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起源及來歷

本文已影響1.63W人 

筷子的起源及來歷,中國人一般都是使用筷子進食的,筷子的文化也是淵源流深,筷子能流傳至今被廣泛使用也是具有一定寓意的,那麼下面爲大家分享筷子的起源及來歷。

筷子的起源及來歷1

中國是最早使用筷子的國家,據史料記載,筷子在殷商時期就已經開始被使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古代,筷子還不叫筷子,而是叫“箸”,亦稱“筯”“梜”,直到明代纔開始改名爲筷子。

關於筷子的起源有着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當年大禹治水心切,吃飯的時候爲了節約時間,於是便用兩根樹枝夾取熱食。還有一種說法是,妲己爲取悅紂王,用兩根髮簪爲紂王夾取熱食,吹冷餵飯,此外還有很多類似的傳說故事,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夾熱食。

商周時期

殷商時期,筷子剛剛出現,使用的頻率不高,範圍亦不大。

據《韓非子》載: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怖。

這則寓言故事是說:箕子通過商紂王使用象牙筷子一事,見微知著,就判定商紂必亡。

這雖然是在反映商紂王的奢靡,但是也爲考證筷子的起源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材料,足以證實,商紂王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筷子了。

秦朝時期

秦時,筷子也叫“梜”。《禮記》中記載:飯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吃米飯的時候不用筷子,要使用勺子,熱湯中如果有菜的話,就要

使用筷子夾菜,沒有菜就不需要使用筷子。

由此可見,秦朝時期對筷子的使用已經劃定了明確的範圍。

筷子的起源及來歷

漢朝時期

西漢建立後,四海昇平,筷子作爲飲食的器具,使用逐漸廣泛。

《史記》記載:“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少!’”

這則故事講的是,漢景帝宴請周亞夫,故意不給他擺放筷子,以此考驗周亞夫的品性。

可見在當時,筷子已經成爲了吃飯的必備器具,除此之外,張良借箸代籌的故事也反映了西漢時期,筷子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國力昌盛,筷子也隨着盛世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製造筷子的材料上,開始出現銀質、金質,玉製和犀角制的筷子,上層階級對這些金銀筷子尤爲喜愛,因爲這可以從細微之處體現貴族和平民的差距。

杜甫《野人送朱櫻》有一句這樣說:金盤玉筋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這裏的玉筋指的就是筷子,唐朝時漆藝發達,於是便出現了漆筷,《本草拾遺》載:咽喉痹塞,取漆箸燒煙,發咳即破。可見,筷子除了吃飯,還被賦予了其他用途。

五代宋遼金元時期

這一時期,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筷子的使用更加多樣化,開始傳統民俗文化相結合。

《東京夢華錄》載: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魚三五個,箸一雙,悉送在元酒瓶內,謂之‘回魚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宋代嫁女後需要回禮,其中就包括一雙筷子。

《太平御覽》載: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貴;五指用箸,大富貴也。”將人使用幾根手指拿筷子同命運占卜相聯繫。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筷子被賦予了多種象徵意義,文化氣息更加濃厚。

明清時期

明代,筷子的稱呼由“箸”改爲“筷”。

據推測,變化的原因或許是爲了避諱。

《菽園雜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爲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爲快,幡布爲抹布……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這句話是說,吳地的船伕忌諱住,遂將“箸”改爲“筷”,祈禱行船飛快。

《推篷窹語》載:亦有諱惡字而呼爲美字,如立箸諱滯,呼爲快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間亦呼爲筷子者,志其始也。這句話是說,因爲“筷”的讀音比較順暢輕快,比“箸”順嘴吉利,因此被廣泛採用。

