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

本文已影響2.86W人 

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很多人一提到清朝宮廷飲食,條件反射般地想到的,或許就是大名鼎鼎的“滿漢全席”。下面一起來看看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

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1

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天下,滿族菜自然少不了。

不同時期的皇帝,喜好的菜系,也有各自的不同。最初的時候,順治、康熙時期,當時皇帝吃的一般還是滿洲菜爲主。

這種菜,都是以野味爲主,做法較爲粗獷簡單,但也有一番自己的風味。較爲常見的做法,便是把肉切成大塊,放入各樣的調料,一同進鍋。滿洲菜在一開始的宮廷飲食中,佔有極高的分量。

但到乾隆時期,滿洲菜的比例開始下降,江南蘇杭菜系,開始增多。

相比較於滿洲菜的粗獷,蘇杭菜顯得更精巧一些。味道也有很大不同。乾隆皇帝對江南一直有特殊的喜好。就連承德避暑山莊在風格搭配中,也特意加了江南山水的特色。

當然,滿洲菜不會完全消失。

保留最多的,就是承德避暑山莊。這裏的野味、雜糧,頗受乾隆喜愛。

乾隆善於養生,不會只吃單一的食物,但海產品卻吃的`極少。光緒跟他相反,幾乎是每餐都要有。或者是海蔘、魚翅,或者是海蜇、海帶。可是到了溥儀的時候,對宮廷裏的飲食,基本都不敢興趣。更喜歡吃西餐和素食,也不大好飲酒。

皇宮的現實環境,皇帝的個人口味,形成了清朝皇宮裏山東菜、滿族菜、蘇杭菜爲主的格局。這是比較表層的東西,到了更具體的情況中,要求十分嚴格,也極爲講究。

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
  

先說說吃飯的地方。皇帝日常吃飯,都是在養心殿、重華宮用膳。如果是舉辦宴席,就要到乾清宮,太和殿,這樣比較正式的場合。要是舉行祭祀,這種更爲正式的場合,就要到坤寧宮。

不過,不管是在哪裏吃飯,畢竟是皇家飲食,菜系都要極爲講究的。這種講究,不是簡單的說用珍貴食材,而是這些食材都要是某個地方最好的東西。北京玉泉山的水,京西的稻米,東北的熊掌、鹿茸、虎丹,南海的魚翅,等等。即便是一些普通食材,像鯉魚,也得要求是一斤半左右的纔可以。

這些食材的加工,也都是非常標準的。就連鹿茸,也必須要求是三寸以下的。

可以說,整個菜品的製作過程,完全都是標準的。換一個廚師,按照這些辦法做,也是完全一樣的飯菜。如果說,慈禧想吃乾隆時期的某道菜,御廚也根據記載的辦法做出來。當然,今天看的話,跟菜譜其實是一樣。只是皇帝用料更精,製作過程更講究一些。

清朝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這麼做繁瑣規矩的。因爲繁瑣,其實就代表着背後的奢侈。而像順治、康熙時期,都要求比較簡單。到了乾隆開始,清朝皇宮飲食,才愈加奢侈起來。所以,在晚清末年,國庫空虛的情況下,這種奢侈飲食的做法,依然無法剎住,直到亡國。

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2

健康居上的清朝宮廷飲食文化

宮內人員多注重養生保健康,追求長生不老,特別是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乾隆皇帝經常服用龜齡酒、鬆齡太平春酒、健脾滋腎狀元酒,晚年還常吃“八珍糕”。慈禧中年後開始飲如意長生酒,此酒除風祛溼,化食止渴,疏通血脈,強筋壯骨,是保健佳品。

定時用餐的清朝宮廷飲食文化

在美食麪前,清代宮廷還是會剋制並安排好用膳時間。如清代皇帝一日只吃兩餐。早膳多在早6時開始,有時也會推遲到早8時。晚膳多在12點至午後2點。用現代觀念看,這應算是午餐。兩次正餐之後,如果餓了各加一頓小吃。

因人配餐的清朝宮廷飲食文化

清代帝后們飲食喜好各異,所以配餐的形式也不一樣。例如: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細搭配、糧菜互補、十分合理;光緒皇帝喜食海味菜,魚翅、海蔘、海蜇、海帶等原料烹製的菜餚每餐必備;慈禧喜食的菜餚有燒豬肉皮、清燉鴨舌和鴨掌、西瓜盅等,還喜食小窩頭、炸三角等點心;溥儀對西餐頗感興趣,曾在紫禁城內設置西餐廚房。

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 第2張
  

菜系合併的清朝宮廷飲食文化

清宮御膳最開始主要由三種地方風味及菜系組成,後來隨着歷史發展,南北菜系逐漸合併。滿族菜是從小吃慣了的民族口味,各種肉類及野味、粘食餑餑、蘸醬菜等都是皇帝后妃的'美食;入主中原後,清宮沿襲了明代宮廷飲食特色,膳食逐漸以山東風味爲主;到了乾隆年間,由於數次南巡,蘇杭菜點受到賞識並在宮中流行起來。

