。因而家長在孩子入園前,應有意識多讓孩子與別的孩子交往,在交往中,幫助孩子學會一些交往的技能。如告訴他想玩的玩具在別人手中怎麼辦?別人碰了你怎麼辦?等等。注意要正面引導,那種“誰打你,你就打誰”的方法不可取,容易造成孩子是非不明,成爲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3、分別時堅決果斷。送孩子入園時,家長要與老師密切配合,統一思想,減少孩子不切實際的期盼。家長送孩子入園後,要果斷離開,不能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又回來,與孩子相對淚汪汪的。這樣來來回回折騰,會讓孩子以爲只要一哭鬧,大人就會滿足要求,這樣也會延長孩子適應幼兒園的過程。

有一個這樣的女孩,因爲是個插班生,所以總是覺得跟同學有點隔閡,家長和對孩子很緊張,要求也很高。孩子高高的,但是學習的成績卻一直在徘徊,人也比較內向,是個很文靜很有思維的女孩,做事也有責任心,但是膽子不大。

瞭解了這個孩子的前因後果,我覺得跟家長的要求有很大的關係。我決定從孩子的談話入手,瞭解了她回家後的時間安排和週六週日的時間安排情況。通過這次的面談,我知道這個孩子很聽話,媽媽對她的成績要求很高,稍有不會就會緊張得要反覆講,反覆練,所以孩子膽怯,自信心不高。

我跟孩子媽媽做了一個面談,肯定了孩子在班上的表現,論智力、論能力、論給老師幫忙都一一讚揚,唯獨是在表現自己方面不足,顯得不夠大方。這些細節反映出來可能跟她長期在長輩面前得不到肯定有關。我教給這個媽媽一些好的溝通方法: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哪裏有錯,請孩子檢查的過程每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通過這樣的互動達到檢查和溝通的效果,而且還及時表揚她的細心和表達精準。不懂的也不要反覆練習,可以開個玩笑讓她記得更牢固。

一個多月過去了,孩子在堂上的表現明顯進步了,舉手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的機會很多,回答的時候很精彩,讓全班同學都聽得入迷。孩子的成績也從高低不穩的狀態走向平平穩穩的99-100。還經常幫助老師去做好班上的學生管理工作,成爲一個膽大細心的學生幹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