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

本文已影響1.57W人 

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那麼,以下看看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

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1

藏族的元宵節

藏族在藏曆正月十五這一天要舉辦酥油花燈節。入夜後滿街搭起花架,上面用酥油堆塑成各種人物、花木、鳥獸等圖案,藏族同胞狂歡起舞,徹夜不眠。布依族的習俗是在正月十五祭奠逝去的親人,要在墳塋的四周點燈。朝鮮族則有在元宵節喝“耳明酒”,吃“五穀飯”的習俗,預祝風調雨順、人泰年豐。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

苗族的元宵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羣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爲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白族的元宵節

大理白族對元宵節格外重視,正月十五當天往往要耍龍、舞獅,還組織“金花歌舞隊”大鬧元宵;而大理的彌渡縣的花燈唱元宵更是熱鬧非凡,讓人們充分領略雲南民間文化的無窮魅力。“如今,大理的元宵節通常是白族、彝族、漢族一起歡度,不分彼此。

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2

元宵節的來歷

傳說在很久之前,兇禽猛獸是非常的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於是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生氣,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的心地很善良,不忍心看到無辜的百姓們受難,於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類。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

當時的人類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以後,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然後就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的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內心非常的開心。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爲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

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 第2張

元宵節的寓意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誌性時間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爲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纔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於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高潮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爲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爲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爲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裏麪包含了人民的祈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

元宵節十大習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二、“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爲“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三、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四、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爲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五、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六、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羣衆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衆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七、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八、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爲這樣能祛病延年。

九、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衆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十、逐鼠

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善終。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3

1、元宵節爲何要吃元宵

元宵俗稱“湯圓”“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爲“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元宵節爲什麼要吃元宵呢?下面爲你揭祕。

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楚昭王復國歸途中泛舟長江,見江面上漂着個浮物,色白微黃,船工撈起來獻給楚昭王。昭王食之,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昭王於是令人以山楂爲餡仿製供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後世相沿成習。

還有一則傳說: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這只是傳說,不足爲信。

據文字記載,宋代以前沒有元宵,那時人們過元宵節吃的是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有了“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門戶”的說法,這種糕粥就是元宵的前身,經過多年的演變,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浮圓子”,也就是湯圓,寓意天上月圓、碗裏湯圓、家人團圓。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他忌諱諧音“袁消”的“元宵”,於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爲“湯圓”。

如今人們一說起元宵,大家就認爲是團團圓圓之意,認爲這一天吃元宵象徵着對親人思念。其實是後人根據諧音的淺近理解。事實上,在古人看來,天上一顆星,人間一個人,各種星象和中國習俗聯繫緊密,例如門上掛一個紅燈籠寓意“吉星高照”,掛三個紅燈籠則是“福祿壽三星在戶”。而正月十五要點燈,燈就是對星的模擬,元宵其實也是。

元宵和湯圓又有什麼區別呢?歸納起來,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二者最大的區別是製作方法不同,南方的湯圓是用糯米粉,加水和成面以後,再加餡包制而成,而北方的元宵是直接用糯米粉一層一層滾出來的,口味上來說,元宵現做現吃更有嚼頭,湯圓皮薄餡大,更黏更軟。

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50字 第3張

2、元宵的花樣做法

湯煮元宵

要掌握“滾水下,漫水煮”的要領,並用湯勺緩緩推轉,使元宵在湯中旋轉,不致粘鍋。水沸時,可稍加涼水,保持似滾非滾狀態。煮到表裏發虛,即可盛入事先放好糖的碗中。如此,元宵整齊美觀,軟滑適口。

油炸元宵

先將油下鍋燒熱,然後將元宵下油鍋後輕輕翻動幾遍,待元宵全部虛漲,撈出撒上糖即可食用。

拔絲元宵

先用食油光滑鍋底,再放白糖與適量水用文火熬成稠糊狀,當冒大泡呈黃色後,將熟芝麻和油炸好的元宵入鍋,與糖糊攪拌,迅速出鍋,趁熱食用,滿桌金絲伸延

酒釀元宵

將元宵煮熟後放入碗中,再在鍋中煮沸甜酒釀,也可根據個人口味打入雞蛋花,然後將元宵再放入酒釀中煮開出鍋即可。甜痠軟滑,酒香醉人,色、香、味俱全。

鍋蒸元宵

將元宵擺入抹了一層油的瓷盤或金屬盤裏,入鍋蒸熟,取出後撒上綿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做法方便易行。蒸元宵與煮元宵,看上去好像區別不大,事實上只有親自嘗試,才知道其中的區別--煮過的軟糯,蒸過的筋道。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