筵席衆多的清朝宮廷飲食文化

宮廷多應酬接待,因此筵席餐也比較多,如清宮筵宴名目繁多,一般從年初吃到年尾。除元旦、萬壽(皇帝生日)、冬至三大節日筵宴之外,還有慶祝征戰勝利的凱旋宴、籠絡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朝鮮使臣和西藏貢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皇太后聖壽宴、皇后千秋宴、各嬪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孫的成婚禮宴、宗室家宴。此外還有各種節令宴等。

可見清代宮廷的飲食還是具有階級等級之分,也注重因人而異的特性區別用餐,具有人性化的同時也展現出清代的飲食文化特色。

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3

一、清朝宮廷中的飲食內容

滿族傳統飲食風俗,主食以麪食、粘食爲主,味尚甜、酸。滿族人將各種各樣的塊狀麪食,統稱爲“餑餑”。滿族人最初用“餑餑”作爲供奉神靈的祭品,種類繁多,有“打糕穆丹條子”(滿語,漢譯爲搓條餑餑)等不同類型的“餑餑”。祭祀神靈不同,季節不同,製作的“餑餑”也不相同。後來,“餑餑”逐漸成爲滿族人的日常食品。

發糕、雲豆卷

除“餑餑”外,清宮常見的麪食,還有“炸角子”、發糕、雲豆卷、鮮花玫瑰餅等。

清代宮廷中,米多用來煮粥,尤以“小肉粥”(又名“韃子粥”)最有名。

清代宮廷中的菜餚,以肉食爲主,尤常用豬、羊肉及野味山禽走獸。較爲常見的菜餚,有烤鴨、扒羊肉、蘇造肘方、金魚鴨掌、百鳥朝鳳等。至於清宮中規格最高、菜點品種最多的大名鼎鼎的“滿漢全席”,是由滿點(滿洲餑餑)和漢菜兩部分組成。在雍正朝已具雛形,乾隆、嘉慶兩朝進一步發展、完善。其中的“漢菜”,有五種類型:一是頭號五簋碗 10 件,以海鮮爲主,有燕窩雞絲湯、海蔘燴豬筋、鯊魚皮雞汁羹等;二是二號簋碗 10 件,以水陸八珍爲主,有鯽魚舌燴熊掌、糟猩脣豬腦等;三是細白羹碗 10 件,以時鮮肉菜爲主,有豬腦羹、雞筍粥、甲魚肉等;四是毛魚盤 20 件,主要是蒸烤類菜餚,有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等;五是下酒菜,有洋碟20件、熱吃勸酒20味、小碟20件等。

清朝宮廷菜是什麼菜系 第3張
  

清代宮廷中的飲品,以奶茶、燒酒爲主。滿族人傳統善飲,早期主要飲用以糜子爲原料釀造的“米兒酒”;明朝末年,滿族開始盛行以高粱等爲原料,釀製烈性燒酒;乾隆帝欽定玉泉爲“天下第一泉”,將玉泉水定爲皇家飲用和釀酒的御用泉水,玉泉酒成爲乾隆以後歷代皇帝最愛飲用的酒種。乾隆帝每日晚膳飲玉泉酒1兩,嘉慶帝有時多至13—14兩,慈禧太后每日內膳所用玉泉酒竟達1斤4兩。如遇節令,宮中也飲用傳統的應節之酒。如新春飲屠蘇酒,端午飲雄黃酒,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等。另外,清代宮廷用酒中,還有一種用於治病、保健的藥酒,慈禧太后晚年就經常服用主治中風攣縮的“夜合枝酒”。

滿族人最初沒有飲清茶的風俗。受蒙古族風俗影響,滿族人多喜喝“喀喇釵”(奶茶)。入關後,清代宮廷一方面保留了飲奶茶的民族傳統。皇帝每次用完膳,茶房都要及時供應奶茶;另一方面,受漢族風俗影響,飲清茶、以清茶待客,逐漸成爲清宮飲食風尚。御用清茶品種衆多,主要有云貴所貢普洱茶、浙江所貢龍井茶等。

二、清宮飲食的製作

北京烤鴨

它是用生長期較一般的鴨子短、個頭大、肉質肥嫩、特供宮中的玉泉山填鴨爲原料,烤炙而成。先將填鴨宰殺、去毛,在頸部充氣;再在鴨子右翼下,切開一道口子,將內臟等從口子處拉出來;然後,將高粱秸削制而成的撐子放進鴨腹中,撐起鴨脯;再將鴨子掛在鉤上,準備燒烤。燒烤前,用開水將鴨子澆一下,再淋上飴糖水,放在通風處晾乾。烤時,用長竿將鴨子挑起來,掛在特製的烤爐中, 用果木炭火燒烤。爲着色均勻,燒烤時,要勤轉鴨體。再用刀將烤好的鴨子切成大小整齊、片片帶皮、薄而不碎的肉片。吃時,配以甜麪醬、黃瓜條、蘿蔔條、蔥條、砂糖等佐料。