直到清朝,箸的稱呼都沒有消失,很多人在稱呼上將筷箸並用,如曹雪芹的《紅樓夢》。

筷子文化博大精神,在不同時期,筷子的材質、長度、形狀、色澤等均不相同,總的來說就是推陳出新,在前代的基礎上,糅合當代的文化、審美,從而形成的。

筷子的起源及來歷2

一、中國筷子的起源是什麼

1、妲己與筷子的傳說

這個傳說流傳於河南省焦作市的溫縣、博愛及其山陽區的恩村一帶。傳說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

有一次,妲己嚐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妲己爲討得紂王的歡心,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認爲由妲己夾菜餵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讓工匠爲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個傳說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己創造。

筷子的起源及來歷 第2張

2、大禹用樹枝、細竹撈食鍋中滾燙的食物(流傳於東北地區的筷子傳說)

堯舜時代,洪水氾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爲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與兇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個島中,飢餓難忍,就架起鍋煮肉,肉沸熟後因爲燙手無法用手抓食,欠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從湯中夾出肉塊吃了起來。從此,爲節約時間,犬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鍋中撈食,騰出時間處理急事。

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既不燙手又不會沾染油膩,也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箸的雛形。

二、有哪些國家使用筷子

用筷子的國家只有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的越南。但是各國的是用筷子的習慣也不盡相同,韓國大多使用金屬筷子,而且吃飯的時候會輪流使用筷子和勺子,因爲韓國人比較喜歡喝湯和將各種事物組合起來的吃法,比如把飯泡在湯裏的吃法等等,所以會常常用到勺子。日本大多使用柳木筷子,因爲相信柳木可以避邪,因爲日本人喜歡端着碗吃飯,所以筷子很短。

筷子的起源及來歷3

一、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用筷子

筷子,長期以來存在一個疑問。據文獻記載,周秦時候吃飯,還普遍喜歡直接用手抓。《禮記,曲禮》記載了聚餐時抓飯不得亂傳或把粘在手上的飯再撥放回去。

直到漢代,用“箸”的故事雖不少,但《史記》說:“箸”是壺尊之類。特別使人納悶的是:在許多出土的器物上,杯、盤、碗、碟以至於鉤、叉等微物都屢見不鮮,唯獨未發現有筷子的形跡。

直到解放後,雲南大理洱海附近發現了一座銅棺墓,墓中有銅製的牛馬、矛劍、鋤鐮以及筷子等共九十多種,初步的鑑定認爲大約是西漢前後的遺物。如果這個鑑定不錯,對於“箸”就是筷子,以及用筷子在漢代已較普遍,就可以不再存疑了。

二、“箸”後來爲什麼變成了“筷子”

爲什麼“箸”到後來就被稱做了“筷”呢?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認爲:吳地風俗,行舟之人諱說“住”,“箸”、“住”同音,所以便叫箸爲“快兒”。《推篷寤語》則說:世人常諱惡字而呼之爲美字,“箸”音諱“滯”,故反其意而稱爲“快子”。呼“快”既久,再考慮到箸多用竹製,後來就索性在“快”上加個竹頭,而創成“筷”這個新字了。

筷子的起源及來歷 第3張

三、有關筷子的傳聞軼事

筷子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有關筷子的傳聞軼事很多。我們來列舉一些:

1、張良曾用筷子作形象示意,爲劉邦制定翦滅項羽的戰略。

2、韓凝禮用筷子預卜唐玄宗平定內戰的勝敗。

3、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意識到曹操在盤問試探自己,趕忙借驚雷之聲,將筷子失手落地,從而化險爲夷。

4、《儒林外史》寫范進中舉不久,喪母守孝,湯知縣請他吃山珍,范進還是不肯進餐。最後,湯知縣換上白竹筷子,范進才進食吃飯。原來在范進眼裏,唯獨白竹筷子才符合“孝道”

四、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國家有哪些?

筷子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後傳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目前,世界各國以筷子爲日常飲食工具的,有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蒙古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

其它國家飲食工具大致分爲兩種:一是使用刀叉勺子的歐美和拉丁美洲國家。二是使用手抓飯的國家,如印度和非洲、西亞、東南亞的部分國家和地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