作爲清代宮廷中主要飲料的玉泉酒,由光祿寺良醞署負責釀造,一般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每釀造一份(370斤)玉泉酒,需用3石6斗南糯米,面曲、豆曲各 20 斤,大淮曲1塊,引酵2斤,花椒、芝麻、箬竹葉等配料,進行釀製。

三、清朝皇帝、后妃如何飲食?

清朝宮廷禮制,皇帝平日吃飯,稱爲“用膳”。皇帝每天正餐有兩次:一次是早膳,多在卯正以後(早晨6點至7點);一次爲晚膳,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點至下午14點)。此外,每晚酉時(晚上18點)左右,還有一次“晚點”。皇帝如不外出圍獵或巡視,用膳時間一般不變。

皇帝用膳地點,多不固定,常在皇帝寢宮或經常活動之 處用膳。若非宴會或有特別旨意,皇帝吃飯都是獨桌進食,任何人不得與皇帝同桌用膳。皇太后、皇后、妃嬪及皇子等,一般都在本宮用膳,且獨桌進食。

皇帝獨自進餐

皇帝的膳食由御膳房置辦。通常,御膳房主官尚膳正要提前數日,開列出數日後的膳單,上列菜點、水果、飲品等名目,及具體承辦人員名單,呈交內務府大臣審覈備案,內務府大臣“畫行”(審覈並批准)後,交由廚長、廚役等照單準備。

爲保證飲食潔淨,皇帝的飯、菜、湯都必須使用玉泉山的泉水烹飪,每天,宮中有專用水車來往於宮中與玉泉山,定時取運新鮮泉水。

皇帝用膳前,太監先在用膳處佈置好膳桌。用膳時間到後,皇帝命御前侍衛通知御膳房將膳食送至用膳地點,膳食要放在特製的膳盒內或膳桌上,由侍衛負責擡送,這叫作“傳膳”、“進膳”。

膳食送到後,太監在規定位置,迅速布好菜點、果品等。然後,除侍食太監外,無關人員一概迴避。皇帝用膳前,先命太監在每道菜上放一塊小銀版 (牌),檢驗飲食是否有毒,謂之“銀版驗膳”。驗畢,皇帝再命太監將每樣飯、菜都嘗一點,謂之“嘗膳”。待證實飯、菜確無問題後,皇帝纔開始用膳。

皇帝的膳桌是有上、下兩層的長方形大桌,上層可隨時撤換。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近處擺放青玉柄金羹匙、青玉鑲金箸、銅胎鍍金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碗等精美餐具;遠處擺放幾十種冷熱葷素菜點。太監向皇帝恭報每道菜名,皇帝想吃什麼,便示意太監,盛至自己碗中食用。

皇帝吃飯的餐具

除正餐外,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加餐。加餐的飲食品種,可由皇帝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任意選擇。因此,皇帝實際進餐,往往是加餐,而非正餐。皇帝往往將正餐時沒吃的豐盛菜點,作爲恩賞,諭賜后妃、皇子、公主,及御前、軍機、內務府、南書房入值大臣等食用,這就是清宮中“克食(亦作“克什”,滿語,施恩、賜予之意)御膳”的禮制。受賜者往往視爲極大榮耀。

文史君說

滿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飲食禮俗;同時,由於與漢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交往、融合,其他民族的一些飲食禮俗,也被有機融入滿族飲食禮俗中。入關後,清朝宮廷飲食禮儀,在傳承若干滿族傳統飲食禮俗的同時,又繼承了明朝宮廷的菜譜,並受漢族各菜系,特別是江、浙、魯菜系影響,飲食內容、種類日益豐富。如康熙、乾隆二帝因多次巡視江南,因十分欣賞蘇州菜,招當地廚師入宮供奉,一時“蘇造”菜餚盛行宮中,直至今日仍盛傳不衰的蘇造肘方,就是當時“蘇造”菜餚中的佳品。同時,清朝統治者及宮廷侍從還不斷進行“創新”,慈禧太后的女侍樑紅萍以戲劇《西廂記》爲題,創造了一道名爲“紅娘自配”的菜餚,至今仍爲酒宴佳餚。至今猶存的“菊花火鍋”,據說是慈禧太后發明的一道菜餚。正是由於多種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於衆多統治者和勞動者勤于思索,勇於創新,使得清宮飲食日益豐富多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